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5》即将出版。本书以选载全国美学工作者近期发表的优秀论文为主。分十一个专题,由30多位作者的文章构成。第一个专题是美学方法论。第二个专题是美学体系建构。第三个专题是审美发生与自然审美。第四个专题是艺术美学与新文科视野。第五个专题是世界文学与西方美学。第六个专题是中国古代美学。第七个专题是中国现代美学。第八个专题是神话与美学。第九个专题是经典探新。第十个专题是文艺批评。第十一个专题是生活美学与品牌美学。入选作者老中青结合,反映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关键词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评论
一年一度的《中国当代美学文选》经过三辑的摸索,目前已成为中国美学界广受关注的品牌。[1]即将出版的第四辑 《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5》由高建平担任名誉主编,祁志祥担任主编,作为恒源祥美学书系第五辑,由全国部分省市美学学会联席会议参与编选,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权威性。
全国部分省市美学学会联席会议2023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首届会议。目前有十家省市学会参加,它们是:上海市美学学会、天津市美学学会、安徽省美学学会、福建省美学学会、江苏省美学学会、河北省美学学会、湖南省美学学会、辽宁省美学学会、重庆市美学学会、云南省美学学会。联席会议旨在实现跨省市协同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美学事业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是百年名校,蔡元培先生当年曾在此工作,给该校留下了美学和人文的光荣传统。海南师范大学人文学科研究在海南省位列前茅,该校2013年起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级博士点,如今又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是上海交大和海南师大的共同追求。
《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5》以选载全国美学工作者近期发表的优秀论文为主。获选文章一般压缩在万字以内,以保证在有限的篇幅内有更多的成果入选。主编对入选文章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分章排序,设立章、节、小标题三级目,部分论文题目及小标题适当加以调整或增补,力图体现选文之间的有机联系。每章前加“主编插白”作简要导读,也适当生发评论,希望形成一种对话的张力,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本书分十一个专题,由30多位作者的文章构成。
第一个专题是美学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既是方法论,也是本体论。所谓辩证唯物论,就是在坚持真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兼顾主体能动性在真理认识中的作用,既承认物我互动,又肯定主客二分。审美活动虽然特殊,但总体上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围。既然是认识活动,就存在真理的客观属性,就不能否定“主客二分”的认识方法。“美”作为“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不仅有使人愉快的形式因素,而且与“真”“善”相交叉,其本身的属性、特征、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虽然好恶应人,但妍媸有定。检验审美感受公正与否的依据与标准,是立足于主客二分认识方式基础上把握的客观真相。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完全取消“主客二分”,导致对美的客观规律的否定和对“美”“美育”的客观边界的消解,造成审美认识和实践上的美丑颠倒、是非混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坚持审美对象客观本质的存在,在肯定“美”和“美育”的客观规定性的同时,兼顾审美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审美实践一再所证实,不仅在今天的美学研究中没有过时,而且可以拯救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造成的美学之殇。痛定思痛,今天,祁志祥教授呼吁坚持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古典美学在理性主义主导下,使用思辨研究方法,强调脱离直观经验的逻辑论证,关注物的外在世界,聚焦外在于人的美本身,在宇宙结构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美的本质论。西方现代美学转向实证研究方法,强调身体感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主张对大量感性事实进行直接观察和理论归纳,关注人的内在世界,探索内在于人的审美感觉。对身体感觉的重视导致对肉身快乐的肯定,西方现代美学由此转向非理性主义。西方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转折,对现当代西方美学与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波及世界。代迅教授从方法、对象与路径入手,为我们揭示了西方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折轨迹。
第二个专题是美学体系建构。
中国美学的发展,走过了古代美学的有美无学、现代美学的有美有学、当代美学的有学无美的三个阶段。中国当代美学的有学无美,特别体现在世纪之交以来。一方面,现代和后现代的各种哲学观念对美学形而上特质的持续解构,使得当代美学研究出现了反本质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本质思考是无法彻底取消的,在谈“本质”噤若寒蝉的时代,本质论以本体论的形态改头换面地重新浮现。段吉方教授指出:当代美学研究实际上并未完全祛除本体论研究。恰恰相反,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美学的本体研究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当代本体论美学的复兴使美学研究中的形而上学与后形而上学分歧有了不同的理解方式,对解决当代美学的理论危机和发展困境有重要的启发。在本体论美学复兴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美学需要在美学本体研究、美的经验与人的存在关系研究、美学与时代关系研究中展现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有效性,这是美学研究的当代性价值所在。
