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更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与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不仅需要理论建构与政策引领,更需要文化实践与情感培育。在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今天,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对“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追求,构成了国家发展进步的精神根基,而这种精神根基的形成,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之中。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孕育于各民族数千年的交往交融。“多元”是各民族文化的绚丽绽放,“一体”是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共通价值与精神联结,二者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这种格局不是历史偶然,而是各民族在迁徙、杂居、互鉴中形成的必然,才能为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的文明土壤。正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互动让共同体意识既有多样文化滋养,又有共通精神凝聚。
在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中,少数民族曲艺犹如“活态镜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独特角色。一方面,它是各民族文化的“发声筒”,以说、唱、演等鲜活形式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生活智慧,让“多元”之美得以生动展现;另一方面,它是跨越民族边界的“共鸣器”,它在叙事中融入了各民族共有的价值追求:对团结的赞颂、对家园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共通情感如同纽带,让“一体”之魂悄然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少数民族曲艺以其亲和力与感染力,将抽象的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文化实践,让各民族在艺术欣赏中相互理解,在情感共鸣中增进认同,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坚实的保障。
从理论根基到实践路径,从具体艺术形式到深层审美机制,本专题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少数民族曲艺不是孤立的“民族文化标本”,而是动态的“共同体意识培育场”。它需要我们守护独特的艺术基因与文化本真,也需要在时代语境下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各民族的“小我”叙事融入中华民族的“大我”情怀,让地域的“烟火气”升腾为共同体的“精气神”。因此,本期特别策划汇聚多方研究视角,从理论阐释、地域实践、审美机制等维度,系统探讨少数民族曲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内在关联及路径,以期为少数民族曲艺发展提供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考,让少数民族曲艺在弦歌不辍中,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赤诚、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对中华文化的赓续传承,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