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期刊

文学文艺

艺术收藏

书画世界2025年8月第8期

多元融合与书体嬗变:阜阳汉简书法艺术地域性研究


  阜阳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阜阳汉简是西汉初期的重要简册,出土于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其内容涵盖《诗经》《周易》等典籍,是研究汉初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阜阳汉简的书法艺术为核心,通过图像学分析、书体形态比较及地域文化关联性研究,系统阐释其书体特征、用笔技法与章法布局,揭示其篆书遗韵与隶变迹象交融的独特风格。该研究首次系统呈现汉初民间书体多元融合的动态过程,填补了篆隶演变实证研究的空白;通过与不同地域汉简书法的横向对比,明确阜阳汉简在书法史中兼具端庄古雅与质朴自然的双重审美价值,为汉代书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对当代书法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阜阳汉简;书法艺术;地域文化;书体演变;艺术价值

  阜阳汉简于1977年出土于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墓主为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这批简册为西汉初期遗物,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在书法领域,阜阳汉简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不仅是我们了解汉代民间书法真实面貌的窗口,还为研究书体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通过对阜阳汉简书法艺术的研究,可深入探讨汉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挖掘地域文化对书法风格形成的影响,填补书法史研究中的部分空白。

一、阜阳汉简的发现

  1977年8月,阜阳汉简在阜阳县双古堆1号汉墓中被发掘出土。这座墓葬的主人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子,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因此,该墓出土文物的下限不会晚于这一年,阜阳汉简大致为汉初遗物。墓葬早期曾被盗,后来棺椁垮塌,文物受到严重破坏:原本存放简牍的漆笥朽坏,简牍散乱扭曲,许多已不复可见,其余部分也变黑腐朽,粘连在一起。后经国家文物局文保专家采用先进技术揭剥,这批珍贵的简牍才得以重现世间,现藏于阜阳博物馆。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的特殊历史背景,为阜阳汉简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西汉初期的墓葬,其出土的简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夏侯灶的身份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简牍内容的丰富性和重要性—这些简牍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喜爱或与他职责相关的书籍,对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阜阳汉简内容丰富多样,包含《诗经》《周易》《仓颉篇》《万物》《庄子》《楚辞》《年表》《大事记》《相狗经》《刑德》《日书》等众多古籍。这些古籍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天文、医学等多个领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阜阳汉简中的《诗经》抄本是目前所知较早(约西汉文帝时期)的传本之一。虽残损严重,但与今本《毛诗》相比,存在大量异文,为研究《诗经》的版本演变和古代诗歌的传承提供了珍贵资料。《周易》在古代哲学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阜阳汉简《周易》(图1)保存数量相对较多,共有 752 支简,总计3119个字,其中包含卦画、卦名、爻题、卦辞、爻辞等内容,对研究古代哲学思想和《周易》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仓颉篇》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字书,阜阳汉简《仓颉篇》中完整的字达 541 个,这是《仓颉篇》亡佚千年后国内出土文字数量最多的一次考古发现。这些简牍的内容为研究古代文字学、汉字的演变及当时的教育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阜阳汉简中的其他古籍,如《万物》涉及医药卫生、物理物性等内容,《相狗经》反映了当时的相术文化。这些都为我们了解西汉初期的社会生活和科技水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

  阜阳汉简的发现,填补了汉代简牍研究中的一些空白,为深入了解汉代的文化、学术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它不仅丰富了汉代简牍的内容体系,还为研究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在汉代简牍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阜阳汉简书法的艺术特色

  (一)书体特征

  1. 篆书遗韵与隶变迹象

  阜阳汉简的书体处于篆书向隶书演变的过渡阶段,篆书遗韵与隶变迹象并存。部分简牍中,字体仍保留篆书的结构与笔画形态,如线条婉转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呈现篆书典型特征;同时,更多字体已显露隶变迹象,笔画趋于方折,结构渐趋简化,书写更趋便捷。以阜阳汉简本《诗经》为例,部分字形结构近于篆书,但笔画已发生显著变化。如“日”字,篆书写法规整、线条圆润,而阜阳汉简《诗经》中的“日”字(图2)笔画更趋方折,起笔与收笔处顿挫明显,已具隶书笔意。这种篆书遗韵与隶变迹象的融合,既体现了书体演变的阶段性特征,也反映了当时书写对字体简化与便捷性的追求。


