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期刊

文学文艺

文化综合

艺术广角2024年7月第4期

1978年:我的无问南北[1]


  摘 要 袁济喜教授1978年参加高考,之所以报考中国人民大学主要有三个原因。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但挡不住处在历史转折关头的这些学子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与信念。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期间,袁济喜教授养成了独立思考、不傍他人的学术价值观,特别是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他的学术探索影响至深,也是他的学术志趣所在。老师们的传道授业也为他后来的研究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治学态度上,袁济喜教授认为学术贵在勇气,贵在创新,他的《六朝美学》就是例证。

  关键词 高考;中国人民大学;思想解放;治学;《六朝美学》

  1978年9月27日上午11点,我作为刚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78级本科新生,从老家上海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当时的北京站广场并不大,人也不多,我一眼就看见了中国人民大学迎接新生的几位老师,他们坐在一张桌子旁,边上竖着一面旗帜,写着“中国人民大学新生报到处”。我和另一位从上海一起过来的党史系学生分外激动,从此开始了我和中国人民大学将近一辈子的缘分。

  在中国教育史上,78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见证了中国的变迁与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推动者。中国人民大学处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历史关头,浴火重生,我有幸见证并参与到这一时代巨变中,在这里开始了大学生涯,步入学术的道路。回首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一、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原因

  1974年3月,我从上海的三好中学高中毕业之后,来到上海崇明岛的红星农场工作。1978年6月,我在农场参加了高考。两个多月之后,分数出来,面临着报志愿。几经考虑,我填报了中国人民大学。9月初,我在农场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月底,我告别亲友,赴北京报到,开始了大学生活。

  一个23岁的上海年轻人为什么选择中国人民大学?现在回想起来,主要是人民大学刚刚复校,我有幸赶上了这个机会。我的大哥跟我说,人民大学是培养干部的学校。中学老师也为我感到高兴。1977年9月,邓小平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1978年3月,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同年7月7日,国务院发文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决定恢复中国人民大学。我当时选择中国人民大学,主要是这一原因。

  [1]本文根据作者2023年5月3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讲演整理而成。

  第二个原因,和我的童年与少年情况有关。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商业城市,也是国际大都市,很多上海人,包括我自己当时是不愿意离开上海的。当时从上海到中国人民大学上学的学生中,中文系只有两个同学,一个是我,还有一个是上海黄浦区的高中生。我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工人家庭,父母在1946年从湖北黄陂农村来到上海谋生,做手工劳动,生活异常艰难。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并不多。记得小时候一块在弄堂里玩的那些伙伴,绝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上海的社会结构分层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来说,从事体力劳动的大部分是江苏北部的,从事一般产业生产的主要是山东、湖北一带的,像我父母这一辈,就是手工劳动者;从无锡、苏州来的人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资本家;当然也有一些大资本家,像荣氏家族,他们来自无锡,主要从事布匹、面粉、颜料生意;江浙财阀主要从事垄断金融行业;还有从宁波来的从事航运业。所以,上海的分层是一个金字塔。坦率地说,我小时候对上海的印象并不好,深深感觉到生活在底层的人被歧视,生活很窘困。

  我小时候在上海读的是丽园路第二小学,校址原来是浙绍永锡堂,永锡堂主要是为原籍绍兴的上海人服务的,负责寄存棺柩和运送棺木。我小时候读书经常笼罩在阴森可怖的氛围中,附近又有海威寺,是上海城南的殡仪馆与火葬场,放学后我经常与同学偷偷来这里看殡仪馆的死人,后来喜欢看鬼怪小说与电影,大约与此有关。我对于“文革”的记忆是从1966年暑期开始的,当时我还在丽园路第二小学读五年级,不久,学校就停课了。1968年复课,我到附近的三好中学上课。1974年3月高中毕业之后,我来到上海崇明岛的红星农场。1976年底,“文革”结束的时候,我在农场感到很迷茫,那时农场已经有一些人回老家上海了。恰逢这时,恢复了高考。但是如何去应考?这一代人的命运是大不一样的,记得我们高中班里大概有43个同学,报名参加高考的只有两个。当时我很想走出上海,摆脱童年时形成的压抑感,从过度商业化的上海走出去,到北京呼吸新鲜空气,通过上大学走进新天地,这一想法也受到家人与朋友们的支持。于是我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也分外感谢人民大学录取了我们这些外地学生。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人民大学当时出现了两个对中国改革开放至关重要的人物。第一个是张志新烈士,第二个是南京大学著名教授胡福明,他发表了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个校友给中国人民大学增光添彩,也感召了很多年轻人投奔而来。

