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4月14日至17日,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吕德义率调研组深入山东省和山西省老干部工作部门主管主办的部分市、县(区)老年大学进行调研。此次调研聚焦老年教育发展现状,系统总结实践经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老年教育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一)山东省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截至2024年年底,山东省共有老年大学(学校、学堂)5881所,包含省级老年大学1所、市级老年大学16所、县(市、区)级老年大学139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938所、村(社区)老年学堂4779所、职业院校老年大学1所、企业老年大学7所,在校学员63.40万人,校舍面积总计178.57万平方米。其中,市级老年大学平均校舍面积2.28万平方米;县级老年大学平均校舍面积4158平方米。全省老年大学(学校、学堂)共开设教学班2.1万个;老干部党校133所,全年培训4.28万人次;学员党支部1809个,学员党员8.09万名;全年参与志愿活动1.71万人次,参加游学活动学员3.62万人次;学员社团1211个,参与社团活动32.26万人次;全省参与合作办学单位992家。
(二)山西省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山西省老年大学数量初步统计为147所,其中省直单位12所,各市县135所。全省老年大学教学及办公场所面积合计约22万平方米,省直老年大学的面积约为6.4万平方米。每年线下服务老年学员8万多人,其中省直各老年大学线下服务学员7941人。从办学场所来看,山西省老年大学有独立办学场所的单位27个,占比约18.37%,省直老年大学中有3所具备独立办学场所;合并或共用场所办学的单位有120个,占比约81.63%。在新媒体应用上,山西省部分老年大学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有3所学校拥有网站,12所学校开通微信公众号,2所学校设有抖音号,5所学校开通远程教育服务,临汾市洪洞县老年大学的远程教育课程也在录制中。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党建引领,筑牢老年教育发展之基
党建工作在老年教育中发挥着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山东老年大学打造“本色家园·乐龄先锋”党建品牌,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建设。山东省潍坊市老年大学实现“支部建在班上”,创新“四课一周”学习制度,打造党建共享活动基地。
山西老年大学针对青年干部占比大的特点,成立学习小组,制定“四管”制度,发挥年长干部传帮带作用。山西省大同市老年大学以党建为引领,围绕老干部的需求,加强与相关组织的交流合作,探索“党建+管理+服务”模式,成立学员临时党支部,发挥老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已发展100多名银龄党员志愿者。
(二)兴办基层学校,拓宽老年教育覆盖范围
推动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是让更多老年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举措。山东省在基层老年教育建设方面成效显著。136个行政县(市、区)全部开办老年大学。同时,山东省鼓励各级老年大学与高职院校、康养企业、养老机构合作,推动了办学主体多元化和教育资源共享。
山东省潍坊市老年大学坚持系统联动,协同推进老年教育发展。发挥市校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全市老年教育结构,推进市域融合办学一体化。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教育网络,现有老年大学(学校、学堂)330所,惠及学员13万人次。分层制定办学标准,提升规范化水平。同时,利用智慧校园优势,开发“鸢都桑榆云课堂”,依托直录播共享系统,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向基层延伸。
山西老年大学全面推行“主校+分校+教学指导基地”办学模式,与多方合作创办分校和教学指导基地。目前已设立16所分校和6处教学指导基地,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化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促进优质老年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老年教育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是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保障。山东老年大学与多所职业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在资源共享、教师培训、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深入合作。通过构建共享平台、打造培训基地等举措,不断优化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山东省潍坊市老年大学实施名师战略,加强与市教育局的沟通协作,打通师资引进渠道,从高校和文旅部门引进30余名教师,建立了200余人的名师储备库。在教师队伍结构上,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30%,中青年教师占比达25%。完善教师岗前培训和评估评价制度,实现教学工作的闭环管理,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山西老年大学制定了一系列师资管理制度,如《教师管理规定》《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等,规范教师行为和教学秩序。采用聘用制,严格教师选拔程序,通过多种渠道择优选聘教师,并设立试用期。同时,建立后备师资人才库,储备教师200余人。
(四)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老年教育教学形式
山东老年大学积极探索实践,联合山东港口集团、国铁济南局打造“耆鲁游学”特色品牌。其中,“邮轮老年大学”与“列车上的老年大学”两大创新项目,将课堂教学延伸至旅行途中,实现“学中游、游中养、养中乐”。不仅创新了老年教育形式,更有力推动了银发经济发展,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山东省潍坊市老年大学科学设置专业,实行分层分级办学。还新设高级研修班,新增18门课程,如视频制作、无人机航拍等。全市构建了门类齐全、灵活适学的课程体系,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山东省潍坊昌邑市老年大学立足“一老一小”群体需求,整合校内教学资源、社会素质教育机构力量以及“五老”志愿者优势,创新开办“老少学堂”。开设6大类11项特色课程,推动老少群体共同学习,逐步构建起“老有所学、老少共学,老有所为、老少共进”的中老年教育与青少年关爱融合发展新平台。
山西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积极探索适老化改革,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目前共开设14个专业、78类学科、114门课程、277个教学班。今年,学校进行了大规模课程改革,新增13门课程,改革33门课程,受到学员的广泛欢迎。
山西省大同市老年大学紧跟时代步伐,构建“基础普及—进阶提升—精品研修”三级课程体系,开设9大专业64个班级。课程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文化融合,如在书法艺术领域,既设置精品课,又开设普及性课程;在现代技能领域,开设无人机航拍、手机应用短视频创作等热门课程,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
(五)激励学员担当,彰显老年大学社会价值
