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曲艺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文化的基因与百姓的情感。它是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致,是茶馆书场里的声声喝彩,是人们劳作之余的精神慰藉。然而,在当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快节奏生活的裹挟下,曲艺面临着发展的严峻挑战,如何让曲艺“活”下去,“火”起来,成为我们亟待思考与践行的命题。曲艺,是一门古...
又是烟花三月天,绿杨风柳拂缠绵。燕剪运河新画幅,春发芍药满坡田。红袍围金带,黄裳耀明艳,紫襟兆祥瑞,粉衫映芳颜……都说这扬州芍药冠天下,喜今日花随人意情相牵。盛世有缘花事好,烂漫芳华醉欲仙!疑是云霞落九天,百般红紫斗娇妍。春江花月邀嘉客,真情芍药簪鬓边。聊赠一枝红,且慰相见欢,关山千重远,万...
“一曲能当千载史,方寸可纳古今情。”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演进历程中,书会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始终扮演着文化传承与再生产的双重角色。作为活态的文化生态系统,书会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审美范式,更通过持续的文化调适与创新实践,在当代语境下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文化场域。书会始终扮演着“文化基...
民间书会是自发形成的曲艺交流集会,已有几百年历史,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①,如河南马街书会和山东胡集书会,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广泛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关注民间书会现象。如王曦东在《盛况空前的农民书会》(1987)中②,对胡集书会的盛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记录。后续研...
“负鼓携琴如约至,数百年来不散场。”2025年2月12日,央视《朝闻天下》以此诗意标题报道了我国两大民间书会—山东惠民县的胡集书会和河南宝丰县的马街书会。传承数百年而不衰,充分体现出民间书会这种文化形式的顽强生命力。深入考察两大书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们能够存续至今实属不易,尤其是20世纪9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文明延续与发展的生动见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习俗,具有文化传承、增强社会凝聚力以...
马街书会的正日子是正月十三,但其实每到正月十一,那片麦田上就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但今年赶会的人似乎更多,正月十三当天,搭载第二十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演员的大巴,几乎是从赶会人潮中“挤”进会场的。也难怪,除了本届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第九届国家级曲艺非遗专场和刘兰芳师徒传承专场也同步举行...
《曲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曲艺作家、艺术家和广大曲艺工作者,为繁荣曲艺创作,发现和培养曲艺人才,促进中外说唱艺术交流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