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一壶酒,饮罢各西东。主家请客,翻开菜谱,先问有无忌口,齐曰“无”。即便有,做事讲理,说话分寸,谁会无趣申明。忌口不忌口,沉默无语是答案,闪烁其词是答案,未见主动也是答案。诸如羊肉、乳品之类的忌口,不足道出,隔过即是。虽不忌口,总还有些喜欢与不喜欢者,比如烤鸭,对此怎么也提不起吃趣,比如各...
近日读陆游的《菘园杂咏》:“雨送寒声满背蓬,如今真是荷鉏翁。可怜遇事常迟钝,九月区区种晚菘。”似一幅洋溢着浓郁田园风情的水墨画映入眼帘,诗里的“菘”,是白菜的雅名。之所以得名为“菘”,乃是因为白菜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常翠,有松柏之节操。白菜虽然一年四季都有,但经过霜后的白菜,吃起来才特别鲜美...
姑苏人吃面,南宋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建炎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金兵入侵,宋室南迁使得江南人口急剧增多,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必然会使原地域文化发生变异,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一日三餐的改变了。大量“饭面”的北方人到来使得面粉的需求变得空前高涨,“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
《临海异物志》云:“晋安东南吴屿山蜈蚣千万,积成堆。或云丈余。以作脯,味似大虾。”现在丈余大蜈蚣已无处可觅了,而且也没听说有人敢吃。蜈蚣干味美,竟能与大虾媲美,不知是否言过其实?有位杭州人,对烹饪素有研究,曾著文谈及吃蜈蚣:他患气管炎,经友人介绍,服食蜈蚣蒸鸡蛋。这些蜈蚣都是从中药店买来,在瓦上...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它是中药学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中医用来解释、归纳中药的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根据之一。同时,食物的五味也是解释、归纳食物效用和食疗方选用的重要依据。中药学重要著作《本草备要》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饮食质量的变化体现在我们每日的餐桌上。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我国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大鱼大肉”已经不受欢迎!“大鱼大肉”饮食越来越少过去,肉类食物吃得多,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可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生活中,我们吃的许多食物看起来十分相似,但其口感却稍显不同,如米线和米粉,竹笋和莴笋,云吞和馄饨,煎饺和锅贴等等。那么,这些长得类似的食物在营养上到底有何区别呢?主食系:米线VS米粉米线大多以大米为原料,而米粉中除了大米还添加了红薯粉、土豆粉等原料。口感上,米线入口较为滑爽,米粉入口较为黏糯...
《烹调知识》坚持“继承、改革、引进、创新”,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更以实用为原则作您厨房的好顾问。努力做到科学性、技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为广大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