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期刊

文学文艺

艺术收藏

书画世界2025年8月第8期

明代孤本《方元长印谱》印风探赜


  湖北美术学院

  内容提要:明代孤本《方元长印谱》作为海内仅存的明末徽籍印人方逢吉个人篆刻作品集,收录893枚印章。本文从《方元长印谱》中的印风角度探究其艺术特质:占比13%的拟古篆印章,融合古篆、小篆及异体篆等多种印式,展现了方氏对字学的深入钻研;占比60%的仿汉印章,涵盖满白文、细白文等多种印式,体现了对秦汉传统的取法与探索;同时,其印风虽受何震影响,却能突破模拟窠臼,在刀法、章法上寻求创新,展现了方氏“入古出新”的印学思想。《方元长印谱》为研究明末徽籍印人群体的艺术实践与审美取向提供了重要实证,对理解文人篆刻从复古到个性化创作的转变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方元长印谱》;方逢吉;明末篆刻;印风研究;徽籍印人

一、概述

  明代是文人篆刻艺术的觉醒期与第一个高峰。明代印谱真实记录了从仿汉印复古(如隆庆六年顾从德《集古印谱》)到文人个性化创作(如何震、文彭、苏宣等流派)的转变过程,为研究明代审美思潮(如“复古”与“性灵”之争)在篆刻中的体现提供了直接物证。万历四十八年(1620)刊行的《方元长印谱》(后简称《方谱》)钤印本为海内孤本,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因长期缺乏系统研究,其价值尚未充分发掘。谱主方逢吉,字元长,新安人,《方谱》所录893枚印章集中反映了明末文人篆刻空前繁荣背景下印人的艺术风貌。分析《方谱》三篇序文及印章风格,探究方逢吉的篆刻取法与印学思想,对深化明末徽籍印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二、“尚奇”观与“六书”观下的拟古篆印章

  《印薮》普及前,明末印坛已有“尚异好奇”的取向,印人采用《偏类六书通》《汗简》等书中的“古文奇字”“杂体篆”治印。这是当时文人群体追求个性解放的必然结果,既是时代产物,也是思想解放的标志。尽管明代篆刻在“宗法秦汉”“崇古”环境中发展,且印人对“古篆文字”心怀敬畏并奉为求古巅峰,但多数印人对古文字研究不足,主要以《说文解字》为文字学 指导。

  王世昌在《方谱》序中认为小篆导致古文遗失,甚至批评《说文解字》对古文研究的浅陋:“嗟乎!去古文字远矣。许叔重编集《说文》,但释秦文,不释古文,然官私印记悉用小篆;若玺册旌幢之属,犹尚科斗、云龙、戈书;至若李阳冰,而后宣义大师梦英、郭恕先辈博雅多闻,犹工史籀,晋宋而下,其道 亡矣。”

  吴家凤在《方谱》序中亦感叹古字法在当时的严重缺失:“古印多托以金、玉,有镂、铸、琱、瑑之不同,代各异法,善不过秦汉六朝。八代之后,沿至宋元,其道遂亡,而好尚亦尠。”

  文字学认知不足会影响印人入印文字取法,导致臆造或混用古文字。文字是篆刻基础,“六书”为汉字构成与使用之法,通“六书”是根本。从王世昌序“尤嗜六书”、吴家凤序“精六书,尤究心篆学”可知,方逢吉对字学研究颇深。《印薮》等集古印谱传播后,所载印章亦有鱼目与夜光之别,不少下层印人忽视篆学,盲目临摹致“坏于古法”。而在何震带动下,众多徽籍印人投身古文字学研究,朱简、吴良止、胡正言等皆通“六书”,吴元满、胡正言还著有文字学著作。虽然方逢吉无其他著作存世,但从其拟古篆印章可见,他是当时正本清源的践行者。

  《方谱》中拟古篆印章约有120例,占总数13%,仅次于汉印风格的取法。本文“古篆文字”不仅指先秦“柳叶篆”(字法多出自《说文》《汗简》等),还包括“殳篆”“鸟迹篆”等经装饰的异体篆,分为拟纯古篆和拟古篆形掺杂小篆入印两类。

  印章“父子兄弟建牙”(图1)文字似“柳叶篆”。其中“子”“兄”出自《汗简》;“弟”“牙”见于《广金石韵府》;“建”载于《偏类六书通》,“父”为古篆虽无出处,但为纯古篆印章典型。(图2)

  印章“飞云阁”(图3)文字亦似“柳叶篆”。其中“飞”“云”分别见于《偏类六书通》《汗简》,“阁”为拟古篆形的小篆,与古篆风格协调。(图4)“彦龙”(图5)、“绳轩”(图6)亦是拟古篆形掺杂小篆入印的典型。