在美学本体论研究重新复兴的时代语境下,徐碧辉教授对构建新时代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并对美学本体论层面的基本范畴进行了独到解析。她认为,新时代中国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当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形态——实践美学为基础进行建构。实践论是美学的基础,“自然的人化”是美学的前提,“自由的形式”是美的核心命题,“象境”是个体生存论层面上美的特征和本质。她还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基础上,对中西方传统美学的一系列理念和观点、范畴加以转化,这些转化后的理念、观点和范畴可以成为支撑新时代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骨架。这种体系既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又继承和创造性地转换了中西方美学史上的杰出成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是近代以降中国美学研究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各种美学理论、命题异军突起,不断转换美学研究的论题和热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堪称中国美学花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学术繁荣期。张伟教授以宏大的视野、扎实的梳理,为我们全景式地总结、描绘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学说的繁荣景观,使人们既看到西方现代后现代理论进入中国后对本质主义的解构浪潮,也看到否定之否定之后各种美学本体论新说的争奇斗艳,为人们呈现了实践美学本体论之外其他众多的美学本体论学说样态。
在各种本体论美学学说中,胡俊研究员的神经美学研究融合中外成果,在坚持美的客观性前提下,研究美的快乐反应在审美主体神经系统中的反射机制。她揭示人类审美的脑谱图是:人脑初级感觉—运动区、高级认知—情感区、核心审美判断—奖赏—体验区,在此基础上可建构出人脑动态的审美神经机制。吸取中国传统美学成果加以分析,审美过程就呈现为三个阶段。初级感知加工阶段是通过“观物”来“取象”;高级认知和情感加工阶段是细品脑中之象,即“澄怀味象”;核心的审美判断、审美体验阶段主要是大脑发生审美判断、产生美感体验,激活内侧眶额叶皮层和默认系统等,进行审美意象生成和创构,最终达到“无心悟道”的审美意境,完成具身认知和心智认知的高度融合,持续沉浸于审美愉悦高峰体验。神经美学从新的角度阐释了美、意象和审美意象等的关系,为中国审美意象理论的创构提供了另一种独特启示。
第三个专题是审美发生与自然审美。
美学自近代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自身学科本色的探究。从美和艺术因彰显与现实的距离而受到近代美学的关注与重视,到日常生活因与当下性的关联而成为当代美学的核心话题,美学的探索领域历经变化与拓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关注重心置于主体的审美存在,分析其在思想背景的变换中呈现的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却未能重视与主体的审美存在有着特殊关联并成为后者支撑的物的本色。反观美学学说的建构,物不仅现身其中,且构成本质环节。物与审美的关联既对主体审美存在的呈现带来深层影响,也对物自身的显露产生关键作用。卢春红研究员尝试走出由物来分析审美产生的主导方向,力图通过物与审美的关联来探究物进入审美存在的可能路径及不同身份。
在物进入审美判断的审美活动中,关于自然美的审美判断向来是一道难题。薛富兴教授以翻译和研究环境美学著称,他以专业积累对自然美的审美判断作出了独特的阐释解析。他指出,自然审美判断有四种基本形态:基础判断、层次判断、风格判断与审美理想判断。对于自然的基础判断只有积极性判断,自然丑概念无效;对于自然的层次判断只能在同一类别内进行,其审美价值围绕生命活力、环境适应力、物种个性展示力与自我生命复制力展开;对于自然的风格判断是物种的生物特性判断,要义是自然生物特性间无优劣之别;对于自然的审美理想判断是对整体自然内在运行法则——自然之道的感受、理解与体验,以对自然之道的普遍性把握为要义,无民族文化之异。这是人类自然审美意识的最高形态。前三种判断属于自然美学,最后一种判断属于环境美学,而自然生态学是其必要的知识基础。
第四个专题是艺术美学与新文科视野。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美之学”。艺术是美的重要形态,美学因而与艺术学结下密切的亲缘关系。由于美学大家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出发推衍出自然中无美,美只存在于艺术中,美学即艺术学,于是,将美学等同于文艺理论、艺术学,成为一种影响很大的观点。一方面,美学是艺术研究的核心,另一方面,艺术学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由于“美学”这个学科名称在东亚的汉字翻译以及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美学大讨论”,使得“美的本质”研究在中国美学中占据中心位置。20世纪80年代“文艺美学”的提出,对于这种状况形成了重要的补充和调整,在美学研究的拓展和文艺学的美学转向这两个方面实现了双赢的效果。当前,艺术研究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与美学脱钩的倾向。高建平教授指出:加强美学与艺术学的结合,倡导艺术美学,对当前发展艺术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艺术美学中,艺术叙事学是目前出现的一个新动态。叙事学本质上是一门研究历史和现实中运用各类叙事媒介讲述故事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涵括文学、艺术乃至其他学科中一切具有“叙事性”的作品。但事实上,经典叙事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窄化成了文学叙事学,甚至被简化成了小说叙事学。伴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兴起,学者们对经典叙事学的局限性以及叙事现象本身的跨学科、跨媒介特性有了深刻认识。