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期刊

文学文艺

艺术收藏

书画世界2025年3月第3期

山川草木,因心造境


  内容提要: 方士庶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画坛的徽州籍画家。这一时期,“扬州八怪”潮流兴起,画坛人才辈出。方士庶长于山水画,博采众长,因心造境,在扬州画坛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以安徽博物院藏方士庶绘画作品为探究对象,结合徽州地域文化对他的滋养以及他寓居扬州的生活经历,系统梳理其绘画渊源、风格嬗变、流派归属与艺术影响。

  关键词: 方士庶;新安画派;扬州

一、从徽州到扬州:方士庶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方士庶(1692—1751),字循远,一作洵远,号环山,又号小师道人,徽州籍(今安徽歙县环山),后寓居扬州。工诗书,擅山水。著有《环山诗集》,已无传本。他的诗格调淡远,与当时的厉鹗、金农等人齐名。清代蒋宝龄(1779—1840)《墨林今话》载:“乾隆初年扬州诗人有前五君,盖指环山、樊榭诸公也。”[1]其山水受学于黄鼎,用笔灵敏,气韵跌宕,早有出蓝之目,时称妙品。[2]在绘画美学思想方面,也颇有见解。方士庶后人方灏请焦循将方士庶遗留的手稿整理成《天慵庵笔记》。

  方士庶早年生活在徽州。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徽州的反清复明活动逐渐式微,社会慢慢趋于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当时,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吸引了众多追随者,而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使其成为书画收藏的重要群体,徽州刻书业与制墨业的蓬勃发展则为文化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黄山、白岳、新安江等自然景观更以其灵秀特质,吸引并滋养了无数文人雅士,使他们对家乡山水题材的创作情有独钟。徽州的文雅之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方士庶的艺术品格,为其日后在扬州画坛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清政府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大夫,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强化思想控制。在安徽地区,康熙朝桐城戴名世《南山集》案与乾隆朝和州戴移孝《碧落后人诗集》案,成为当地文人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安画家群体既依赖经济繁荣带来的文化机遇,又坚守文人风骨,同时对文字狱心存忌惮,与清廷保持着一定距离。这种矛盾心态投射到艺术创作中,便形成了既延续新安画派传统,又吸收“四王”正统画风的独特面貌,不经意间促成了不同绘画元素的融合。

  扬州历史悠久,商业繁荣,商贾云集。明清时期,扬州作为两淮盐运中心,徽商构成了城市经济的主体。寓居扬州的徽商喜好收藏古物并赞助书画家,他们注重同乡情谊,尤其偏重抬高新安画家的地位。他们通过经济赞助、雅集活动、艺术品收藏等方式,构建起独特的文化生态。值得注意的是,扬州园林的兴盛与徽商的经营密切相关:小玲珑山馆就是由徽州祁门县人马曰琯建造的。方士庶是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小玲珑山馆的座上客。歙县盐商汪廷璋(1692—1762)购得扬州名园筱园,人称“汪园”,不少文人画家聚集在其门下,其中就有方士庶。

  扬州远离京城,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在此交融),形成了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作为河道枢纽,扬州既保持着盐业经销中心的经济地位,又因其便利的水路交通成为文人交游的重要节点。这种独特的优势吸引了清初新安画派的诸多名家,如萧云从、查士标、渐江、汪之瑞、程邃、戴本孝、梅清等均曾客居于此,为方士庶提供了与前辈大师交流的宝贵契机。

二、临古、广学与师法自然:方士庶的山水风格

  (一)师承与临古广学

  方士庶师承虞山派画家黄鼎(1660—1730)。《扬州画舫录》载:“方士庶,主汪氏。时令闻以千金延黄尊古于座中,以是方士庶山水大进,气韵骀荡,有出蓝之誉。”[3]352“汪氏”即扬州著名盐商汪廷璋。汪廷璋,字令闻,号敬亭,安徽歙县人。其曾以重金延请黄鼎为方士庶授业。黄鼎,字尊古,号旷亭,江苏常熟人,为王原祁入室弟子。其画风融合王蒙笔意与王石谷技法,临摹古画形神兼备。方士庶《峨眉双涧图》(图1)即体现了这种师承关系。该图题跋云:“黄尊古前辈尝作峨眉山丈幅,苍浑沉古,大得董、巨遗意。此亦师其意,而兼之以子久秋山笔法,越月而成,愧无古人之意也。乾隆戊午长夏,环山方士庶识。”“乾隆戊午”即1738年。由题跋可知黄鼎曾作《峨眉山图》,颇具董源、巨然之风。方士庶亦承其遗意,笔墨清润,兼仿黄公望笔法。画面中山重水复,飞瀑鸣泉,林木参差,云雾氤氲,兼用披麻皴与雨点皴,淡墨渴染,设色典雅,深得黄公望浅绛画法,展现了山势雄伟、气象万千的峨眉 之景。


