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岛外的长江!”随着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片头音乐响起,86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的陈铎先生缓缓走上舞台,会场掌声雷鸣,一代人共同的长江记忆再次被唤醒。
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刚刚在中国家庭普及,观众对纪录片既熟悉又陌生,怎么讲好长江故事呢?这是彼时正值壮年的陈铎经常思考的问题。
长江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讲好长江故事,理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与灵感。
“《话说长江》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且听下回分解’的形式介绍长江,从长江源头一直说到入海口,一篇一篇、一回一回地连续说,每集30分钟,一共25集。”陈铎在分享中说。
《话说长江》的开篇,是来自长江的一滴水汇入大海。殊不知,这一画面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这个小水滴敲响了长江宏伟乐章的第一个音符,留下了长江万里行程的第一个脚印。一滴水聚到一起成为水流,进入小溪又进入大江大河,奔流到大海。它蕴含一种精神,一路奔向大海的途中,碰到很多曲折艰难险阻,但是它毫不畏惧,继续努力前行,这种精神是团队创作的初心,也是一种鼓舞和支撑。”陈铎分享道。
这些,仅仅是《话说长江》背后故事的惊鸿一瞥。
1983年8月7日,《话说长江》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首播,长江文明第一次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海内外呈现,这是中国电视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40载弹指一挥间。奔腾不息的长江上,千帆竞牧野,时代春潮涌。
“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后浪’利用好的设备,把新的长江故事讲好。”陈铎的结束语满怀期待。
站在《话说长江》的肩膀上,一个在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文化等方面多元发展的新长江仍有待新时代的视听创作者、传播者以更丰富的视听手段、更多样的视听产品,用正能量、大流量展示长江流域的历史底蕴、生态成就与发展活力。
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