二、艰苦环境与读书学习

  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刚入校的77、78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艰难,是超乎大家想象的。当时的校舍比较简陋,我们住的地方是现在人民大学东门的红一楼,房间是12平方米,有4张双人床。每张双人床上下住两个人,一共住了8个人。我当时23岁,是平均年龄。我们班的班长叫杜贵晨,现在是山东师大文学院的著名教授,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他当时已经是4个孩子的父亲了。当时一个班的学生年龄相差很大,甚至还有父亲和儿子在一个班里上大学的。这是当时特定历史阶段所造成的情况。冬天还好一点,夏天房间热得不行,晚上11点之前不敢回宿舍,因为宿舍里太热。11点之前一般在教室里看书,当初这一带的教室都是平房。同学们一般自习到11点,然后回到宿舍,简单洗漱一下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6点多钟就起床。居住的条件艰苦一点还好办,最主要的是缺乏起码的学习条件。当时,人民大学的许多住房还被部队占有,学校的老师很多都住在地震棚里,因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人民大学校园里搭建了很多地震棚。复校之后,许多从外地回来的老师没有地方住,就住在地震棚中。已故的人民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陆贵山老师,从辽宁大学回来后就住在地震棚里,一些校部机关也在地震棚里办公。还有就是缺乏起码的阅览室。现在的学生活动中心就是老图书馆,当时在东面开了一间阅览室,上面写着第一阅览室。我们是1978年9月入校,1979年10月79级新生入校,学生人一多,连吃饭都没有地方了,于是在老图书馆东边的空地上搭了一个临时大帐篷作为食堂。当时正好是深秋,一到晚上就刮风,饭上面撒了一层灰土,很多新生,尤其是一些女同学流下了眼泪。我们作为老生,实在忍无可忍,最后采取了合法的方式争取到了一些教学与办公用房,改善了办学条件。

  另外一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校史教育。校史课的教室是一个大教室,叫800人大教室,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党史专家胡华教授。他谈到人民大学的前身是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当时一共有两所大学,即抗大与陕北公学。这两所学校不同的是,陕北公学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抗大是三分政治,七分军事。这两所学校对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校史教育,让我们这些新入校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要复兴人民大学的志向。很多老教授,像胡华教授,还有给我们做思想解放动员的哲学系李秀林老师,一再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说,人民大学的振兴主要靠我们年轻的一辈。后来我们77、78级大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人留在人民大学当老师。校史教育对于我们当时的成长可谓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从1978年复校之后,到80年代初就声名鹊起,影响力大增。我1978年入校,1982年本科毕业,接着在人民大学读硕士,1985年硕士毕业后,在本校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当老师。当时张法刚从北大硕士毕业后来到人民大学,和我一个教研室。我们的教研室主任是马奇先生,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对美学教研室年轻老师的成长十分关注,我们的教学与生活得到他的很多帮助,他是我终生铭记的一位学界长者。当时的校领导主要是延安时期过来的那些老干部。成仿吾校长在延安时就担任陕北公学的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再任校长,他手下的那些副手也都是人民大学复校前的一些老干部,比如郭影秋副校长,还有人民大学培养的张腾霄副校长。这些老干部的特点就是非常朴实,有着坚定的信仰。在我印象当中,就一个字:土。但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那种忠诚,那种廉洁,那种对学生的关爱,都是今天很多人要学习的。在我们这些新入校的大学生的眼光当中,他们是干实事的一辈。学生有什么事情找他们,他们没有什么架子。也许他们的知识结构赶不上七八十年代的知识形态,也许他们的观念有一些滞后,但是他们的那种人格精神,对办学的那种执着,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中文系的老主任何洛,是延安时期的老干部,非常和蔼可亲,为人幽默、亲切。每次给我们讲课或者进行座谈时,他会唱延安时期的那些歌曲,他的一些幽默的话语时常在同学当中流传。这些老干部经常到我们学生宿舍来嘘寒问暖,我们有什么想法也经常跟他们交流。当时的学生每人都发一个马扎,我们经常在平房前拿个马扎坐下开会,就像延安时期那样,那些老干部就站在前面说话。如果要问我们77、78级学生对人民大学的凝聚力来自何处,主要还是那些老干部的影响。

  还有就是人民大学的老师,是他们传导给我们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学校给我们的教育是以张志新、胡福明作为榜样。77、78级大学生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大家有一种只争朝夕的急迫感,就像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现在学校东门竖立着一块刻着“实事求是”的石头,那是人民大学的校训。从我们入校到现在,就没有改变过。“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很多校友为了这四个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曾经帮助校友会整理过一些校友的事迹,书名叫《共和国的建设者》,从中了解到这方面的很多材料。