  印章“无文斋”(图7)文字似“殳篆”,笔画头尾呈装饰性卷曲,为避盘曲过繁减少部分卷曲,刀法上多以线条残破感丰富章法。印章“元哲”(图8)字形似“鸟迹篆”,短促笔画做点状处理,笔画衔接处有焊接粘连效果。

三、“求古”观下的仿汉印章

  顾从德《集古印谱》经增删刊行而为《印薮》,其后《复古印选》《古印选》等大量印谱相继问世,秦汉印遂成为印人争相取法的典范。《方谱》中仿汉印章占比60%,约565例,涵盖拟汉满白文印式、拟汉细白文印式、拟汉朱文印式、拟汉魏凿刻印式及拟鸟虫篆印式等类型,此即方逢吉“求古”观念的具体实践。

  (一)拟汉满白文印式

  章法上,多数印章留红较少,印文排布四方均匀,极少采用上下错落的布局。字形线条处理上方折多、弧线少,整体灵动性不及汉印。刀法上,线条避光洁、求残破,颇具金石气。(图9、图10)

  (二)拟汉细白文印式

  章法上,追求字形平整以充盈印面,曲折与疏密变化的灵活性不足。(图11)字形上,为稳定印面空间,转折处笔画多采用方折处理,纵横感强烈。刀法上,三字印以切刀为之,线条呈忽断忽连之态;二字印线条如凿玉印般神完气足,毫无纤弱之弊。(图12、图13)

  (三)拟汉朱文印式

  章法上,四字印式多采用类似汉印的边框与印文粘连或逼边处理。字形上,直线多、曲线少,印面生动性稍逊。刀法近浙派切刀,线条残破之态则逼近汉印,边框疏密得当。(图14、图15)

  (四)拟汉魏凿刻印式

  此类印式仅有4枚。从章法观之,印文四字左右欹侧过甚,导致印面失衡,不及汉印印文间的呼应关系与留红布局之契合。可见,方氏对此类印章的理解尚不成熟。 (图16)







  (五)拟鸟虫篆印式

  此类印式无论是充盈饱满还是残破空灵的风格,方氏均能在刀法、章法上灵活处理,生动有致,气息直逼汉印。虽然谱中此类印章不足5枚,亦可见方氏对此类印风的独特体悟。(图17)

四、“不假何氏桴筏”的方氏“心印”

  文彭故去后,万历二十八年(1600)前后,徽籍印人何震成为印坛翘楚,崇何之风盛行,新安印人数量堪比江浙印人。同邑方逢吉习印亦取法何震。《方谱》吴家凤序中论及文彭、何震对印坛之影响:“先辈文国博寿承之作,擅绝一时,而何主臣氏继起,溯秦汉而上之,尽得古人心法,遒丽奇古,无不各诣其极,称绝技矣。”

  何震不仅风格独特,更开辟了“入古出新”之路。方逢吉虽得益于《印薮》,却不拘泥形迹,取其精髓,以冲刀显线条猛利,兼用切刀表苍劲,克服了《印薮》线条板滞之弊,此亦方氏所追求。时人摹何成风,然亦有批评之声。俞安期于《梁千秋印隽》序中慨叹摹何者众而创新者寡[1];何派印人吴正旸于《印可》自序中云:“字划笔法,与主臣差不相类,主臣得之为主臣,我得之为我耳!”[2]足见万历后期印人思想之活跃。《方谱》吴家凤序载“余友元长氏……自仓史以逮斯邈,靡不研摹搜索。故其所为印章,不假何氏桴筏而悉契其心印”,体现了方氏师法何震时强调自我意识,“体天地之义,摹先哲之法”。《方谱》中类何震印风者不下130枚,兹选代表性印作与何震印作对比,并辅以特殊印例,以明方氏求新 之践。

  方逢吉仿何震印风之作尤重残破,一改其板正之气。章法上以笔画断连、线条粗细、边框残破求空间疏密有致;字形弱化篆文笔意,刀法显古拙苍浑,如“薜荔为衣”(图18)、“媚兰仙子”(图19)。

  多字印处理上,何震“笑谭间气吐霓虹”(图20)中“气”“吐”共占一字空间且呼应全局;方逢吉“山中人兮芳杜若”(图21)中“人”“兮”打破上下等分格局,因“芳”与“兮”形近,遂以线条粗细变化虚实相生,避免干扰章法。

  方逢吉“佘翔之印”(图22)十字界格留红类似何震“志在山水”(图23),然方氏于字形、刀法上突破整饬,如“玉京外臣”(图24)之“外”字增篆文笔意显天趣,边框残破之妙可比何氏。