图1 阜阳汉简《周易》


图2 阜阳汉简《诗经》


图3 阜阳汉简《仓颉篇》


图4 阜阳汉简《仓颉篇》


图5 阜阳汉简《仓颉篇》


图6 阜阳汉简《仓颉篇》


图7 阜阳汉简《万物》


图8  阜阳汉简《周易》


图9 阜阳汉简《诗经》

  2. 多样书体的融合与呈现

  阜阳汉简中多种书体相互融合,除篆书与隶书外,还可见早期草书的雏形。部分简牍中,笔画连笔与简化现象显著,此为草书的典型特征;部分字体的结构与用笔则显露隶书向草书过渡的痕迹,如笔画的连贯性与简省化。这种多样书体的融合,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开放性与创新性:不同书体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书法艺术发展。阜阳汉简的书体呈现,也为研究汉代书体演变提供了丰富素材,展现了汉代书法艺术的多元性与活力[2]。

  (二)用笔特点

  1. 笔画的粗细变化与力度表现

  阜阳汉简的笔画粗细变化丰富,能够鲜明地体现书写者的运笔力度与情感。部分简牍中,笔画粗细对比强烈:或粗壮有力,或纤细轻盈,形成独特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这种变化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书写者依据字体结构与表达需求进行的匠心安排。以阜阳汉简《仓颉篇》为例,笔画粗壮的字如“大”(图3)、“上”(图4),给人沉稳庄重之感;笔画纤细的字如“小”(图5)、“之”(图6),则显灵动活泼之态。书写者通过对笔画粗细的控制,使简牍书法作品富于变化、充满生机,既展现了书写技巧,也反映了对书法艺术表现力的追求。

  2. 起笔、收笔与转折的独特处理

  阜阳汉简在起笔、收笔与转折处的处理独具特色。起笔或藏锋逆入,使笔画含蓄沉稳;或露锋直入,令笔画锐利明快。收笔或轻提收锋,轻盈飘逸;或重顿蓄势,坚实有力。转折处或圆润流畅,或方折劲挺,形态多样。这种处理使笔画富于变化,增强了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阜阳汉简《周易》中的部分字,起笔、收笔与转折处理精妙,字体古朴典雅,展现了高超的书写 技艺。

  (三)结字与章法

  1. 结字的形态与规律

  阜阳汉简结字形态多样却不失规律。结构上,或重心平稳、端庄规整,如《仓颉篇》中的“君”(图6)、《万物》中的“中”(图7)等字;或重心偏移、富于动感,如《仓颉篇》中的“之”(图6)、《周易》中的“也”(图8)等字。笔画分布上,注重疏密关系的处理:或笔画密集,或笔画疏朗,形成疏密有致的美感。同时,结字兼具对称性与均衡性,使字体和谐稳定。如《诗经》中的“用”(图3)、“月”(图9)等字,左右结构对称,笔画分布均匀,给人整齐美观之感。这种结字形态与规律,既体现了对字体结构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书法艺术的规范性与规律性。

  2. 章法布局的和谐之美

  阜阳汉简的章法布局注重整体和谐统一。字距与行距的安排灵活:或字距较大、行距较小,显疏朗开阔;或字距较小、行距较大,显紧凑有序。无论何种布局,文字间均相互呼应,形成有机整体。书写中还注重文字排列与整体节奏:通过字体大小、长短、粗细的搭配,避免单调呆板;部分简牍中,书写者通过调整运笔的轻重缓急营造韵律感,使观者仿佛能感受到音乐般的节奏。这种章法布局的和谐之美,既体现了阜阳汉简书法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当时对书法整体美感的追求。