  当时感受最深的,就是思想解放与读书思考的关系。它也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成长的动力。我们在入校之后就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白天的课很多,晚上的自习一般要到11点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魏公村到人民大学这一带很荒凉,我记得当时学校周围没什么地方好去,我们基本上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不出校门,每当出校门往往感慨又过了一个月了。

  大家没日没夜地学习,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我们这一辈人被耽误了十年,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以说是分秒必争地读书。对于上课虽然也热心,但是有些课我也没去上,我比较喜欢自己看书,思考与讨论问题。当时我们的学习氛围是充满朝气的,77、78级的同学喜欢看书与讨论,我们经常在宿舍里、在食堂,甚至在路上都讨论专业课。有许多专业课,比如文学概论安排讨论课,其中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学作品的歌颂与批评的关系。当时有几部影响比较大的作品,涉及作品的歌颂与批评的关系,有点像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属于文学作品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一些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能歌颂,不能批评,更不能批评现实。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比较简单化,有些优秀的作品恰恰是能激发反思和批判的,把文学作品简单归纳为歌颂,认为歌颂的就是正面的,批评的就是反面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形象思维的讨论。文学作品到底是一种政治理念的简单表述,还是形象大于思维?当时的《文学评论》发表了李泽厚先生的《形象思维再续谈》,引起了很大震动。我们就对这篇文章涉及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展开了讨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西方学术文化与知识结构的评价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大量的西方学术思潮进入中国,当代西方的一些文学美学著作的重新翻译,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我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增加了许多知识,对于运用外来的学术思想评价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与文学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养成了独立思考、不傍他人的学术价值观。还有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与重建,涉及对于先秦老庄魏晋玄学的重新认识与评价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个启蒙思潮,就是对“文革”中和“文革”之前的一些教材和有些说法重新进行反思。这些重新审视为我写作《六朝美学》提供了知识储备与创新因素。在方立天老师的指导下,我写了学生时代的第一篇论文《阮籍嵇康异同论》。这篇论文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发表之后,方老师跟我说,嵇康《声无哀乐论》的评价问题一直有争议,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重新再思考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又写了一篇关于嵇康《声无哀乐论》评价问题的论文,后来发表在《学术月刊》上。应该说这些得力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对我学生时代的思想启蒙,对于迄今为止我的学术探索影响至深,也是我的学术志趣。

三、老师与课程

  从本科一年级到本科三年级下学期,我们上的课主要是一些基础课与专业课。非常感谢这些老师和这些课程,为我后来的研究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课程与任课教师主要有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林志浩、丁浦、金戈、马德俊、王清波老师,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朱靖华、吴小林、赵乃增、李永祜老师,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老师;讲授外国文学史的赵沣、茅于美、王金陵、黄晋凯、徐京安老师,讲授西方文论史的张秉真等老师,讲授文学概论的余飘老师,讲授古代汉语的赵遐秋老师。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上的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古代汉语是第二学期上的。二年级上学期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学期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与外国文学史。大三的时候,上西方文论史与西方美学史。那些选修课就不一一说了。很多老师刚刚复校就来到了人民大学,各方面的压力都非常大,但是他们还是尽可能地把他们的知识、最新的研究成果变成课堂的教学,耐心地教我们。正是这些老师的课,奠定了我们的知识结构,培养了我们的人文精神,也影响了我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的责任心,对于这些老师我终生感谢他们。

  熟悉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教育史的人都知道,我的这些老师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要人物。比如林志浩教授,他是广东人,在中山大学学习之后到了北大,又到了人民大学,是他教我们的第一堂课。那是10月中旬,第一堂课我记得很清楚,林老师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戴着帽子,说着带有一点广东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讲鲁迅先生作品选讲的第一讲《祝福》。他讲得很认真,自己写的讲稿,一字一句地念,同时加以适当的发挥。林老师的讲稿写得非常认真,课间的时候,我走到讲台边上,看了老师的讲稿,发现林老师的书法很不错。还有丁浦老师,他是人民大学培养的河北籍老师,讲课非常幽默。此外,还有马德俊、王清波老师给我们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讲是朱靖华老师。朱老师是山东人,山大的高材生,他讲中国文学史的前半部分。吴小林老师是北大的才子,他讲的是唐代文学史,讲李白、杜甫,非常幽默,还有赵乃增、李永祜老师讲宋代文学与明清小说。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就是我后来的硕士导师蔡钟翔老师,他讲先秦魏晋南北朝,成复旺老师讲唐代到明代。这两位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还有外国文学史,也都是由这方面的著名学者来讲。赵沣老师是莎士比亚专家,她曾赴英国留学,学养深厚。茅于美老师也是鼎鼎大名,她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的女儿,也是在美国留过学,后来到了人民大学,她给我们上的课是美国文学。还有王金陵老师,讲苏联文学,她是王昆仑先生的女儿。讲法国文学的有黄晋凯、徐京安老师。讲西方文论史的是张秉真等老师,教我们文学概论的是余飘老师,古代汉语则是由赵遐秋老师教我们。硕士生阶段,给我们讲文学理论研究专题课的是纪怀民、郑国铨老师。讲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是冯其庸先生。本科学年论文的指导老师是吴文治老师,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蔡钟翔老师,硕士专业的导师也是蔡老师。

