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常规的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未能将问题解决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无法调动生活经验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数学问题顺利解决,也阻碍了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这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基于生活情境的视角,优化与创新数学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建立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做到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解决之间的灵活迁移运用。对此,本文阐述了生活情境创设的积极作用,又重点针对生活情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助力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一、生活情境创设的积极作用
1.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受到年龄以及认知水平的影响,枯燥的数学问题缺乏吸引力,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相较于机械的题海战术,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能够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的生活元素融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地投入更多的精力。
2.强化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不是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是有效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基于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可以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扎根于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形成生活化的数学意识,能够从生活的视角看待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由此可见,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
二、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有效策略
1.生活元素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入手,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高低与对其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以往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阶段,直接从习题的解答开始进行训练,容易出现学生记住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却不能将其灵活运用于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在新知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以生活情境为载体,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构建新知,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为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年、月、日”的一课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一年有多少个月,每月有多少天,一日有多少个小时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顺利地解决与年、月、日有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建立“年、月、日”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如“你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让学生翻阅日历,看一看今年你的生日是星期几?”“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或节日?”在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表示:“我的生日是2月26日,2025年的这一天是星期三。”还有学生表示:“我知道许多特殊的日子,如劳动节是5月1日、国庆节是10月1日,并且这些节日每年只有一次。”接下来,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既然这些重要的日子都发生在一年中的不同月份,那么你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又有多少天吗?”由此激起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活跃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
2.基于生活情境,设计数学问题
脱离生活的数学问题能力培养,将会失去其原有的教育意义,在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基于生活情境设计,提出数学问题,引领学生打破思维的桎梏,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运用生活经验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理解过于抽象的数学问题,而融入了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设计,降低学生对数学信息理解的难度,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计算的本质,能够正确地运用计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许多学生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难以厘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出现列式错误或计算错误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设计问题,让学生从题干的阅读中有效地理解数学问题,抓住解决数学问题的要点。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组图片(如图1),设计如下的数学问题:(1)小明买了一辆玩具坦克车和一架玩具飞机,需要花多少元?(2)丽丽有70元,她想要买一架玩具飞机和一辆玩具小轿车,她的钱够吗?(3)请你根据图片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促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应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如当学生的解题思路不正确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又可以加强学生对加减法运算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在生活化问题解决中灵活地运用加减法运算规律,做到正确且高效地解决问题。

图1
3.布置生活作业,助力能力提升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指书面作业、试卷习题解答,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对于小学生来说,常规的书面作业、试卷习题解答并不陌生,并且长期的书面作业布置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书面作业的完成质量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式,如通过生活化作业布置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助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教师可以布置调查类作业,如在“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聚焦于“家庭用水”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用水?你知道自己家每日的用水量和每月的用水量吗?”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促使下,对家庭用水情况和用水量展开调查,可以促使学生在调查类作业的完成中,获得数据记录、整理、分析能力的锻炼,掌握与数据统计与分析有关的问题解决方法。
教师还可以布置观察类作业,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许多学生在图形与几何问题的解决中会遇到困难,那么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立体图形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测量的方式掌握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各个边的数值,让学生自主地运用自身掌握的面积计算公式、体积计算公式完成相关的计算,促使学生在长期的观察、计算训练中掌握图形与几何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生活观察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使其能够从数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物体,思考生活问题解决的途径,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创设方法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的运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活情境的创设为小学生搭建抽象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问题解决难度。因此,教师应系统地了解生活情境教学法,将生活情境教学方式巧妙地融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提升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在生活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实践作业的带领下,掌握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