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期刊

文学文艺

艺术收藏

中国收藏2025年7月第7期

图像史诗 见证艺术审美的变迁


  连环画的百年发展史,本质是一部中国大众文化的演进史:它既见证了社会思潮与艺术审美的变迁,也呈现了本土文化在工业化、数字化浪潮中的生存困境。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图像史诗』,其打动人心的核心,或许正在于它用线条与色彩记录下的——那个关于传统与现代、坚守与突围的永恒命题。

  “连环画”就是用多幅图画表现一个故事。

  如果对连环画追根溯源,了解它究竟起源于何朝何代,今天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说在远古壁画上、在敦煌石窟里看到的有着连贯故事的图画,完全可以看作是“连环画”的最早雏形,但是要从它的绘画理念和技法上看,与今天的连环画相去甚远。

  明清时期,《聊斋》《三国》《水浒》等小说刻本中的“回回图”(每回一幅插图)已具连环叙事意识,如光绪十年(1884年)印行的《聊斋》插图本,以单幅画面勾勒故事核心场景。1889年,文益书局出版朱芝轩绘制的《三国志》,以200余幅石印图画配小说回目,成为近代连环画的早期尝试,然其叙事仍依赖文字说明,画面连续性不足。

  1918年,上海丹桂第一台连台戏《诸葛亮招亲》《七擒孟获》催生了舞台形象改编的连环画。朱芝轩联合刘伯良、李澍丞等人,参照戏曲舞台角色造型绘制图画,虽保留“马鞭代马”“布帐代城”“桌子当桥”等程式化符号,却首次实现了故事场景的连续呈现。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西游记》连环画,首次定名“连环图画”,终结了北方“小人书”、两广“公仔书”、浙江“菩萨书”等地域化称谓,奠定了现代连环画的命名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连环画进入专业发展期。赵宏本、朱润斋、周云舫、沈曼云被誉为连环画界“四大名旦”,其创作聚焦神怪(如《封神榜》)与武侠(如《七侠五义》)题材,呼应当时上海流行的美国西部片、国产武侠电影及连台神怪戏。报纸副刊成为重要传播载体:叶浅予的《王先生》以钢笔速写刻画小市民的滑稽生活,通过“四格漫画”连载数年,让读者在笑声中窥见社会底层压力;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则以流浪儿童的苦难遭遇,刺痛了战乱时代的社会神经,两部作品均成为跨时代的经典。彼时上海街头书摊密布如“文化步哨”,茅盾曾描述:“花两个铜子,就可坐在条凳上租看摊上的小书二十本或三十本”,足见其市井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共地下党领导连环画作者绘制“工人斗争”“反日故事”等宣传画,在解放前夜创作筱丹桂被逼死真相、护厂斗争等题材,使连环画成为革命舆论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环画成为“歌颂新生活”的文艺阵地。国家有计划组织创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聚集赵宏本、程十发、贺友直、顾炳鑫、钱笑呆等海派画家,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则召集徐燕孙、卜孝怀、刘继卣、王叔晖、任率英等京派名家,形成南北创作集群。1951年,全国出版连环画册1840种,总印数1945万册;至1957年,年出版量达2200种,印数突破1.06亿册,1951年至1956年累计出版过万种,印数达2.6亿册,《三国演义》《水浒传》《鸡毛信》《山乡巨变》等作品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被群众称作“解放书”。

  稿酬制度激发了创作热情。贺友直曾回忆,当时连环画稿费标准为13元/页,完成一部百页作品可获1000余元,而普通工人月薪仅几十元,这使连环画画家成为当时收入较高的群体。题材上以反映建设热情(如《钢城春晓》)、抗美援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主,兼顾农业科技普及(如《农业生产合作社》)与传统名著改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厢记》等作品因融入新社会价值观得以保留,其中王叔晖绘制的《西厢记》彩色连环画以工笔重彩技法成为经典。作为“最初级的教育读本”,连环画图文并茂的形式覆盖各年龄层,不仅是儿童启蒙读物,更是文盲群体的扫盲工具,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教育中扮演关键角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连环画创作的低潮期。前期以移植《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8个样板戏为主,画面多临摹舞台剧照,人物造型脸谱化(如英雄人物必高大英武,反派必獐头鼠目);后期推出《广阔天地炼红心》《艳阳天》《西沙儿女》等作品,题材狭窄且思想禁锢。1970年全国连环画出版量近乎为零,直至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督促下才恢复编创,但整体艺术水准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显著倒退。