图1 方士庶 峨眉双涧图304cm×138cm安徽博物院藏


图2 方士庶 摹文待诏草堂读书图26cm×35cm安徽博物院藏

  除了明确的师承关系,临古是方士庶师法传统的主要途径。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所藏历代名迹,为方士庶等新安画家提供了绝佳的研习范本。清秦祖永(1825—1884)《桐阴论画》认为方士庶“所写山水,临古者多,用笔用墨,妙合古人神解”[4]。安徽博物院藏方士庶山水画中就有不少是临古之作,从题跋可见其临古轨迹,如“摹文待诏作”“摹李咸熙法”“摹黄鹤山樵画法”“大得董、巨遗意”“此亦师其意”“子久秋山笔法”“北苑用笔苍莽”“仿大痴老人章法”“仿王孟端意”等题识,印证了其对文徵明、李成、王蒙、黄公望等历代名家的广泛取法。

  安徽博物院藏方士庶有年可考的最早作品为《摹文待诏草堂读书图》(图2)。该作题款“雍正丁未夏四月,摹文待诏作。士庶”,“雍正丁未”即1727年。图绘文人雅士独坐茅亭,亭内书籍香案陈设井然,室外梧桐芭蕉与修竹怪石相映成趣。设色以浅淡赭石为主调,间以朱砂等重色点缀,树石墨色层次分明。此作题材与技法均忠实临仿文徵明,得吴门画派松秀雅逸之韵。作为方士庶早期作品,其临摹虽形神兼备,但笔触尚显生涩拘谨。

  方士庶《仿北苑山水图》(图3)题跋云:“北苑用笔苍莽,气韵沉深,正如巨灵斧劈华岳,非凡史所能拟议也。曩观董宗伯临图,逸气潇洒,真足颉颃王、黄,此景略近之。丙寅六月天慵书屋消夏之一也,小师道人方士庶。”“丙寅”即1746年。方士庶在题跋中将董源山水喻为巨灵神斧劈就的华山,认为董其昌临本可与王蒙、黄公望颉颃,而此图正表达了这种艺术追求。画面中山峰险峻如削,沟壑深邃莫测,溪桥石渚点缀其间,草木村舍隐现于苍茫水色中。画家以皴擦并用的手法表现山石的肌理和明暗变化,技法细腻精妙,线条简洁苍劲,较少晕染而显沉稳气象。这体现了方士庶通过学习董其昌进而上追董源,并融合古意的笔墨探索。


图3 方士庶 仿北苑山水图100cm×58cm安徽博物院藏


图4 方士庶 仿李咸熙山水图99.5cm×60cm安徽博物院藏


图5 方士庶 仿大痴山水图16cm×51cm安徽博物院藏

  方士庶临仿前人,不拘泥一家一派,虽取法南宗居多,但也兼顾北宗。《仿李咸熙山水图》(图4)是方士庶师法北宗李成的典型作品。画题:“逶迤石径任跻攀,攀过一湾又一湾。记得当时刘阮事,余今也误入仙山。戊申清和月,摹李咸熙法,画于天慵斋,方士庶作。”“戊申”即1728年。题诗引用了刘晨、阮肇入山遇仙的故事,营造出一种美好的仙境氛围。图绘山下乔木丛生,小桥横卧溪涧之上,点叶姿态多样;山势峻峭,瀑泉曲折,云雾隔断远山。根据画跋,此图仿李成笔意,用笔硬瘦清淡,顿挫有致,墨法变化精妙,气象萧疏。此作用笔细腻严谨,应为方士庶的早年作品。

