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根基。从简单的整数运算到复杂的小数、分数计算,再到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复杂的应用题解答,都离不开数学计算。因此,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路径,以促进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一、注重算理理解,强化算法掌握
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时,虽能熟练运用计算步骤,但对其背后的算理一知半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算理教学,采用直观演示、逻辑推理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为例,教师可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在教授“17 - 9”时,教师可准备17根小棒,将其分成1捆(10根)和7根。当要减去9根时,学生可直观看到,7根小棒不够减9根,这时就需要拆开那1捆小棒,从这10根中拿走9根,还剩下1根,再将这1根跟原来7根合并,得到结果8。这种直观演示的方式能让学生清楚理解“破十法”的算理: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10,减去减数,将剩下的数与被减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教师还要让学生利用小棒尝试计算“16 9”“15 - 9”等计算题目,以此深化对“破十法”的理解。同时,带领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现在有几根小棒?要减去几根?个位不够减怎么办?拆开 1捆后还剩几根?最后合并得到多少?”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外显化。当学生初步掌握操作要领后,适时引入竖式计算,将这一操作过程转化为具体的计算步骤。用彩色粉笔在竖式中标注退位点,对应小棒操作中“拆开 1捆”的动作,强调十位上的数的变化过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位值制的本质。最后设计梯度练习:第一层用实物图辅助计算,第二层给出分解步骤的半抽象练习,第三层直接进行竖式计算,逐步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渡。
二、设置多元练习,提升计算技能
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练习,但单一、重复的练习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多元化的计算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技能。
1.游戏式练习
将计算练习融入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学习教材“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时,教师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开展“数字接龙大挑战”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和提升计算能力。首先,由教师任意给出一个数作为开头,如8,第一位学生需要说出一个数与8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如8 + 5 = 13,下一位学生要以13为基础,继续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
2.分层式练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设置分层练习尤为关键。教师可设置基础练习、提升练习和拓展练习三个层次的计算练习,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提升。其中,基础练习主要是针对运算规则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夯实基础;提升练习则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旨在锻炼学生的运算技巧和思维能力;拓展练习可设计一些开放性、创新性的题目,如数学谜题、探究性问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自我,提升分析和解决复杂计算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良好习惯,保障计算准确性
学生的计算错误并非完全是知识掌握不足导致的,而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减少失误,提高准确性。
1.培养认真审题习惯
许多学生在计算中出错,并非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没有仔细审题,导致误解题意或漏掉关键信息。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并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审题技巧。以易错题“小明有12块糖,吃了3块,又买了5块,现在有多少块?”为例,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题目,明确初始数量是12块,“吃了3块”对应减法,“买了5块”对应加法,再列出算式“12 - 3 + 5”,最后进行计算。若学生未仔细审题,可能会误将“吃了3块”后的结果直接减去“5块”,导致计算错误。同时,设计专项审题训练。例如,在练习题中穿插“陷阱题”,如“25减去9与4的和,差是多少?”若学生未注意运算顺序,可能误算为“25 - 9 + 4”。在做题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用符号标记关键信息“与”和“和”,明确应先算“9 + 4”,再用25减去“9加4的和”。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指读法”默念题目,用横线画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通过动作外化的思维过程,减少跳读、误读现象。
2.培养规范书写习惯
规范的书写能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的计算过程,从而减少因书写潦草而导致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强调数和运算符号的书写规范,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清晰,如规范书写数字“0”与“6”、“1”与“7”,清晰标注退位点和进位点,对齐书写小数点、等号等。同时,在日常练习中,教师可设计“书写诊断”活动:选取学生作业中的典型书写案例,如数字叠写、竖式对位不齐等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其潜在的错误风险。同时,教师还可开展“数字书写大赛”“最美作业展评”等趣味活动,激发学生认真书写的内在动力。
3.培养自我校验习惯
许多学生在完成计算后,往往忽视验算环节,导致错误未能及时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校验,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首先,在日常计算过程中,教师明确要求学生“每完成一题必验算”,帮助学生建立“计算与验算不可分割”的意识。同时,教师可设计“计算+验算”的双栏答题纸,从形式上规范学生的校验行为,避免学生因急于提交答案而草率应对。其次,教师要教授学生多种验算方法和技巧,如逆运算检查法、估算检查法、差异对比法等。例如,在计算“35 × 24 = 840”时,学生可运用除法进行逆运算检查,即看840 ÷ 24是否等于35。再次,教师要创设校验实践情境,深化学生自我校验习惯的养成。例如,组织“错题侦探”活动,故意呈现含错误答案的题目,让学生扮演“侦探”寻找并修正错误,分析错误原因。最后,教师建立正向反馈机制,巩固学生校验行为。例如,教师为主动验算且准确率高的学生颁发“计算小卫士”“验算之星”等荣誉称号,定期开展分享会,鼓励学生交流验算心得。
4.培养错题整理习惯
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资源,能够直观暴露知识漏洞与思维误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被动纠错转向主动反思,通过系统化的错题整理与归因分析,将错误转化为成长契机。例如,学生计算“4.25 3.8 = 3.87”时,因小数点未对齐导致错误,可在错题本中完整记录原题、错误过程,并用红笔标注“小数点对齐规则”,同时附上正确计算步骤“4.25 - 3.8 = 0.45”,并总结写出警示语:计算小数减法,数位对齐是核心。同时,教师可定期开展“错题攻克行动”活动,根据学生错题本内容,设置“变式训练包”,让学生在相似题型中检验反思成果。
四、结束语
总之,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算理理解,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算法的掌握筑牢根基,使学生在计算时能够灵活运用,而非机械照搬。同时,教师要设置多元化的计算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和提升计算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自我校验和整理错题的学习习惯,提升计算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