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暮春时节,沿湖盐线过乌镇十里,微风掠过广袤的田野,尽荠麦青青。我与妻子准备寻访湖州市南浔区钟家墩,当年“朱汪部队”的血战之地。
车到洋开庙,兜兜转转,我的眼里一下闯进四岔口大漾潭。一片白花花、水茫茫的景象,恰似到了水泊梁山,远处偶有船只,疑是阮家三兄弟摇橹撑篙,欸乃一声无边绿。河堤杨柳依依,桥堍桃花菲菲,一株粗壮的苦楝树独自在风中凌乱,摇曳满地的小小紫楝花。芦苇叶轻轻拂过水面,仿佛诉说当年108将歃血为盟的壮烈场面。据《练市镇志》记载:那是1938年正月,帮会老大周明三组织新市会议后,2月4日移至洋开庙,聚集108位游击部队首领商议结盟。国难当头,绿林好汉热血沸腾,在关帝像前歃血为盟,结为生死异姓兄弟,扛起吴兴县第一面自发组织的抗日大旗。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此后,浙西地区先后诞生了47支游击武装,活跃在江浙沪边界。
在浙西地区,第一支直接接受中共改造的抗日队伍,前身就是朱希、汪鹤松领导的部队,简称“朱汪部队”。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25军13师77团中校炮兵营长朱希奉命组建200人的游击队。1938年初,在安吉县递铺镇首战告捷,队伍扩大到300多人,改称吴兴军。3月,在当地两支游击部队的有力配合下,克复浙北重镇乌镇。经过不断的浴血奋战,接连攻取嘉兴县新塍、吴江县严墓(今桃源镇)。朱部声威大震,一时间风头无两,老百姓人心所向。洋开庙聚会时的大批游杂部队来投,加上收编太湖湖匪,部队迅速膨胀到4000多人。5月,建立了以乌镇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区,朱部改称江南第一挺进队第一路指挥部。7月,中共浙江省委派遣徐洁身等6人协助朱部,并与党员赵筱屏等接头。9月,正式成立中共特别支部,发展党员。温永之等人担任要职,逐步取得朱希的信任。朱希的老丈人就是中共党员,朱早年在思想上就倾向中共的抗日主张。于是,朱司令积极支持发展党员,部队逐渐成为中共掌握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在我党支持下,游击区逐步建立妇女团、少先队、民兵等组织。中共东南局派遣周蔚昌等得力干部,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加强培训后,再回到朱汪部队,开展正规化的军事训练。游击队纪律严明,政治素质和战斗力迅速提高。之后,一直活跃在江浙沪边界,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而今,我们要寻访洋开庙西面三五里之遥的钟家墩,是当年朱部的血战之地。周正泉先生考证湖州文史,多次走访钟家墩村民,据他编著的《抗战史话》记载:1938年日寇对朱汪部队恨之入骨,多次密谋围剿。10月,乘攻取武汉之际,抽调万余兵力大扫荡。朱部报告上级后,决定避敌锋芒,奉命西撤浙皖边区。11月9日,朱希亲率一、二团接敌,10日撤离乌镇,夜行昼宿。从五龙乡徐洪村出发,11日凌晨,因为向导迷路,看看天色将明,只能就地驻扎四面环水的钟家墩。汪鹤松所率三团和独立大队驻扎洋开庙。9时许,爬在楝树上的哨兵望见福禄桥东尾随而来的日军炮艇,一面膏药旗在风中张牙舞爪。于是,及时鸣枪,自己却被敌人机枪扫射,倒在苦楝树下,鲜血染红了河堤。一时枪声大作,听到枪响的日寇在飞机掩护下赶来,水陆并进,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拉开帷幕。从此,钟家墩这个小地名永久载入吴兴军民抗战的光辉史册。