  方士庶广征博取,不仅上溯五代董源、巨然、李成,还注重吸收“元四家”和明代画家的优长。

  方士庶《疏树人家图》(图见扉页)画题:“断崖分鸟道,疏树见人家。摹黄鹤山樵画法,为自昆有道先生赠。雍正乙卯谷雨前三日,方士庶。”“雍正乙卯”即1735年。“断崖分鸟道,疏树见人家”出自唐代薛莹的《秋晚同友人闲步》,描绘的是与友人闲情漫步、悠然自得的心境。此图参仿王蒙笔意,前景树石勾皴繁密,解索皴层层交叠,配以焦墨点苔,营造出山林的勃勃生机与葱郁茂密;屋宇、小桥流水点缀得宜,曲径通幽;远山高耸挺拔,山脉绵延,呈现出浑厚华滋的意境。

  方士庶《仿大痴山水图》(图5)折扇面画题:“乾隆丙寅春日,仿大痴老人章法。环山方士庶。”“乾隆丙寅”即1746年。此图整体晕染较多,皴擦较少,浓墨与湿墨相融,气息润泽。在前景与中景的山石、树屋描绘上,浓淡分明,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远山不做轮廓勾画,直接晕染,营造出云山氤氲之态。

  方士庶《幽岩古屋图》(图见扉页)画题:“幽岩古屋,仿王孟端意。环山方士庶。”此图无明确纪年。王绂(1362—1416),明初画家,字孟端,别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其山水画承接元人笔墨意趣,兼具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为“吴门画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此图以侧锋皴擦近景坡石,浓墨点染苔点;中锋勾勒林木鹿角枝,干笔淡墨勾勒中景山脉,连绵远山以淡墨晕染。画面层次丰富饱满,是方士庶学习王绂的典型面貌。

  (二)师法自然与交游

  方士庶热衷于山川游历,重视“外师造化”。以画明志、师法自然是新安画家的传统。方士庶热衷于描绘家乡的景致,黄山风光独特壮美,这既宣传了家乡山水之美,又契合了徽商的审美趣味,也是缓解思乡之情的重要途径。方士庶的老师黄鼎性喜游历,感悟自然造化,他自称:“余性爱游览山水,兼好绘事,出游几三十载……然后知古人用心笔墨,经营位置,得其造化自然之理也。”[5]方士庶受学于黄鼎,在艺术思想上也受到黄鼎的影响,将自然实景与古人笔墨相结合。

  方士庶《云海松涛图》(图见扉页)右上角画题:“云海松涛。雍正戊申写于天慵书屋。环山方士庶。”“雍正戊申”即1728年。该图描绘黄山云海松涛之景,万松峥嵘,白云缭绕,山路蜿蜒,游人跋涉,林海掩映,屋舍隐蔽,体现了方士庶繁密的画风。


图6 方士庶 送南堂老叔归乡图31cm×400cm安徽博物院藏

  方士庶《栖霞归舟图》(图见扉页)画题:“丁卯夏日游栖霞归舟中作。环山方士庶。”“丁卯”即1747年。该图描绘一河两岸,树木各具姿态,小桥曲折,茅屋几许,一人独坐看书;江水描绘采用留白方式,由近及远,层层丘壑,矾头圆润,瀑布飞流;笔法流畅,画面润泽浑厚,层层叠叠,是方士庶师法造化、追求自然真山水的写照。

  扬州时期是方士庶与徽商、文人画家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这些经历对他艺术造诣的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前文提到的马氏兄弟、盐商汪廷璋,不少画作还体现出他与寓居扬州文人的交游往来。

  《送南堂老叔归乡图》(图6)是方士庶赠予书法家、诗人方贞观(1679—1747)的作品。“南堂老叔”即方贞观。款云:“雍正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士庶画送南堂老叔归里并题百四十字。”“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扬州画舫录》卷十五有传:“方贞观,字南堂,桐城人,工诗,书法唐人小楷,有《南堂集》。馆于汪氏。”[3]352方士庶与方贞观皆“馆于”汪家,曾从方贞观学诗。卷尾有方士庶、方士庹及方原博题诗。《扬州画舫录》载:“方士庹,字右将,士庶同母弟。业盐淮南,居扬州。于北郊寿安寺西筑西畴别业,因号蜀泉,又名西畴。”[3]91《皇清书史》载:“方原博,字邴鹤,桐城人,官泗州学正,工八分。”[6]画卷采用青绿淡彩,前景坡石层叠,茂林丛生,中锋勾勒,赭石晕染;归乡者身骑骏马,仆人挑担随行,神态优雅,惟妙惟肖;小桥延伸至远处村舍茅屋,画面左侧大片留白,烟波浩渺,疏密有致。

