
摘 要 毛时安是中国当代著名文艺批评家。1973年发表文艺评论处女作。1978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随徐中玉先生研习中国古代文论,打下坚实的文艺理论基础,同时广泛接受新的文艺思潮,发表了诸多在当时产生影响的论文。毕业后先后在上海社科院、上海作家协会、上海市文广局工作,曾参与许多重大文学艺术项目的...
摘 要 周锡山研究员历经考研考博、就职升职、出版困难和著作被抄袭的种种曲折坎坷,至今走过了45年的学术历程,已完成和出版著作超过40种、论文约200篇;研究对象都是中西重要的经典名著和一流名家。周锡山的学术研究,以戏剧美学为主,旁及中外比较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研究范围涵盖古今中外、经...
摘 要 九一八事变后14年间的中国文学中,“见证书写”丰富,国难、见证与抗战深度融合,见证文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却缺乏自觉认定与研究。从阵容看,世界见证文学多写象征恐怖的“夜”的故事,而九一八国难文学聚焦非人的“狱”世界,展现人性异化的野蛮与血腥,以“劫后语言”见证灾难,形成九一八国难见证文学的东...
摘 要 尤凤伟的抗战小说立足民间立场,以胶东地域文化为根基,聚焦战争背景下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描绘了医生、乡绅、底层平民等阶层的觉醒与抗争,再现了来自大地民间的坚韧的抗争力量。小说汲取了齐地尚武任侠传统和儒家仁爱思想等精神资源,并在二者的巧妙融合中实现了侠义精神从快意恩仇向民族大义的悲壮升华。小...
摘 要 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新媒介赋能、文化民主化和大众参与是新大众文艺的鲜明特征。以短视频和新主流影视为代表,新大众文艺正在塑造一种新的“情感结构”;网络文学和同人创作在“共同文化”的理想愿景中,促使大众真正成为意义生产的能动主体,在此过程中,新大众文艺呈现出圈层文化和共同...
摘 要 作为普通劳动者借助新媒体进行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样本之一,皮村文学小组的文学实践有着明显的新大众文艺的特性,通过对其创作主体、作家作品、传播方式等的观照,不仅可以展现不同行业、经历的普通劳动者文学实践的创造性和生命力,而且知识分子与普通劳动者的互动所形成的“集体的知识生产”的特殊性,也呈现了...
摘 要 随着AI生成机制融入内容生产全过程,“写作”正在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背景下被重新定义。在平台分发、算法协作与用户参与并存的语境中,创作逻辑和文艺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AI写作作为其中的重要实践之一,引发了关于写作主体性、标准化、感知结构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以提示词驱动的生成模型打破了传统写作...
《艺术广角》是一份综合性的文艺理论评论刊物,它自创刊以来的一贯宗旨是:高举当代性、综合性、学术性的旗帜,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当代文艺的发展实际,努力跟踪当代文艺的发展走向,关注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中的实际问题;重点对于当代国内及国外的文艺现象、文艺思潮、艺术家、艺术作品进行研究与评析;并把培养文艺理论新人、繁荣理论队伍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