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和各类新媒介的出现,艺术媒介研究也进入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龙迪勇教授提出艺术叙事学的建构设想,可谓恰当其时。建构艺术叙事学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美学、艺术学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新文科。新文科是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科技提出的一项教育与研究战略,旨在克服现有文科专业细分产生的负面影响,推动文科之间、文理之间、人文与新科技之间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以跨学科的整合研究提升文科服务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周计武教授在新文科的视野中提出艺术学发展战略考量:必须客观认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居间性”,肯定其学科边界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建构跨门类、跨学科的艺术学理论知识谱系。这种跨学科的知识生产范式,将以大艺术观为基础,推动各门类艺术之间,艺术、人文与科技之间的知识大融通,重塑真善美统一的人文精神。
第五个专题是世界文学与西方美学。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无论在经济和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与艺术方面,都受益很大。全球化要想真正进入中国文化,势必与中国文化交融和互动,进而达到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效果。在与全球化的互动过程中,中国文化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走向世界,实现包括艺术与美学在内的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王宁教授指出: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两个方面的国际资源:经过翻译介绍进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同样经过翻译介绍进来的西方现代性理论。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时代,精英文化和艺术受到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挑战,其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但另一方面,“世界文学”这个古老的话题却再度成为一个前沿理论话题。它不仅吸引了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者,而且对专门从事国别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有所启迪,使他们自觉地将自己所从事的国别文学放在广阔的世界文学语境下来考察和研究。中国文学艺术完全能够借助全球化的平台走向并走进世界。
世界文学是与西方美学交叉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西方美学研究方面,牛宏宝教授对西方现代美学话语四个方面转换的研究揭示颇值得注意。他指出: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的构成力量和陈述逻辑与传统美学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传统西方美学话语遵循身体劳作与物性之间交互转让的有机原则,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话语则诞生于主体对世界进行肢解和符号编码的历史语境,主体占据主宰地位;二是现代西方美学经历了由理性主体和非理性主体的霸道到主体性被消解的转变;三是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也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逐渐上升为美学和艺术的核心;四是传统“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美”,已被现代主体的“显现”所形成的崇高、丑和荒诞所取代。
米勒是一位对我国文艺美学界影响甚巨的西方当代文艺理论家。他生前来我国交流数次,做过30余场学术报告。他的研究著述在我国有多种译介,这些译介得到广泛引用。他不仅在我国的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而且在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影响至巨,推动了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学科的分化与转型。有鉴于此,肖明华教授选择其“文学终结论”予以回望,以期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学科发展与建设做出反思与建构。
第六个专题是中国古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是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最为重要的宏大话题。李修建研究员不仅参与了朱志荣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撰写工作,而且与人合写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他结合自己的写史体会,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回顾与反思,从美学思想史、审美范畴史、审美文化史、审美意识史几方面总结了中国美学史的既有写作范式,指出:中国美学的范畴研究最能彰显中国美学的个性,中国美学史的资料整理成就卓著,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新范式的生活美学的出现引人瞩目。
