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参加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前往位于宜兴市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夏日的清晨,带着丝丝凉意。车进入山区,翠绿的山峦与蓝天白云相映,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到了纪念馆前,我仰望着这座由新四军番号“N4A”演化而来的建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太华山下。
步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新四军指战员群像雕塑:中央站立着粟裕、王必成、叶飞、陶勇、钟期光等高大伟岸的新四军将领;两侧的战士有的手持钢枪,有的身背大刀,有的紧握冲锋号,有的高举红旗,有的牵着战马……个个充满正义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背景是茫茫太华山连绵起伏,翠竹在风中摇曳。上方“红色太华山 苏南小延安”十个鲜红夺目的大字,瞬间把我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纪念馆分为两层,通过序厅、尾厅以及六个主题展区,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以太华山区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斗争和新四军根据地建设的峥嵘岁月。
步入展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一幅幅斑驳的照片记录着一个个瞬间,一件件珍贵文物仿佛在诉说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一段段翔实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的战斗场景和英雄事迹。
“万千儿女万千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展区中,照片记录了侵略者在苏南的无差别轰炸和惨无人道的屠杀,仅宜兴就有5000多人惨遭杀害。新四军进入苏南后,深入发动群众,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严守纪律,被民众誉为“铁军”,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正如纪念馆展出的《白菜心》歌词所写:“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打仗总是打胜仗,从来不欺老百姓……”1940年初,中共太滆工委成立,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军民浴血奋战,保卫河山。
在“弯弓射日到江南,铁血儿女鏖战激”展区,我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为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方针,1943年底,新四军在太华山周围的长广宜溧、太湖一带创建中心根据地。从1944年3月起,十六旅先后对日伪军发起杭村战斗、牛头山战斗、长兴战役、泗安战役等。1945年初,党中央派遣一师师长粟裕率师部及陶勇领导的新四军三旅渡江南下,与王必成领导的十六旅会合。2月5日成立苏浙军区,下辖四个纵队:原十六旅改编为第一纵队,原浙东纵队组成第二纵队,粟裕率领的原南下一师部队改编为第三纵队,叶飞率领的南下部队改编为第四纵队。自此,浙皖毗邻的长广宜苏太华山区被确立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浴血苏南百战艰,清乡扫荡敌凶残”展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示,生动再现了新四军在反“清乡”、反“扫荡”斗争中的英勇与斗志。这里除了武器,还陈列着水壶、背包、草鞋等生活用品。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毫不退缩,不怕牺牲,经过百次鏖战,终于在1943年底彻底粉碎了日伪“清乡”,使苏南抗战出现新局面。
“红色太华小延安,苏浙皖边新发展”展区,讲述了1943年10月,日伪集结重兵向苏浙皖边区国民党控制区进攻,大片国统区沦陷。新四军十六旅奉命向日伪出击。年底,十六旅旅部、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等领导机构全部迁驻太华,这里一度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和指挥中心,被誉为苏南“小延安”。纪念馆一层与二层之间的楼梯被巧妙设计成宜兴通往长兴的襄王岭古道。1945年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打响后,成千上万支前民工通过这条古道,或肩挑手提,或推独轮车,或用马驮,把粮食和物资送往前线,并抬回伤病员。因此,这条古道被誉为“功勋道”。
“血肉长城谁能敌,军民鱼水情真切”展区,通过真人塑像,生动再现了新四军与当地百姓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军爱民,民拥军”,汤大娘的故事尤为动人。汤大娘陈盘金是当地一位普通妇女,她亲自送儿子参加抗日,还主动照顾新四军伤员和烈士遗孤。“春荒”时节粮食匮乏,她宁愿吃“观音土”充饥,也要把粮食省给新四军的孩子。她那慈祥的面容、坚定的眼神透出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和对新四军的深厚感情。正是有了像汤大娘这样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新四军才能在苏浙皖地区坚持战斗,最终取得胜利。
“千秋万代忆英豪,枪林弹雨何足畏”展区,介绍了新四军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壮举——7000余名新四军将士血洒苏南大地。展区陈列了许多烈士遗像和事迹介绍。这些烈士为抗击日寇、保卫祖国献出生命,他们的英名和事迹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走出纪念馆,山村民居依山而建,粉墙黛瓦,干净整洁,一派祥和。这里随处可见战斗的足迹,也是抗战电影《亲娘》的拍摄地。举目四望,太华山层层叠叠,毛竹挺拔苍劲,竹海青翠欲滴,掩映其间的纪念馆愈发巍峨。它不仅是一处展示历史的场馆,更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以独特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铁军精神和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