三、地域文化对阜阳汉简书法的影响

  (一)楚文化的渊源

  1. 楚地书法传统的传承

  阜阳在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领地,楚文化底蕴深厚。楚地的书法传统对阜阳汉简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楚简(图10)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其笔画婉转流畅,结字灵动多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阜阳汉简虽以秦代“书同文”政策下规范的篆书为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楚简的这些书风特点。从笔画上看,阜阳汉简中的一些线条与楚简相似,婉转流畅且富有弹性,如阜阳汉简《诗经》中的部分笔画,与楚简的用笔方式十分相似,体现了楚地书法传统中对线条美感的追求。在结字方面,阜阳汉简也借鉴了楚简的灵动多变,一些字的结构不拘一格,充满了变化和生机。这种对楚地书法传统的传承,使阜阳汉简书法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区别于同期其他地区的汉简书法。


图10 战国楚简《周易》


图11 居延汉简《相利善剑刀册》

  2. 楚文化审美观念的渗透

  楚文化的审美观念对阜阳汉简书法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渗透作用。楚文化崇尚浪漫、神秘的美学风格,这种审美观念在阜阳汉简书法中得到了体现。阜阳汉简书法中的部分字体,笔画形态富于变化,体现了一定的想象力,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在一些简牍中,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常常带有一些装饰性的笔触,使字体更加生动有趣,这与楚文化中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

  (二)汉代地域文化交流的影响

  1. 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汉代是大一统时期,地域文化交流频繁。阜阳处于中原地区与楚地的交界地带,阜阳汉简书法自然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注重规范、严谨,在书法上表现为字体结构的规整和笔法的严谨。阜阳汉简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原书法文化的这些特质,使书法风格更趋规范和严谨。在字体结构上,阜阳汉简中的一些字逐渐向中原地区的规范字体靠拢,结构更趋稳定、规整。在笔法上,阜阳汉简也吸收了中原书法的一些技巧,如起笔、收笔的规范动作,使笔画更加规整、有力。这种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丰富了阜阳汉简书法的内涵,使其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又具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和通用性。

  2. 区域间文化交流的体现

  阜阳汉简书法还体现了汉代区域间文化交流的特点。除了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外,阜阳汉简还可能受到了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通过与江淮流域其他地区汉简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些相似之处,这可能是区域间文化交流的结果。阜阳汉简中的某些字体风格与江淮流域其他汉简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或许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体现。这种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使阜阳汉简书法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丰富自身的风格特点。同时,阜阳汉简书法也可能通过文化交流对周边地区的书法产生了一定影响,推动了汉代书法艺术的整体发展。

  阜阳汉简书法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的广泛交流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貌。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汉代书法图景,便会发现不同地区的汉简书法,同样在各自地域文化、书写者群体等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多样的风格面貌。将阜阳汉简书法与其他地区的汉简书法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其在汉代书法发展脉络中的地位,明晰各因素对书法风格形成的具体影响,从而深度挖掘其艺术与历史价值。下文将就此展开具体对比。