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及其历史运动,宗白华、李泽厚、叶朗、陈望衡、于民、张法、王振复、朱志荣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著述。祁志祥教授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2]和《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中系统表达了对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理解,并以此为运动轴心,在三卷本《中国美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描述了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演变历程。刘成纪教授在完成著作《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之后,以此为依托,开始考虑中国美学史的另种书写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他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间、历史和记忆》视角独特,可给从事中国古代美学史研究的同仁提供另一种参考维度。文章指出:20多年来,西方以康德为背景对于时间、空间审美特质的讨论,重新定位了“美学”的学科边界。与此相应,中国古代对于时间、历史、记忆的认识获得了作为美学问题被讨论的可能。首先,中国古典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时间意识来自对土地、自然生命特质的体认。这种生命化的时间以植被、天象和四季流转为表征,从而被感性化、音乐化、审美化了。物象、情象和镜象,是这种时间观念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基本呈现模式。其次,中国美学浓郁的历史意识起源于其宗教基础薄弱、带有鲜明生成论特色的中国哲学,这使崇史与重道成为同一问题。历史起源的乌托邦化、历史进程的礼乐化以及历史书写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取向,是其向美生成的三个环节。再次,中国没有将记忆作为哲学反思对象的传统,而是将其组入人的情感和想象之中,这使其关于记忆的表达成为一种美学化的表达。在中国美学史中,记忆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民间、士人和国家四个层面。它与自然性的时间和人文性的历史一起连缀起美和艺术在中国古典时代的整体运动过程。所谓中国美学史,则因此成为被时间、历史意识和审美记忆维系和不断建构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中国古代文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了现代,中国文论又出现了新的转向。李健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论研究,着眼于中国文论概念的古今之变,他提出融会策略。他指出:中国文论有古代和现代两大系统,概念也存在着两个系统。由于两个系统概念差异极大,很多概念几乎无法找到融通的点。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古代文论的价值是彰显了理论的民族性和审美的独特性,局限是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现代文论的价值是紧跟现代世界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试图与世界接轨,局限是民族特色不鲜明、创新性不足。僵守古典传统和生吞活剥的拿来主义都不是正途。唯一的正确途径是让古今融会,通过概念的深入研究和中西互释实现通约,从而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话语体系。
第七个专题是中国现代美学。
本辑中国现代美学专题,我们选取两个主题的文章。一是新诗美学,二是电影美学。“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伴随着白话文运动,诞生了自由书写的新诗,打破了两千年的古诗传统,逐渐形成了新诗的美学法则。福建省美学学会会长伍明春教授的《论早期新诗美学合法性的建立》一文,为我们回顾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过程。当年,新诗在初步建立起外部文化空间的合法性之后,面对越来越多的“非诗”指责,早期新诗创作者和批评家从内部自律方面建立新诗美学的合法性。这种建构活动,主要从诗歌翻译和创作两个方面展开,从而为“新诗”艺术的长久、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诗诞生后,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美学行程。百年新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是短暂的时段,与中国古代诗歌相比,新诗具有先天不足,且又后天失调。但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峰回路转的百年中国现实社会为现代诗歌创作与传播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和美学语境,也生成和淘洗出不同阶段、不同价值的诗歌经典。张福贵教授以他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积累和独特的眼光,从百年中国新诗的历史长河中打捞当下读者认同的经典,弥足珍贵。
不知不觉之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多个年头。电影作为一种最直观地记录和反映社会动态影像的艺术手段,与新中国时代的发展变化相生相伴。70年中国电影的研究描述,与时代精神、社会环境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内外部关系和对话关系。作为电影理论批评活动,中国电影研究70年形成了哪些阶段性特点、区别性标志和发展形态?70年中国电影研究呈现出哪些重要的现象和问题?长期从事中国现代电影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研究的丁亚平教授为我们奉献了这方面的可贵思考,为中国电影研究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展望与想象的依据。
第八个专题是神话与美学。