  当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师资来源有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是主体,此外还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从我们77、78级接触的老师来说,很多是华北大学,然后是中国人民大学,但也有不少来自别的名牌大学。我的导师蔡钟翔先生1952年从复旦大学毕业,是著名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王运熙先生教过的学生。黄保真老师的硕士导师是鼎鼎大名的郭绍虞教授。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教材编写会,见到了复旦大学的黄霖教授。黄老师说他跟黄保真老师很熟,说郭绍虞先生当年招研究生非常苛刻,很多学生想报考郭绍虞先生,郭先生都没要,唯独收了黄保真。为什么收黄保真教授呢?因为觉得他天资聪明,我们接触的黄保真老师的确文献功底、理论功底都是一流的。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编著的《中国文学理论史》中的司空图部分和王国维部分都是黄老师写的。所以,我始终认为,中国人民大学之所以为一流大学,恰恰是因为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由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才担任教师,形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

  当时的77、78级学生生活都非常简朴,非常土,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理想主义。这些可能在现在的年轻学子看来已经过时了,但是在我看来,它是一种精神血脉,是中国人民大学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我们入校之后不久,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改革开放离不开思想解放和实事求是。在这个时代的巨变当中,中国人民大学当之无愧地成为时代的先锋。当时的人民大学不仅有胡福明、张志新,而且整个学校也出现了思想解放的先驱。哲学系就出现了像萧前、李秀林这样的哲学家,他们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教材。在800人大教室当中,我亲耳聆听了李秀林教授传达当时中央理论务虚会的内容。他说得非常生动,鼓励我们年轻学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时还在北大历史系读本科的阎步克,现在已经是非常著名的教授,他是辽宁沈阳人,和当时与我同住一个宿舍的同学李黎很早就认识。李黎也是辽宁沈阳人,有一回李黎拿了阎步克用稿纸写的一篇重新评价陶渊明《闲情赋》的长文给我们看,这篇文稿思想很解放,非常大胆。后来李黎把这个稿子给陆贵山老师看。陆贵山老师也是沈阳人,原来在人民大学工作,学校解散后在辽宁大学中文系当老师,人民大学复校后回到学校工作。陆老师看了之后说文章写得好,有才气,有思想。熟悉《闲情赋》的人都知道,从昭明太子萧统开始,就对《闲情赋》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里面有些情色的成分。萧统写过一篇文章叫《陶渊明集序》,评价陶渊明“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在汉魏以来的文学中,把美女作为理想的象征是一种传统的写法,最典型的就是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闲情赋》中的“闲”,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闲,而主要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意思,里面写到他作为一个男性来说,愿意成为一个美女衣服上的领子,愿意做一个席子承载这个美女的玉体。当时还是本科生的阎步克就尝试提出如何客观评价陶渊明的《闲情赋》,指出不应该有那种偏执。我不知道这篇文章后来是不是发表了,反正当时我们看了之后还是受到很大的启发。我后来通过李黎了解到他又写了一些文章,对先秦两汉历史上的一些现象进行研究。《历史研究》的主编庞朴先生看了之后,觉得阎步克的一些观点非常前卫。当初,我们77、78级的学生在学术上敢于打破禁区,敢于创新,提出不同于传统观念的一些看法,也影响到我的《六朝美学》的写作构思。我在人民大学的本科和硕士生阶段,看了很多鲁迅的书,以及魏晋的文章,比如嵇康、阮籍的文章,还有陶渊明的文章。魏晋风度的关键词就是人的觉醒、玄学思想、美的自觉、酒、药、诗、女人、山水、田园、佛、道、名教与自然、有与无、情与性、言与意、文与笔等,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当时比较大胆,想写一本六朝美学方面的书,那时我还是大三的本科生。当我读硕士一年级时,写了个大概的提纲给导师看,蔡老师比较开通,但是也不赞成。他说硕士一年级的学生想写一本书,未免有点超前。我还是想尝试一下,拿着书的大纲,找到社科院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老师,他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提醒我有些章节要慎重考虑,他说不要把王弼写得太高,这个不好。另外,我还找到本校哲学系的方立天老师,方老师也给我鼓励。我还看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原来准备按人物思想一个一个地写,后来决定采取专题写作的方式,但这么写可能更难。当时对一个朝代的思想史、美学史采用专题方式写作的书很少。书名开始叫《魏晋南北朝美学概论》,后来改作《六朝美学》,我的这本书写了整整两年,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出版时遭遇节外生枝的事,一波三折。1989年,这本书在北大叶朗老师帮助下,终于在北大出版社出版,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我觉得学术贵在勇气,贵在创新。《六朝美学》一鼓作气写出来之后,以此为契机,我对很多问题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后来又出版了比较有影响的《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还有《两汉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中古美学与人生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等专著,前几年还出版了《中国艺术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南朝学术与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等专著。此外,还与导师蔡钟翔合作出版了《中国古代文艺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我非常怀念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气氛。当年《六朝美学》即将出版之际,北大出版社的编辑江溶跟我说,需要提供一张照片。我很少照标准照,《六朝美学》扉页上的这张照片,一看就是当时学生的模样,那是我1980年9月和同学去八达岭长城游玩时候的一张照片。我的学术人生与学术信念,发轫于80年代初的青春与理想,我是那个年代的受益者与出发者,虽入迟暮而未敢移易。