  1978年改革开放后,连环画迎来“二次繁荣”。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纷纷跨界创作: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以油画技法再现长征史诗,尤劲东的《人到中年》用写实手法刻画知识分子困境,二者均突破传统连环画的单线平涂技法。《连环画报》成为创作高地,1981年第1期推出贺友直的《白光》,第11期发表尤劲东的《人到中年》;1982年转发王怀骐《红旗谱》、赵奇《爬满青藤的木屋》;1983年推出俞晓夫《一个儿子》、李全武与徐勇民《月牙儿》等精品,单期发行量最高达128万册。

  1981年,原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举办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白求恩在中国》《白光》《十五贯》《白毛女》等77件绘画作品获奖,《中国成语故事》等33件脚本获奖。各出版社竞相发力:浙江美术出版社组织《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集,请曹禺作序。辽宁美术出版社推出《西游记》《前汉演义》,体育出版社出版《神拳》,音乐出版社推出《音乐家故事》,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1982年,全国出版连环画2100多种,印数8.6亿册,创历史新高。

  然而1984年后,在港台武打影视剧热潮影响下,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武术题材连环画,跑马书(指内容重复、绘制潦草的快餐式作品)泛滥成灾,导致新华书店库房积压严重。1986年出版量骤降至1.3亿册,1987年更降至7000万册,行业因市场混乱与质量下滑陷入危机。

  20世纪90年代后,连环画因电视、互联网、电子游戏的普及而受到影响,日本动漫以其夸张的表现力和工业化生产模式吸引年轻一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短视频、网络文学更使“图像快餐化”成为主流,传统连环画的单幅叙事节奏难以适应现代阅读习惯。

  从市井书摊到数字屏幕,连环画的兴衰史恰是中国大众文化形态变迁的微观缩影。如今,它更多以“怀旧符号”存在于收藏市场,而如何在坚守线描艺术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议题(如都市情感、科技伦理),并借助VR、AI等技术创新表现形式,仍是其突破生存困境的核心命题。



  《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编创历经6年时间,是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鸿篇巨制。其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由魏巍原著、沈尧伊绘制,926幅作品全景式展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阔历程。

  其重要性在于,它突破传统连环画的叙事局限,以史诗般的笔触融合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既还原了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又深入刻画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成为红色题材连环画的巅峰之作。

  当下,它不仅是传承长征精神的生动载体,让年轻一代通过视觉艺术触摸历史,更以精湛的绘画技艺为连环画创作提供范本,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提醒人们铭记历史厚度与艺术深度。

期刊简介

       《中国收藏》杂志是我国目前向民间收藏领域的一本国家级月刊。自2001年创刊以来,以独特的视角报道新闻,以平实的方式传播知识,以优质的服务吸纳读者参与,深受全国收藏界、拍卖界以及文化艺术界读者的喜爱,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收藏投资类权威期刊。

过往期刊更多过刊..

中国收藏中国收藏
2025年9月第9期
中国收藏中国收藏
2025年8月第8期
中国收藏中国收藏
2025年7月第7期
中国收藏中国收藏
2025年6月第6期
中国收藏中国收藏
2025年5月第5期
中国收藏中国收藏
2025年4月第4期
中国收藏中国收藏
2025年3月第3期

阅读排行TOP10

品牌推荐

中国收藏2025年10月第10期中国收藏
2025年10月第10期
艺术启蒙2025年10月第10期艺术启蒙
2025年10月第10期
美术界2025年9月第9期美术界
2025年9月第9期
艺术学研究2025年9月第5期艺术学研究
2025年9月第5期
当代美术家2025年9月第5期当代美术家
2025年9月第5期
书画世界2025年8月第8期书画世界
2025年8月第8期
作品2025年8月第8期作品
2025年8月第8期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5年8月第8期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5年8月第8期
景德镇陶瓷2025年8月第4期景德镇陶瓷
2025年8月第4期
江苏陶瓷2025年8月第4期江苏陶瓷
2025年8月第4期
大众考古2025年7月第7期大众考古
2025年7月第7期
艺术广角2025年7月第4期艺术广角
2025年7月第4期
陶瓷研究2025年6月第3期陶瓷研究
2025年6月第3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5年6月第2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5年6月第2期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24年9月第9期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24年9月第9期
艺术市场2024年2月第2期艺术市场
2024年2月第2期
中国艺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艺术
2023年12月第6期
中国美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美术
2023年12月第6期
油画2023年9月第3期油画
2023年9月第3期
国家美术2023年1月第1期国家美术
2023年1月第1期
南风艺术2021年12月第12期南风艺术
2021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