神话作为人类早期的文明形态,是宗教、哲学、艺术、诗性的混合体,与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夏锦乾先生看来,神话是“神性与诗性合一的最高典范”。夏先生长期致力于巫术与美学关系的研究,与巫术密切相关的神话美学特性成为他关注的一个焦点。关于巫术与神话的关系,夏锦乾指出:巫术的本质是意志与灵的交易,这种交易构成巫术仪式的核心内容;将巫术仪式从行为方式转化为言说方式,就生成了神话。神话源于巫术仪式,巫术的意志与灵性成了神话诗性与神性的直接来源。意志所显示的是原始人依凭自身“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能动地创造生活的诗性力量;而神性便是他们面对的那个蛮荒、原始的世界在头脑中的扭曲反映,它强大、无限、永恒,原始人对它既恐惧又离不开它,因为必须从它那里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存。巫术仪式为诗性力量与神性力量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舞台,推动诗性力量向神性力量作合一的运动。而这正是早期初民的一种积极的生命观和世界观体现。
当探寻的脚步踏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园地中,西方神话的性别意识成为美学研究关注的又一维度。罗璠教授指出:性别问题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的出发点和中心问题。它包含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两方面的涵义。对西方神话结构的性别意识形态和女性神话原型的性别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可以为我们理解西方文学和文化如何建构自身的性别意识形态,这种性别意识形态对欧洲文化艺术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提供另一种较为清晰的思路。
第九个专题是经典探新。
朱光潜先生是西方美学的翻译大家,也是“美在主客观合一”派的代表人物。整理、挖掘朱先生散落的美学思想,意义非凡。朱先生嫡孙宛小平教授从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出发,为我们揭示了朱光潜先生在中西美学视域下对桐城派的评论。这种评论是从中西美学的比较中加以批判、继承的。这就与常见的仅从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换的角度作出的阐释相比,更有学理的深度。这种世界眼光使得朱光潜从西方近代“美的科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桐城派,在辩证的批判与继承中肯定了桐城派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赋予了桐城派以新的“美的科学”形态。
在对朱光潜先生美学的研究中,曹谦教授用力甚多。他关于朱光潜的“意象”翻译研究颇值得注意。朱光潜将“意象”概念置于世界美学视野下加以考察,对意象的翻译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表象(representation),二是形象(image),三是理念(idea)和理想(ideal)。虽然“意象”在朱光潜美学中的涵义处于能指的小幅滑动之中,其中朱对“意象”概念的理解仍具有相对稳定的涵义指向。朱光潜对“意象”的理解及其翻译,体现了对“意象”概念以及相关的西方美学概念的深入领会,对于当下探讨“意象”作为一个基本美学范畴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中,宗白华先生是另一位经典式的人物。20世纪30年代,在朱光潜提出“意象”本体概念之后不久[3],宗白华提出“意境”概念加以继承与呼应[4]。徐迎新教授认为宗白华的“意境”美学在探寻审美表达的中国道路方面有四个突破。她指出:宗白华的“意境”美学形成于中华民族命运生死攸关的特定时期,是民族文化的塑形力量在审美领域的典范体现。宗白华以融汇中西的学术视野对“意境”的新阐释,是完善中国现代“意境”理论的关键环节。她从艺术冲动的文化属性、艺术题材的构成、艺术意蕴的生成以及艺术接受的方式四个方面,阐发了宗白华“意境”思想对西式美学理论的超越,揭示了宗白华学术思想对中国式现代美学构建的重要意义。
第十个专题是文艺批评。
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是艺术家以特殊的艺术媒体创造的有价值的乐感载体。文艺是在媒体传播与受众审美中实现其美的价值的。当今的文艺批评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文艺批评的新特征。全媒时代的文艺批评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特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汪涌豪教授指出:作为传媒与文艺相结合的产物,媒体批评以其时效性、对话性与交互性特点弥补了专业批评与协会批评的不足,但因门槛较低,其生态不尽如人意,在市场化运作中暴露出视野缺损与主体缺位的问题。一些媒体从业者缺乏自觉的批评意识和严正的批评立场,跟进式学习动力相对匮乏,批评流于格式化、扁平化,造成批评的“失范”与“失效”。在数字化时代,技术转向形成的“全媒体”时空架构重构了文艺生产与传播的环境,使媒体批评更趋活跃,形式也更丰富。然而在技术、资本的他律元素影响下,其自主性和责任担当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随着人工智能驱动的全媒体时代到来,媒体批评应当注意不能失去方向感和判断力,不能缺失理想,尤须保持对文艺的信仰,服膺精神的力量,同时加强理论建设与体系构建,克服碎片化和娱乐化,落实开放性与包容性,以深厚的学养、纯正的趣味和敏锐的感悟发掘优质文艺,打开真正契合大众需求又超越其日常认知的审美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媒体这个“第五要素”,发挥价值导向与思想引领作用,推动文艺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发展,重建批评主体,繁荣批评事业。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1世纪初以来在我国学术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王立新教授认为,这一方法强调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突出文学的教诲功能,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批评思潮的转向相一致,是在吸收了西方多种批评方法的理论资源,同时又借鉴了伦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文化诗学特征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王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希伯来圣经文学研究。他以对《希伯来圣经》中《路得记》人物的伦理身份特征、伦理关系的变化和伦理选择的结果的具体分析,阐明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告诫人们,古代东西方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学经典无不以伦理教诲为其主要功能,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是西方以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为主体的文学批评的一贯传统,也是强调寓教于乐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贯传统。
