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曾专门生产一种“女将军”牌香烟,烟盒上是一员女将跃马举枪的飒爽英姿。这位边区“女将军”,就是被毛主席称为“红心女战士”的陈少敏。她上马能手举双枪杀敌,下马能光脚插秧,朴实亲民的作风深受边区群众爱戴,大家都亲切地称她“陈大姐”,而敌人则畏惧地称她“陈大脚”。
20世纪60年代,一批曾参与侵华战争的日本战犯来中国访问,一个叫山本次郎的战犯特别提出要见一位叫“陈大脚”的人。见面后,山本次郎惊讶地发现,这位令他敬仰的人物竟是一位看上去很普通的老妪,不由感叹:“没想到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太太,真是令人敬佩!”
那夜,我做了一个梦,自己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小延安”——竹沟。那座静谧庄严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馆内革命先辈们的英雄群像,馆外郁郁葱葱的竹林,不时在梦境中闪现。醒来,我的思绪也随着回到了竹沟,开启了一段难忘的红色记忆……
时光拉回2006年12月,为缅怀家乡的优秀儿女陈少敏,山东寿光拟建陈少敏纪念馆,特派考察组前往陈少敏战斗生活过的河南、湖北等地考察。我有幸参与考察寻访,感受她的传奇人生。
从山东到河南,经过9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考察组踏上陈少敏曾经战斗过的土地——河南省确山县。我们先参观了抗日名将杨靖宇烈士故居、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后参观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和竹沟革命烈士陵园,重温了陈少敏在被誉为中原地区“革命摇篮”“小延安”的竹沟战斗生活的艰苦岁月和光辉历史。
竹沟镇三面环山、一面靠水,风景秀丽,碧波微漾的大沙河自北向南绕镇而去。坐落于此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以丰富翔实的文字、图片和文物展示,展现了刘少奇、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竹沟期间的战斗和工作情况。当年,竹沟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从这里,我们对陈少敏有了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
陈少敏(1902—1977),杰出的女革命家,原名孙肇修,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范于村人。1927年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沙场上,陈少敏是一员杰出的女将,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主持一个地区全面工作和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少有的女领导干部。毛泽东曾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
纪念馆南侧,在一排排错落有致、黛瓦蓝砖的房屋之间,一座两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陈少敏当年的办公地点,与西侧刘少奇、李先念等领导人的办公室遥相呼应。这是大院里唯一的楼房,南门两侧分别镶有“中共中央中原局组织部”和“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两块牌子。进得门来,西墙挂着陈大姐的照片和生平,东墙挂着中共中央中原局组织部概况,东北角有木制楼梯可上楼。
陈少敏在竹沟度过了不到一个春秋。1938年6月初,时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兼豫西特委书记的陈少敏从豫西到达竹沟,主办教导大队,举办党训班,培训党政军领导骨干700余人,使河南及中原四省区的党组织迅速发展,为河南和鄂豫边区党组织的成长壮大及人民抗日武装的创建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继红军时期唯一的女将领张琴秋之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全军部队中,陈少敏真正称得上是女将。在竹沟期间,她以政委身份带起一支游击队,并于1939年率部东进,在平汉铁路伏击歼灭日寇百余人。她身为组织部部长,虽有千头万绪的工作,却拿出主要精力抓党员干部培训,像大姐一样从政治、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每一位党员的进步与成长。她在党训班上主讲《白区工作》和《党的建设》两门课程,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阐述革命道理。她亲切地教育学员:“在革命的大风大浪里,你们要经得起革命斗争的考验,要把自己磨炼成橡皮,不应当成为玻璃,一碰就打,一撞就碎。”学员和同事们有了心事都愿意去找她出主意、想办法,从她那里得到鼓励和帮助。
1938年8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朱理治赴延安开会,陈少敏主持河南省委工作,全力支持彭雪枫组建游击支队,帮助调配干部,挑选武器,组成“拂晓剧团”,创办《拂晓报》。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后,陈少敏一人担起省委的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发展党组织和抗日武装,不仅稳定了豫南地区的抗日局势,扩大巩固了竹沟革命根据地,而且对全河南抗日战争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1939年初,受刘少奇委派,陈少敏亲率一支武装向鄂中挺进,与李先念会合,担任鄂中区党委书记。为巩固鄂中抗日根据地,陈少敏和李先念首先指挥部队消灭了汉奸李又唐的8个大队近3000人,随后又组织了新街战斗,一举歼灭日军100多人。从此,陈少敏和李先念名声大振,日军和汉奸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当时,根据地人民这样传颂她:“陈大姐一到,老百姓开门睡觉。”日军和汉奸则这样形容她:“身骑战马,双手开枪,要打你的眼睛,不会错打鼻梁。”因为陈少敏是村里第一个不缠足的女孩,长着一双与其他缠足女孩截然不同的大脚,因而被描绘成一位神出鬼没的“大脚女将”。为了抓捕她,敌方悬赏高达十万银元。
1939年6月11日,在湖北京山县的养马畈村,陈少敏主持召开了在鄂豫抗日游击战争史上意义重大的养马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抗日根据地的6条指示,讨论鄂南、鄂中党的抗日力量统一问题。会议决定,成立新四军鄂豫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委,鄂豫边区从此有了人民抗日武装的主力部队。在李先念、陈少敏的领导下,这支游击队发展到近万人,1939年11月,被统一整编为鄂豫挺进纵队。皖南事变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鄂豫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陈少敏任副政委。正是靠着战功树立起的威信,她继续担任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领导,坚定地进行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使鄂豫边区发展成为雄踞大江南北、横跨5省交界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所在地,是新四军二、四、五师的发祥地,陈少敏与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张震等同志先后在这里工作,领导豫、鄂、皖、苏等省区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豫苏、鄂豫皖、鄂豫边敌后抗日根据地,使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竹沟在中原像延安在全国一样,起着领导伟大抗日战争的作用。刘少奇曾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这里真成了小延安!”从此,竹沟就以“小延安”名扬全国。
这么多年过去了,陈少敏的名字在当地群众中仍耳熟能详。我们听竹沟的秦东民大爷说:“陈少敏可是俺竹沟的大功臣,这里没有不知道的,她的故事多得很呢!”
记得当年,即将离开这个红色小镇时,我看到竹沟革命纪念馆西侧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在寒风中婆娑摇曳,绿意正浓。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胸怀气节,正像这些翠竹虚怀若谷,宁折不弯,他们的丰功伟绩,正如这些翠竹万古长青,永世流芳。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陈大姐的家乡山东寿光,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陈少敏纪念馆,缅怀她的英雄事迹,学习她的高贵品质,传承她的革命精神。纪念馆内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展品,与当年印在烟盒上的“女将军”形象一起,永远印在了人们心中,永远是那般鲜活与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