  《南山樵隐图》(图见封二)为方士庶的弟子徐柱的自画像,由方士庶补景。图绘一人负薪而行,执杖回望,神情怡然自得;山径通幽,延至庙宇屋舍,丛林细密,枝繁叶茂,烟霞清旷;湿笔淡墨浅浅勾皴,山体轻盈流畅,苔点细腻柔和,营造出静谧幽深的山水空间,承载了画家的隐逸情怀。图右上角方士庶题:“徐桐立三十二岁写貌,友人方洵远补图。”图左上角为徐柱题:“南山曾隐许宣平,短策长镵日负薪。一样山中旧营业,可能容我作比邻。乾隆九年,甲子桐立自题。”“乾隆九年”即1744年。题诗中的许宣平是唐代道士,安徽歙县人,常负薪以卖,表现了徐柱对樵隐生活的向往。画作四周裱边有杨法题篆书“南山樵隐”,以及王又曾、沈大成、蔡嘉、金农、沈凤、闵华、汪舸、高翔、姚世钰、程茂、江炳炎、陈撰、许滨、程兆熊、郑来等众家题跋,是方士庶及其弟子徐柱与同在扬州的诗人、画家交游往来的写照。

三、派别何属:方士庶与新安画派、娄东画派、扬州画派

  有关方士庶在徽州时期的文献资料较少,只能通过相对间接的材料进行推测。方士庶生活在康熙至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社会趋向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文人墨客的心态也有所变化。在艺术风格的取舍上,他们既重视新安诸家,又参学备受清王朝肯定的“四王”正统画风。与明末清初新安画派清峻高洁、意趣荒寒的绘画面貌不同,方士庶虽然也描绘黄山山水,但技法取自娄东画派,重视摹古,“已变新安画派之面目”[7],属于新安变派。

  方士庶继承了黄鼎的画风,并承袭“四王”一脉的画风,但将他归入娄东画派尚未有定论。方士庶与娄东画派的联系主要源于他的老师黄鼎是王原祁的学生。王原祁笔墨简淡,风格古秀,致力于摹古,笔墨形式丰富。方士庶不囿于“四王”,取法高古,广学宋元诸家。凡古人笔墨皆可为其所用,兼得南北宗之长。他又能师法自然造化,描绘黄山云海松涛,用古人笔墨成自家面貌。

  方士庶与“扬州八怪”虽同在扬州活动,但未归入扬州画派,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从绘画题材来看,“扬州八怪”以恣意放纵的写意花鸟著称,方士庶则以山水为主;二是从绘画风格来看,“扬州八怪”追求别出新意,不落俗套,以“怪”著称,方士庶的山水画则师古而化,博采众长,自成一派风格;三是从画家的出身经历来看,“扬州八怪”中有不少画家一生布衣,官场失利,或者为职业画家,而方士庶是有盐商背景的文人画家。

  也有学者以方士庶为首,称其为“小师画派”,传人有徐柱等,并将方士庶与“四王”相媲美。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载:“……使天假之年,定可参‘四王’之席,不得不为循远惜也。”[4]清汪鋆(1816—?)《扬州画苑录》云:“然而风流未歇,突起小师,清韵独超,笔情茂密,得元人之荒率,祛宋室之院裁。六法具体,别擅风神,四王比肩,略无愧色。”[8]这些评价对方士庶来说未免有拔高之嫌,但也说明他功力深厚。不论方士庶具体属于何种画派,或自成一派,其成就与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结语