在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界,西方现代语言学的文学批评是伦理学文艺批评之外流行的另一种批评形态。江飞教授以他的前卫与专攻给我们分析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形。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最典型的西方科学主义理论被引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开始了短暂而影响深远的旅行。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有效地弥补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不足,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文论为中心,回顾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和影响,反思其方法论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对推进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十一个专题是生活美学与品牌美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美与艺术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愈来愈美。这就叫“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这个意义上,“生活美学”的概念提了出来。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是“生活美学”的一个重要义项。赵勇教授围绕童庆炳与陶东风之争,回顾了当年“日常生活审美化”大讨论的状况。陶东风认为,童庆炳所推举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陈旧的本质主义,值得反思与解构;童庆炳则反对陶东风的“文学终结论”,批评陶东风鼓吹的逾出“文学”疆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事过多年之后回望,我们似可把童庆炳—陶东风之争看作中国版的威廉斯—利维斯之争。因为童庆炳那种以审美为中心的文化诗学理论很像当年利维斯的主张,而陶东风的文化研究之旅则与威廉斯的选择异曲同工。实际上,二人之争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它们不可能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而应该是“亦此亦彼”、共存共荣。
在生活美学中,品牌美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品牌美学是一个尚无定论的跨界话题。品牌美学的历程、现状与趋向如何?汤筠冰教授带领她的研究生顾倪义对此作出了专门的研究与阐释。文章指出:品牌美学理论作为一种实用的品牌管理工具,指导着品牌的营销实践。近年来,品牌美学理论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向。一是品牌美学的感知重构:品牌通过创新,深入感知方式,带给消费者更深层的认知体验;二是品牌美学的情感转向:品牌通过美学展现,打通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实现溢价;三是品牌美学与文化背景的互构趋势:新中式品牌美学受青年消费者追捧,品牌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形象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品牌资产。面向中国品牌的未来发展,审美共识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使得品牌美学成为品牌出海的一大战略性工具。
品牌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地域性。恒源祥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民族品牌。这个诞生在上海的民族品牌在创建、守护与发展的历程中吸取海派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守正创新,走向世界,成为“双奥”赞助商。品牌美学与海派文化是什么关系?恒源祥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伟先生结合恒源祥创建品牌的亲身经历总结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为品牌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份可资参考的独特个案。
[1]祁志祥主编:《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2》,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4》,上海文化出版社,2024年版。
[2]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7期转载,并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5期转摘。
[3]祁志祥:《朱光潜:美感经验和美本质分析》,《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4]祁志祥:《宗白华“意境”说:对朱光潜“意象”说的继承与改造》,《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作者简介:祁志祥,海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第十届会长,全国部分省市美学学会联席会议主席。
(责任编辑 林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