在三岔口,遇见一位老翁,我们下车询问。弯弯绕绕,进入树木掩映中的钟家墩,犹如进了迷宫似的祝家庄。房屋之间非常狭小,树荫遮天蔽日,感觉丝丝冷风扑面。弄堂口忙着择菜的老阿姨抬手一指,对着不远处说:“这就是村口东木桥位置。”当年,老百姓口中的朱司令就住在桥旁钟圣宝家。钟家大门紧闭,不见人影。邻居钟阿姨见陌生人到访,热心指引我们来到河边。我们远远地被一排高大的苦楝树惊呆,似正在警卫的哨兵昂首挺立。
“昨夜紫楝风雨恶,小楼春思绕天涯。”就在我站立的这块大水墩,唯有东、西两座小木桥连接外界。遥想朱司令率领的一、二团所处独墩,被日寇的飞机、炮艇团团围住。日寇首先用密集的炮火封锁两桥,“哒哒哒……”机枪子弹像狂风暴雨般倾泻过来,牺牲战士的鲜血在桥面四处流淌。炮火连天的关键时刻,朱司令镇定地站在古老的苦楝树下,指挥战士们就地组织反击,奋起抵抗。大家杀得眼睛通红,给突袭的敌人以巨大杀伤,双方血流成河。我们刚路过的洋开庙附近,当时驻扎着副司令汪鹤松的三团和独一、独二大队,汪带领队伍两进两出,寻找朱司令,遍寻无果。看看包围圈越来越小,他们只好一骑绝尘,冲出慈姑桥,朝着西北方向突围而去。
上午10点,自从围住了朱汪部队,敌人的援兵从四面八方赶来增援。钟家墩北面通往双林镇方向的大虹桥被彻底封锁,洋开庙一带也被死死围住。被日寇机枪扫射的官兵和百姓纷纷倒地,尸体横七竖八堆满了低矮的桥堍,令人触目惊心。西村的几间房屋被飞机炸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轰然倒塌。中午11时,从双林、新市方向赶来增援的10多艘炮艇将钟家墩围困,朱司令带领战士左冲右突,浴血奋战。无奈敌人炮火强大,身边不断有人倒下,损失惨重。他带领几十位战士机智躲过炮艇死角,闯过火线,沿着南面塘河,利用茂密的桑树掩护,撤退至长田扇村。经村民邱阿彩兄弟俩相助,乘菱桶过河,侥幸脱险。阿彩胳膊中枪落水,奋力游到岸边,因为体力不支,昏倒在沟边,战后经村民救助苏醒。整个战事惊心动魄,当我们走到西南方向的小木桥,指着朱司令冲出重围的方向,钟阿姨感叹道:“朱司令真是个好人,抗战胜利后送钱来。解放后担任湖州大官,几次把救命恩人阿彩接去,跟亲戚一样。”
由于地形所限,突发敌情,经此一役,朱部虽经殊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死伤官兵800余人,三团长王玉麟,中共党员徐由整、徐泉生、丁真等英勇牺牲。余部进入西天目山休整,几月后反攻,重新杀回浙西地区,取得辉煌战果。
当年朱汪部队撤离后,日寇极其残忍,用铁丝穿过18名少先队员的手心,一路鲜血淋漓,绑在洋开庙边的桑树上杀害。无耻的日寇强迫钟家墩余下的善良百姓,列队欢送“皇军”凯旋。在飞机大炮的轰炸下,43位无辜群众丧生。“纸灰飞作满天星,平原累累添新冢。”房屋在燃烧,孩子在哭喊,河水被染红,财物被掠夺。那株半身扑向河面的楝树,见证了日寇的累累暴行。那棵古老的苦楝树,至今留有战斗的沧桑,半腰间被削去一截,犹如独臂将军矗立战场,显得古朴凝重。英雄的鲜血染红了钟家墩的河水,这排苦楝树见证了抗日的硝烟。平凡而普通的苦楝树,正如淳朴的浙西子弟兵,将最美的青春停留在了这块小小的独墩。如今,开得如此灿烂的紫色花朵,浸透了奋斗者的血迹,依附着战士们的英灵,不是对他们最珍贵的思念之花吗?
“忽报人间已伏虎,行到江南和春住。”快到中午时分,我们告别钟阿姨,兜了一圈,再次回到东面河边。只见芳草萋萋,点缀着盛世的农家小院,有炊烟正袅袅升起。芦苇青青,浣纱女一般的长发拂拭静静的河面。一切仿佛都在诉说风和日丽、国泰民安。一个热火朝天的季节即将到来。
我和妻望着那排老楝树,只见一朵朵楝树花像是一团团紫雾,默默地告别春天。望着,望着,我们仿佛也变成了其中的一朵,随风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