  通过研究方士庶的画作和存世的《天慵庵笔记》,可知方士庶注重自身学养,“读书养气,以培其元”,主张画家既要体味古人笔墨纵横,又要体验山川草木的造化之美,以笔墨手段融会自然造化,笔随心运,“因心造境”,从而达到“貌古而神逸”的境界。[9]安徽博物院所藏方士庶作品大多有年可考,以上作品完整地展示了方士庶一生的创作风格,体现了他得“古笔法正传”,“用笔如枯藤,是其遒炼处”[10]的特点。黄宾虹在给其弟子顾飞的信中对方士庶评价极高:“其画用元人简笔,而墨尤淹润之,妙合古人。居扬州,其画虽多临古,克自成家。初师黄鼎。鼎字尊古,与王石谷齐名,石谷遍临天下名画,尊古遍游天下名山。小师道人可谓青出于蓝,章法无所不备,而其用笔尤得枯藤、坠石之妙,故为可贵。”[11]

  新安画家与扬州联系密切。清初许多新安画家移居扬州,查士标、程邃久寓扬州,汪之瑞、渐江、戴本孝先后在扬州一带活动,新安画派的画家几乎成为扬州画坛的主导。到了康乾年间,扬州画坛人文荟萃,但新安画家的影响不可忽视。流寓扬州的不仅有方士庶,还有“扬州八怪”中的徽州人汪士慎和罗聘,另外程士镳、汪霭、程鸣、鲍楷、吴麐、程堂等人也相继活跃于扬州画坛。方士庶在扬州留下的艺术轨迹,不仅是新安画家在扬州区域的空间转换,而且是新安画家与扬州文人的交游互动,使新安画派的山水余韵呈现了鲜明的区域色彩,为新安画派的传承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蒋宝龄. 墨林今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0.

  [2]张庚,刘瑗. 国朝画征录[M]. 祁晨越,点校.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52-153.

  [3]李斗. 扬州画舫录[M]. 周春东,注.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4]秦祖永. 桐阴论画[M]. 黄亚卓,校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0.

  [5]雷振芳. 荣宝斋美术馆藏蓝瑛、黄鼎山水册简述[J]. 荣宝斋,2011(5):106.

  [6]龚方纬. 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M]. 宗瑞冰,整理.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51.

  [7]郭因,俞宏理,胡迟. 新安画派[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56.

  [8]汪鋆. 扬州画苑录[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 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1087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57.

  [9]方士庶. 天慵庵笔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85:1-12.

  [10]黄宾虹. 黄宾虹文集:书信编[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380.

  [11]黄宾虹. 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99.

策划、组稿、责编:金前文

期刊简介

       《书画世界》我们的宗旨:立足传统书画艺术,以一流的稿件、一流的编校和印制质量,办一流的书画专业杂志。突显经典,弘扬传统,服务当代,具有学术性、全面性、权威性和可读性。杂志主要栏目有:重读经典、大家、画语录、博论、对话、视点、精英论坛、中国画家、中国书家、中国篆刻家、强势中青年、旧文新刊、新作时评、院校专线、技法讲坛、金水画廊、网事、读书等。

过往期刊更多过刊..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7月第7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6月第6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5月第5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4月第4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3月第3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2月第2期
书画世界书画世界
2025年1月第1期

阅读排行TOP10

品牌推荐

中国收藏2025年10月第10期中国收藏
2025年10月第10期
艺术启蒙2025年10月第10期艺术启蒙
2025年10月第10期
美术界2025年9月第9期美术界
2025年9月第9期
艺术学研究2025年9月第5期艺术学研究
2025年9月第5期
当代美术家2025年9月第5期当代美术家
2025年9月第5期
书画世界2025年8月第8期书画世界
2025年8月第8期
作品2025年8月第8期作品
2025年8月第8期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5年8月第8期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5年8月第8期
景德镇陶瓷2025年8月第4期景德镇陶瓷
2025年8月第4期
江苏陶瓷2025年8月第4期江苏陶瓷
2025年8月第4期
大众考古2025年7月第7期大众考古
2025年7月第7期
艺术广角2025年7月第4期艺术广角
2025年7月第4期
陶瓷研究2025年6月第3期陶瓷研究
2025年6月第3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5年6月第2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5年6月第2期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24年9月第9期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24年9月第9期
艺术市场2024年2月第2期艺术市场
2024年2月第2期
中国艺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艺术
2023年12月第6期
中国美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美术
2023年12月第6期
油画2023年9月第3期油画
2023年9月第3期
国家美术2023年1月第1期国家美术
2023年1月第1期
南风艺术2021年12月第12期南风艺术
2021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