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诸多局限。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一题多解”属于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与“举一反三”存在相似性,均为在数学解题中辅助学生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式,以更灵活、多元的视角展开数学学习。可以说,“一题多解”的教学过程对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驱动学生自主探索更多数学学习和解题方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该解题过程较为复杂,于无形之中带来诸多学习挑战,如何帮助学生把握“一题多解”方法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为增强“一题多解”教学效果,研究针对该教学方法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展开研究,并探索“一题多解”教学实践路径。
一、“一题多解”教学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从创造性思维发展层面解读“一题多解”教学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学生思维流畅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把握基础解题方法的情况下,经历创新创造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需要获得一个能够拓展思维、发挥创意的实践平台,以保障思维的流畅性。“一题多解”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即在面对问题时,驱动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经历多个挑战和实践过程,以提升思维的流畅性。另一方面,强化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思维并非局限于某一种思维模式,而是结合多种知识和解决方法,即对新的想法、信息和观点秉持开放的态度,愿意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审视问题。“一题多解”教学过程迎合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需要学生发挥联想、深入讨论并拓宽解题思路,此过程能够提高学生思维变通性,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灵活开放的状态,形成对问题的多维度思考。
2.消极影响
结合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一题多解”教学过程迎合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常规的学习与思考模式,在挑战自我、深入思考与创新创造过程中实现思维的飞跃,但“一题多解”教学实践也从侧面提高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具体来说,在“一题多解”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不断经历挑战和超越自我的环节,并在解析某一数学问题时,经历多个思考过程,而小学生还处于直观化思维阶段,面对抽象化的数学问题常产生畏难心理,特别是在“一题多解”模式下,如何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迎合小学生思维水平与认知能力,以“一题多解”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一题多解”教学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路径
1.打造数学情境,激活创造思维
从消极影响层面分析不难发现,“一题多解”教学涵盖多个环节,较容易增加学生解题难度,影响其学习兴趣,限制创造性思维发展。情境特别指向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和教师创设的情感空间,基于学生认知创设数学情境,可有效减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陌生感和对解题的排斥情绪。同时,教师配合情境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动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持续性发展。为此,教师应做好数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深化“一题多解”教学,带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关知识点教学为例,针对本课,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向创设情境并展开“一题多解”教学。首先,讲述关于本课的理论知识,辅助学生了解基本的计算长方形周长方法。其次,结合互联网资源,展示校园操场图片,引入“求解校园长方形操场周长”的问题。为迎合小学生直观化思维特点,可以动画的形式动态展示长方形四条边,并标注不同边的长度。再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剖析“一题多解”的方法。最后,对比“一题多解”方法,解读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此过程中的第一环节主要为帮助学生打好解题基础,使其了解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相关概念;第二环节联系实际生活,构建学生较为熟悉的问题情境,降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陌生感;第三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学生从“一题多解”层面展开讨论,经过分析研究学生可逐步发现,该问题可应用“直接相加法”“公式法”“分组相加法”完成解答,具体来说“将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应用长方形周长=(长+宽)×2的公式”“将长方形的边分为两组,分别指向两条长边和短边,计算长边和短边总长度再相加”均可获得长方形的周长结果。第四环节驱动学生形成对“一题多解”回顾与反思,并掌握最为精确且便捷的解题方法,由此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引入说理活动,拓展思维深度
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题多解”教学中,说理活动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活动强调学生在解题中完成说理,即说明自身的解题方法和思路,阐述解题理由和依据。此过程不仅能够辅助学生从逻辑推理视角发散思维,也能促进学生在解题中经历创新创造过程,实现数学素养、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为此,教师可在“一题多解”教学中引入说理活动,以此拓展学生思的维深度和广度,实现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
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为例,针对本课,教师可提供相关应用题,如“某工程队共有4人,修建240米公路耗费6天时间。在此情况下,如果将人数和工作时间增加到8人和12天,能够修建多少米公路?”在解决此问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说理活动。具体来说,首先,解读题目基本信息,并剖析问题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以数学模型的方式直观呈现人数、时间和公路米数之间的关系。其次,立足于“由因导果”方法展开分析,即结合已知条件推导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得到240÷4=60(米),每人需要修60米,再将结果除以天数6,得到每人每天修公路10米,随后求解8人12天修公路米数,从而得到总工作量。最后,结合推理、假设和探究方法展开解析,推理中得到每人每天修公路米数属于固定值,假设工作时间不出现任何改变的情况下,人数增加一倍,修公路的米数也应增加一倍,而在人数和时间均增加一倍的情况下,修公路的总米数应是原来的4倍,由此列出方程式得到最终修公路米数。上述过程从说理的层面拓展学生思维方向,也带动学生从数量关系的多种剖析层面探索解题路径,实现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为提升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提供支持。
3.培养纠错习惯,开发思维潜能
结合“一题多解”教学特点分析不难发现,需要学生从多个视角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并把握同一问题的多种解题方式。但此过程中,许多学生为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纠错习惯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纠错习惯能够驱动学生更好地回顾和反思不同解题思路,并逐步掌握正确且多元的解题方法。为此,教师有必要以搭建错题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纠错习惯,具体来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定期整理错题笔记,围绕同一题目记录下多种解题方法,并找出自己出错的步骤和原因等。为形成检验,教师还可以以每月或每周为单位,组织学生交换错题笔记,互相了解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掌握经常出现错题的步骤环节等,以此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为确保“一题多解”教学落实于实处,为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助于推进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领域的持续发展,但该思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一题多解”教学能够辅助学生从多个视角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解题层面经历创新创造的学习实践过程。为此,教师有必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解读“一题多解”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带来的影响。同时,从创设情境、说理活动、纠错习惯培养等多个层面,制订小学数学“一题多解”教学实践计划,以此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