四、阜阳汉简书法与其他地区汉简书法的 比较

  (一)与西北汉简书法的比较

  1. 风格差异

  西北汉简主要出土于敦煌、居延等地的边塞遗址,多为屯戍文书。其书法风格粗犷豪放、率意自然。由于书写者多为戍边士卒和下层官吏,书写时更加注重实用性,往往不拘小节,因此字体粗放率意,笔画质朴且带有明显的刻画痕迹。例如居延汉简中的《相利善剑刀册》(图11),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已进入隶书的成熟期。其字形扁阔规整;笔画提按有度,波磔夸张;部分入笔与收笔处如刀似剑,充满了大漠孤烟般的雄浑气势与剑客般的侠骨豪情[3]。而阜阳汉简多为古籍抄本,书写者可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书法风格整体较为端庄古雅、质朴自然。字体形态相对规整,笔画粗细变化较为细腻,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如阜阳汉简中的《周易》(图12),用笔细腻,线条婉转流畅,结构严谨,展现出一种文人书法的韵味,与西北汉简的雄浑豪放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2. 形成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风格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地域环境来看,西北边塞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人们的性格多显豪放粗犷。这种地域文化特点反映在书法上,便形成了西北汉简率意奔放的风格。而阜阳地区在中原与楚地交会之处,文化底蕴深厚,受到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双重滋养,使得阜阳汉简书法在注重文化内涵的同时,亦追求和谐典雅的美感。从书写者身份和用途考虑,西北汉简的书写者多为普通士卒和小吏,书写目的主要是记录日常事务,其书法书写的艺术性追求相对较低;而阜阳汉简抄写的是经典古籍,书写者在书写时会更加注重字体的规范性和美观性,力求展现出一种庄重典雅的气质,以契合古籍的文化内涵[4]23-24。

  (二)与江淮地区其他汉简书法的比较

  1. 共性与个性

  江淮地区出土的汉简包括马王堆汉简(图13)、临沂银雀山汉简(图14)等,与阜阳汉简同属南方地区的汉简,它们在书体演变和书法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共性。这些汉简均处于篆书向隶书演变的阶段,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篆书遗意和隶变特征:在笔法上,均不同程度地注重笔画的提按,部分已出现波磔的雏形或表现,用笔灵动自然;在结字上,多呈现出一定的扁方形结构,体现了早期隶书的特点。然而,阜阳汉简也有其独特个性。与马王堆汉简(或帛书)相比,阜阳汉简的运笔更为细腻,线条质感更强。马王堆汉简中部分字体的书写较为草率,而阜阳汉简在书写时则更为规整、严谨。与临沂银雀山汉简相比,阜阳汉简的风格更为多样。临沂银雀山汉简的内容多为兵书等,书法风格相对单一;而阜阳汉简涵盖多种古籍,不同内容的简牍呈现出不同的书法风格,如《仓颉篇》的刚劲有力与《诗经》的温婉清秀便形成了鲜明对比。

  2. 相互影响与借鉴

  在汉代,江淮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阜阳汉简与其他江淮地区汉简之间必然存在相互影响与借鉴。从书体演变来看,它们共同见证了篆书向隶书转变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汉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阜阳汉简可能吸收了其他江淮地区汉简在隶变过程中的一些演进成果,如某些笔画的简化方式和结构的调整方法;同时,阜阳汉简独特的书法风格也可能对周边地区的汉简书写产生一定影响。在文化层面,江淮地区相近的文化背景使得这些汉简在书法审美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书写者的个人风格差异,这些汉简又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种相互影响与借鉴,丰富了江淮地区汉简书法的艺术内涵,促进了区域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为汉代书法的多样性做出了 贡献[4]24-25。


图12 阜阳汉简《周易》


图13 马王堆汉简


图14 临沂银雀山汉简

五、阜阳汉简书法的价值与影响

  (一)书法史价值

  1. 推动书体演变研究

  阜阳汉简书写于篆书向隶书演变的重要过渡阶段,为研究早期隶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对阜阳汉简的考察,可见篆书向隶书渐变过程中的诸多细节特征。例如部分文字的结构逐渐从篆书的纵向取势转向隶书的横向舒展,笔画也从篆书的圆润规整趋向方折与波磔。以阜阳汉简《万物》中的“水”字(图7)为例,其篆书形态线条婉转,整体呈纵向修长之态;而在阜阳汉简中,其笔画已出现明显的波折与方折意趣,横向走势亦更为突出。这种演变特征,为探讨隶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直接而鲜活的例证。与其他地区出土的同时期汉简相互印证,阜阳汉简丰富了书体演变研究的资料体系,展现了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书体演变的独特路径与规律,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古代书体演变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理解,从而填补了书法史研究中相关领域的部分空白,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