老年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学员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的平台。山东在老年大学设立关工委,引导“五老”学员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积极作为、发光发热。这是山东的首创,被国家关工委给予充分肯定。目前,全省已有151所老年大学设立关工委,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586个、学员志愿者服务队641个,有学员志愿者近7万人,服务青少年、老党员、社区老年人等126万人次。
山东省潍坊市老年大学坚持益寿益智与赋能加油相结合,组建全市老干部服务指导中心,统筹志愿服务团体组织。深入推进离退休干部助力社区治理行动,引导学员在关心下一代、社区治理等领域发挥作用,打造“更好潍坊·银龄担当”志愿服务品牌。
山西老年大学搭建了宣传宣讲、志愿服务、风采展示三大平台。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讲述党史故事;与媒体合作,传递正能量;组建六大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公益服务。
山西省大同市老年大学搭建建言、服务、传播三大平台。组织学员参与感言活动,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老吾老”志愿服务团活跃在基层治理、智慧助老等多个领域;“银发先锋”宣讲团则深入社区、学校等地,讲述正能量故事。
(六)推进信息化建设,赋能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山东老年大学建成了集远程教育网、手机App、电视云课堂、直播课堂于一体的立体化远程教育平台,自主开发课程占比超60%。建立了全省远程教育工作体系,推动建设基层教学点6500余个,服务学员45.48万人次。
山东省潍坊市老年大学利用智慧校园优势,开发“鸢都桑榆云课堂”,依托全市直录播共享系统,开展网上直播互动教学,构建数智老年教育体系,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向基层延伸。
山西老年大学积极探索多元办学体系,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电脑—手机—电视”立体化多矩阵远程老年教育平台,包括微信课堂、“指尖上的老年大学”和IPTV电视专区等,推动老年教育多元融合发展。
山西省大同市老年大学着力打造“远程教育港”,通过班级微信群推送线上课程,实现网课线上全覆盖。
三、存在问题
(一)办学阵地设施不规范
山西老年大学受校区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影响,2023年9月被迫迁至山西开放大学东院南楼过渡办学,根据协议仅3年过渡期,目前已过去一年多,后续教学场地尚无明确规划,随时面临再次搬迁窘况,可能影响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
(二)服务管理力量不充足
以山东省潍坊市老年大学为例。当前该校在校学员规模达9000余人次,却仅有17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与教学服务工作,人力严重不足。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老年大学同样面临人员短缺难题:该校总校开设26个教学班,拥有923名学员,15个社区分校学员规模近4000人。由于缺乏编制保障,学校主要依靠老同志义务办学,师资力量、管理资源一直未得到有效补充,严重制约了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学体系与需求适配不充分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升级优化。老年大学和基层老年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课程设置尚未能有效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学术研究、日常服务管理、引导学员发挥作用等方面还延续固有的操作方式,未能很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制约了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
(四)师资队伍不稳定
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教师选聘、薪酬问题和师资稳定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老年大学本身在编教师就很少,教师都是以聘请高校、职业院校、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为主。因为政策问题,有的单位不允许兼职教师领取报酬,导致很多有经验、有能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流失。另外,社会上聘请的教师多为能工巧匠,很少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流动性大、管理规范性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意见与建议
办好老年大学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
(一)稳字当头,有序推进发展进程
加强对老年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强标准建设、教材建设、规章建设,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质量发展任务。强化开放融合,推动合作办学,推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扩大覆盖面。解决特色化、普惠化发展问题,推动老年大学更好地对接时代需求、融入时代发展、彰显时代价值。
(二)改革赋能,创新内容形式
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认知规律,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助力老年人融入现代生活。推进游学、研学,实现老年教育与文化、旅游等结合,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第四课堂,增进老同志身心健康,促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多管齐下,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建议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牵头相关部门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专项政策,在薪酬福利、业务进修等方面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加强师资库建设,拓宽来源渠道,吸引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非遗传承人。关心教师生活,组织培训,提升其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争取支持,强化办学保障
针对办学场地问题,应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如,将老年大学场地建设纳入城市规划,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提供稳定场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抓住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合理核定编制,明确人员配备标准,吸引专业人才,确保老年大学稳定可持续发展。
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成果的分享,能够为全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促进老年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调研组组长:吕德义,成员:刘秉中 张朝阳 柴利华 于梦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