  何震“柴门深处”(图25)取法汉细白文,线细而不纤弱,转折搭接,字形宽博,章法开张;方逢吉“吴绍隆印”(图26)另辟蹊径,精仿汉残破印式,以切刀代冲刀,凭笔画断连、粗细求金石气。

  方氏求新源于深厚积淀,践行其“每遇荒碑蚀碣,莫不必穷其奥”之精神。“斗乘轩”(图27)篆文重心上提,收笔若元结《峿台铭》倒薤篆之头方尾尖;“树萱堂”(图28)篆文重心更高,线条近《新莽嘉量》之圆起圆收。“寄愁天上”(图29)、“古木寒禽”(图30)二印极特殊,取法战国三晋方足布、楚铜贝布等文字,字形多几何化(如“口”部呈倒三角形),字法以小篆为基,极富装饰感。战国货币文字属六国古文系统,方氏取其形貌而字法仍宗小篆,于四字印式中求刀法造型之变。“雪霁”(图31)是方氏追摹篆文笔意的佳作,突破了字形之限,章法不求满匀,线条不拘粗细欹侧,直追上古遗风。

结语

  综上,明代孤本《方谱》中,方逢吉的篆刻实践深刻反映了明末文人篆刻的多元风貌。

  拟古篆印章方面,其数量与丰富度彰显了方氏对字学的精研,古篆、小篆及异体篆的融合自然妥帖,践行“搜古文之象形,以明文字之本采”的理念。此类探索虽未成为主流,却印证了晚明印人锐意创新的努力,为清代印学的繁荣及后世印坛提供了重要 启示。

  仿汉印章上,受《集古印谱》《印薮》等影响,方氏虽在部分印式中存在章法“满、匀、正”的刻意之嫌,但其对汉印多类风格的取法与尝试,既体现了“宗汉”思潮下对“求古”的执着,更以朱白、字形、边框的杂糅创新,展现了“不泥古”的 突破。

  师法何震印风时,方氏既得冲刀爽利、切刀苍浑之妙,更以“不假何氏桴筏”的自觉,融入对汉印的理解与金石残破的个性表达,甚至取法石刻、货币、量器文字求新求变。这种“入古出新”的实践,恰如吴家凤所评“悉契其心印”,成为其印学思想的核心。

  总之,《方谱》中方逢吉的印风探索,为明末徽籍印人群体的艺术转型提供了鲜活例证,也为理解文人篆刻从复古到个性化创作的演进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证。

参考文献

  [1]王者利. 社会变革下的明末清初文人篆刻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7:85.

  [2]韩天衡. 历代印学论文选[G].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490.

  策划、组稿、责编:金前文

期刊简介

       《书画世界》我们的宗旨:立足传统书画艺术,以一流的稿件、一流的编校和印制质量,办一流的书画专业杂志。突显经典,弘扬传统,服务当代,具有学术性、全面性、权威性和可读性。杂志主要栏目有:重读经典、大家、画语录、博论、对话、视点、精英论坛、中国画家、中国书家、中国篆刻家、强势中青年、旧文新刊、新作时评、院校专线、技法讲坛、金水画廊、网事、读书等。

过往期刊更多过刊..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7月第7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6月第6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5月第5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4月第4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3月第3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2月第2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1月第1期

阅读排行TOP10

品牌推荐

中国收藏2025年10月第10期中国收藏
2025年10月第10期
艺术启蒙2025年10月第10期艺术启蒙
2025年10月第10期
美术界2025年9月第9期美术界
2025年9月第9期
艺术学研究2025年9月第5期艺术学研究
2025年9月第5期
当代美术家2025年9月第5期当代美术家
2025年9月第5期
书画世界2025年8月第8期书画世界
2025年8月第8期
作品2025年8月第8期作品
2025年8月第8期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5年8月第8期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5年8月第8期
景德镇陶瓷2025年8月第4期景德镇陶瓷
2025年8月第4期
江苏陶瓷2025年8月第4期江苏陶瓷
2025年8月第4期
大众考古2025年7月第7期大众考古
2025年7月第7期
艺术广角2025年7月第4期艺术广角
2025年7月第4期
陶瓷研究2025年6月第3期陶瓷研究
2025年6月第3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5年6月第2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5年6月第2期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24年9月第9期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24年9月第9期
艺术市场2024年2月第2期艺术市场
2024年2月第2期
中国艺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艺术
2023年12月第6期
中国美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美术
2023年12月第6期
油画2023年9月第3期油画
2023年9月第3期
国家美术2023年1月第1期国家美术
2023年1月第1期
南风艺术2021年12月第12期南风艺术
2021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