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章和讲演里,都提到过斯蒂文森的诗《点灯的人》。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每当他出现,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他们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
我老说,我们这些人,是有些像李利的,也是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竟然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
我们点了很多盏让人长大的灯,让人优秀、优雅和完美。
一些年以前,我女儿还很小的时候,她的外婆有时会来我们这儿住上几天。女儿的外婆都是在黄昏时开始给她讲故事。这些无比重要的黄昏与傍晚,女儿一定是想了一整天了。她想着从幼儿园回家就听到外婆讲故事,每天的等待在这时候最愉快地实现。孩子的满足像那高高扬起的被风鼓胀的船帆。
很久以后它会航行到海洋上去,辽阔和远大都能看见,可是恐怕任何的惊心动魄、光彩夺目都还是不会使这黄昏的故事无影无踪。这最初的故事,最初的快乐、感动,是长大之后再丰富的阅读也难以取代的,伟大的人、平凡的人都一样,这样我们就不舍得忽略了。无论生活富裕匆忙,还是拮据艰辛,都把这给孩子的故事、给孩子的时间整整齐齐地定下,不要遗憾地缺掉了,他们的成长也就容易整整齐齐些。
童年在童话的故事里,长大之后才会按童话故事的理想和秩序来设计、来建设,世界是这样美丽起来的,中国也非得这样走下去!
女儿五岁的时候,她的外婆去世了。那黄昏里的声音和故事都化成了思念。
女儿的外婆也是和李利一样的点灯人。
李利总是在黄昏的那个时刻扛着梯子走来,那个时刻的窗户里总是有人、有孩子们在等候,原来是相约在心里的,相约于生命的诗意。
亲爱的成年人,我们知道了这相约,看见窗户里的等候了吗?
童年是要阅读、要故事、要文学的。童年要儿童文学——那是他们自己的。
(梅子涵: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