  我深深感到,没有改革开放,没有80年代的那种氛围,就不可能有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也不可能有我自己的学术成就。人到老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上海,也经常回江南游览与休憩。有时,朋友与学生问起为什么当时不留在上海,而去北京上学与任教,我想了想,仍然为1978年的无问南北而欣慰与无悔。

【作者简介】

  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 刘艳妮)





期刊简介

       《艺术广角》是一份综合性的文艺理论评论刊物,它自创刊以来的一贯宗旨是:高举当代性、综合性、学术性的旗帜,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当代文艺的发展实际,努力跟踪当代文艺的发展走向,关注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中的实际问题;重点对于当代国内及国外的文艺现象、文艺思潮、艺术家、艺术作品进行研究与评析;并把培养文艺理论新人、繁荣理论队伍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过往期刊更多过刊..

艺术广角艺术广角
2025年5月第3期
艺术广角艺术广角
2025年3月第2期
艺术广角艺术广角
2025年1月第1期
艺术广角艺术广角
2024年11月第6期
艺术广角艺术广角
2024年9月第5期
艺术广角艺术广角
2024年7月第4期
艺术广角艺术广角
2024年5月第3期

阅读排行TOP10

品牌推荐

大理文化2025年10月第10期大理文化
2025年10月第10期
参花·下旬刊2025年10月第10期参花·下旬刊
2025年10月第10期
参花·上旬刊2025年10月第10期参花·上旬刊
2025年10月第10期
参花·中旬刊2025年10月第10期参花·中旬刊
2025年10月第10期
阅读时代2025年10月第10期阅读时代
2025年10月第10期
曲艺2025年9月第9期曲艺
2025年9月第9期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25年9月第9期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5年9月第9期
美术界2025年9月第9期美术界
2025年9月第9期
滇池2025年9月第9期滇池
2025年9月第9期
时代报告·奔流2025年9月第9期时代报告·奔流
2025年9月第9期
江南2025年9月第5期江南
2025年9月第5期
客家文博2025年9月第3期客家文博
2025年9月第3期
上海地方志2025年9月第3期上海地方志
2025年9月第3期
时代报告2025年8月第8期时代报告
2025年8月第8期
当代作家2025年8月第8期当代作家
2025年8月第8期
南风2025年8月第4期南风
2025年8月第4期
创作评谭2025年7月第4期创作评谭
2025年7月第4期
艺术广角2025年7月第4期艺术广角
2025年7月第4期
百家评论2025年7月第4期百家评论
2025年7月第4期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25年6月第6期作文成功之路·小学
2025年6月第6期
南腔北调2025年6月第1期南腔北调
2025年6月第1期
椰城2025年5月第5期椰城
2025年5月第5期
当代人2024年12月第12期当代人
2024年12月第12期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24年8月第8期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24年8月第8期
慈善2023年11月第6期慈善
2023年11月第6期
交大法学2023年3月第2期交大法学
2023年3月第2期
文化交流2022年12月第12期文化交流
2022年12月第12期
中国书画 2021年9月第9期中国书画
2021年9月第9期
岁月·醒狮国学2021年1月第1期岁月·醒狮国学
2021年1月第1期
贵阳文史2020年12月第6期贵阳文史
2020年12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