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浪潮与文化传承的交织中,‘全民阅读’再次成为两会热词。从‘倡导’到‘深化’,连续12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全民阅读,正从文化自觉迈向时代命题。代表委员们围绕‘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提出了构建标准化体系、打造数字阅读平台、培育乡村文化志愿者等创新方案,为书香社会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全民阅读的立体化升级
构建全民阅读生态,标准化建设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陈天竺提出建立分级培训机制与效果评估体系,旨在提升基层阅读活动的思想深度。这种专业化导向与贵港市图书馆馆长李燕锋的数字化构想形成互补,她倡导的全国统一数字平台,通过大数据优化服务供给,让优质阅读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答卷上,李翠利代表特别强调志愿者的“火种”作用,建议通过政策扶持与专业培训,激活乡村阅读的内生动力。
融合分级阅读模式创新。德州市政协委员提出的“一核三融六策”体系,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联动,通过阅读指导师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这种精准化服务模式与实体书店转型形成呼应,民进上海市委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实体书店,通过房租补贴、消费券发放和政府采购,将其打造为社区文化服务节点,在数字化浪潮中守护文化温度。
数字与纸质阅读的共生发展。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忠斌指出,建设数字图书馆与移动阅读平台,不仅能实现资源共享,更能适应碎片化阅读需求。这种“云端书香”与吕忠梅委员的纸质阅读主张相映成趣,在她看来,纸质书的沉浸式体验仍是深度思考的基石。广州图书馆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其通过“领读大使+文化志愿者”模式构建文创生态圈,实现古籍数字化与现代传播的深度融合。
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当《黑神话:悟空》以数字技术激活古典IP,当春节申遗成功向世界传递文化密码,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成为两会焦点。李岩委员提出的人工智能与考古成果融合路径,为文明探源工程开辟新维度。而李燕锋代表强调的“守正创新”,则为非遗传承指明方向——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与版权保护的协同发力,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非遗保护的辩证思考。面对非遗热潮中的商业化隐忧,汪惠仁委员发出理性之声:“要警惕非理性泛化。”这种辩证思考呼应着陈天竺代表的古籍保护建议,在数字化浪潮中守护文化基因的纯正性,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代表委员们建议通过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IP的现代化转化。
古籍活化与数字传承。陈天竺代表特别提出,要重点推动特色古籍简牍的保护研究与创造性转化,让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冷门绝学”重焕光彩。广州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突破,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三、AI时代的出版业突围
人工智能的勃兴为出版业带来深刻变革。麦家委员呼吁建立法律规范保护创作者权益,在技术狂欢中坚守人文价值。汪惠仁委员则强调出版人的“理想主义光芒”,指出技术工具应服务于内容创新而非替代创作。李岩委员提出的“中华文化基因数据库”,为古籍整理与文化遗产转化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实效导向的阅读推广。在这场技术与人文的对话中,顾青委员的“实效导向”颇具启示:全民阅读的深化应落实到“买书、读书”的具体行动,通过心得分享与效果评估,让阅读真正融入生活。这种回归本质的思考,为喧嚣中的文化建设锚定了价值坐标。
四、多维创新实践
在代表委员们的建言中,多个创新实践案例尤为突出——
打造“日用而不觉”的阅读环境:全国政协委员郑家建提出“纸数融合”理念,建议通过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精准推送资源,打造“日用而不觉”的阅读环境。他强调要将语文课与学科融合,提升教师阅读素养,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打造青少年读书品牌项目。
实体书店转型:上海拟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实体书店发展,通过“书店+社区”模式打造文化地标,推动全民阅读生活化。
青少年阅读体系:赵剑英委员强调“从娃娃抓起”,建议将阅读活动纳入学前教育,培养儿童自主阅读习惯。
新媒体传播矩阵:韩敬群委员指出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重要性,建议建立编辑与读者互动机制,发挥专业力量引导阅读方向。
五、未来展望
从纸质书香到数字云读,从文化遗产到创新表达,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正在绘就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当代表委员的智慧化作政策春风,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人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筑牢民族精神根基。这既是两会的民生期许,更是文明永续的时代命题。
组稿:方可
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