  2. 填补西汉初期民间书法研究的空白

  在阜阳汉简出土之前,学界对西汉初期民间书法的认知相对有限,相关研究资料亦较为匮乏。阜阳汉简的出现,生动展现了西汉初年民间书法的真实面貌,有效填补了这一时期民间书法研究的空白。简牍上的文字直接反映了当时普通书写者的书写习惯、技艺水平与审美取向,使我们得以窥见官方正统书法体系之外,民间书法的自然发展状态。阜阳汉简中一些独特的书体风貌与笔法特征,或为传世文献所未载。它们的出现丰富了我们对汉代书法风格多样性的认知,为构建更为完整的汉代书法史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部分简文所呈现的独特连笔与简化方式,展现了当时民间书写者为追求书写便捷性而形成的独特书写风貌,这类现象在以往的汉代书法研究中鲜有系统探讨。

  (二)艺术价值

  1. 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意蕴

  阜阳汉简书法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其笔画灵动、结体多变、章法和谐,展现出质朴自然、端庄典雅的审美特质。在笔法方面,阜阳汉简用笔丰富多变,起笔、收笔及转折处的处理灵活精妙,线条富有弹性与变化,或刚劲挺拔,或婉转流畅,体现了书写者娴熟的控笔能力与一定的艺术追求。以《周易》简为例,其笔画粗细变化自然,节奏感强,颇具视觉美感。起笔处藏锋逆入与露锋直入的交替运用,使笔画或含蓄沉稳,或锐利明快;收笔处轻提与重顿的不同处理,又赋予笔画多样的情态。在结体上,阜阳汉简的字形结构因字立形,注重重心平稳与疏密关系的协调,使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庄子》中的“志”字(图15),通过巧妙安排笔画的疏密穿插,既突出了主体笔画,又使整个字重心稳固,呈现出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章法布局上,阜阳汉简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字距与行距安排得当,文字大小错落自然,形成了质朴而不失灵动的韵律感。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书法审美增添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审美内涵。


图15 阜阳汉简《庄子》

  2.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意义

  阜阳汉简书法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借鉴。在笔法技巧上,当代书家可借鉴阜阳汉简中丰富的运笔技法,如藏锋、露锋、中锋、侧锋的灵活运用,以及笔画粗细、疾涩、曲直的变化处理,使作品更具表现力与艺术张力。例如在楷书创作中,适当融入阜阳汉简中自然的笔画粗细变化与起收笔的灵动处理,可以增添书写性与灵动性,避免过于规整。在结体造型上,阜阳汉简的结字规律与形态特征,如对重心的调整、疏密关系的经营等,能够启发当代书家突破传统结字模式的束缚,勇于创新,创造出更具个性的字形面貌。例如借鉴阜阳汉简中某些字重心略偏却能通过笔画调整达到整体平衡的结体方式,设计出新颖独特的字体造型。在章法布局方面,阜阳汉简所体现的自然和谐之美也具有启示意义。当代书家可借鉴其字距、行距的自然安排,以及整体节奏感的营造,使作品在整体上更显协调与生动。此外,阜阳汉简书法所蕴含的质朴自然、率真洒脱的艺术精神,亦提醒当代书家回归书法本体,注重书写情感的真实流露与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避免过度追求形式技巧而忽略艺术本质[5]。

  (三)文化价值

  1. 地域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阜阳汉简是研究阜阳地区乃至江淮流域西汉时期地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它承载了该地区在西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与社会生活风貌。从书法风格观察,可见楚文化的浪漫灵动与中原文化的质朴厚重在阜阳地区相互影响、交融共生的痕迹,反映了当时阜阳地区独特的文化生态。阜阳汉简中抄录的《诗经》《周易》等典籍内容,也印证了当时该地区对中原主流文化的吸纳与传承。这些简牍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阜阳地区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学术传播等方面的珍贵文献,为我们了解古代阜阳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例如通过对阜阳汉简中涉及的数术、方技类内容的研究,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基层的信仰观念与生活风俗。

  2. 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阜阳汉简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区域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文字载体,它记录了当时的思想学说、学术成果与文学作品,为这些文化信息的保存与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我们得以窥见西汉初期的文化发展水平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文化交流层面,阜阳汉简与其他地区出土的汉简在书风、用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异同,揭示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借鉴,促进了地域间的文化传播与融合。阜阳汉简所呈现的书法风格,可能对周边区域的书写风气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它也可能吸收了其他地区的书写元素,从而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互动,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发展与繁荣,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凝聚力与认同感。例如阜阳汉简与江淮地区其他汉简在书体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共性与特性,共同揭示了隶书在南方地区逐步普及与本土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结语

  本文系统探讨了阜阳汉简书法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其书法艺术融合了篆书遗韵与隶变特征,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起收笔的精妙技巧,以及丰富的结字方式与灵活的章法布局,展现了独特的审美形态和高超的书写技艺。地域文化方面,楚文化的审美精神与汉代中原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其独特艺术特质的基础。与西北汉简的粗犷风格相比,它呈现出别样的风貌;而与江淮地区其他汉简相比,既有共性,亦不乏自身特色。研究表明,阜阳汉简在书法史上填补了书体演变中的重要实证空白,其艺术创新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时作为珍贵的地域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当前研究受限于简牍残损及由此导致的字迹辨识困难,且跨学科研究的深度亦有待加强。未来需要结合多学科方法,深化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拓展横向比较的广度与深度,以期明确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定位,推动汉简书法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研究为探讨汉代书法演变及区域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学术 参考。

注释

  ①本文图1—图9、图12、图15中的汉简为阜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

参考文献

  [1]阜阳市博物馆. 阜阳双古堆[M]. 北京:中华书局,2022:36-37,59-60.

  [2]张世虎. 阜阳民间书法研究[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20:28-42.

  [3]李丹. 甘肃汉简书法风格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28-29.

  [4]周颖颖. 西汉简牍书的渊源与流变[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

  [5]沈利. 汉代简牍书法形态研究[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46-47.

  策划、组稿、责编:金前文

期刊简介

       《书画世界》我们的宗旨:立足传统书画艺术,以一流的稿件、一流的编校和印制质量,办一流的书画专业杂志。突显经典,弘扬传统,服务当代,具有学术性、全面性、权威性和可读性。杂志主要栏目有:重读经典、大家、画语录、博论、对话、视点、精英论坛、中国画家、中国书家、中国篆刻家、强势中青年、旧文新刊、新作时评、院校专线、技法讲坛、金水画廊、网事、读书等。

过往期刊更多过刊..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7月第7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6月第6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5月第5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4月第4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3月第3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2月第2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1月第1期

阅读排行TOP10

品牌推荐

中国收藏2025年10月第10期中国收藏
2025年10月第10期
艺术启蒙2025年10月第10期艺术启蒙
2025年10月第10期
美术界2025年9月第9期美术界
2025年9月第9期
艺术学研究2025年9月第5期艺术学研究
2025年9月第5期
当代美术家2025年9月第5期当代美术家
2025年9月第5期
书画世界2025年8月第8期书画世界
2025年8月第8期
作品2025年8月第8期作品
2025年8月第8期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5年8月第8期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5年8月第8期
景德镇陶瓷2025年8月第4期景德镇陶瓷
2025年8月第4期
江苏陶瓷2025年8月第4期江苏陶瓷
2025年8月第4期
大众考古2025年7月第7期大众考古
2025年7月第7期
艺术广角2025年7月第4期艺术广角
2025年7月第4期
陶瓷研究2025年6月第3期陶瓷研究
2025年6月第3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5年6月第2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5年6月第2期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24年9月第9期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24年9月第9期
艺术市场2024年2月第2期艺术市场
2024年2月第2期
中国艺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艺术
2023年12月第6期
中国美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美术
2023年12月第6期
油画2023年9月第3期油画
2023年9月第3期
国家美术2023年1月第1期国家美术
2023年1月第1期
南风艺术2021年12月第12期南风艺术
2021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