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老年群体规模庞大。当前,“积极老龄化”理念推动老年教育从单一休闲娱乐向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改善生活质量转变;“文化润疆”战略为新疆老年教育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援疆援青”政策为两地老年教育发展提供外部动力。深入研究两地老年教育发展状况,对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老年教育事业整体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3月24日至28日,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刁海峰带队赴青海、新疆开展专题调研,旨在为边疆地区推进中国式老年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青海省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青海省老干部大学成立于2004年,隶属于中共青海省委老干部局,机构改革后独立设置,承担全省离退休干部非学历教育任务。青海省老干部大学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备,拥有3栋教学楼、1栋综合楼,并在干休所设立了教学点。校本部建筑面积12700多平方米,外聘专业教师41名,平均年龄58岁。开设书法、国画、音乐、舞蹈、摄影等24个专业、83个班级,在册学员3700余名。
青海省老年大学隶属于青海省民政厅,成立于1992年,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在编人员8名、聘用人员7名、代课教师56名。教学点分布广泛,设有城北、昆仑壹号、海湖、国贸大厦4个校区(实际运营3处)。专业设置紧跟时代需求,在传统专业基础上,新开设了电吹管、柔力球、瑜伽等,共设93个教学班、学员2500余名。2019年启动新校区建设,202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校区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总投资概算1.68亿元,大幅提升了办学能力,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大楼于2016年投入运行,2024年机构改革后,活动中心与老干部大学整合,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服务体系。大楼功能齐全,占地面积2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地上20层、地下2层,拥有各类教室20间,客房96间,分为综合服务、文体活动、教学、办公四大功能区域,日均服务近1000人次。现有在编干部职工22人,聘任兼职教师52名。专业设置涵盖6个系27个专业,开设61个教学班并组建了“天山银龄”合唱团。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荣获多项荣誉,2024年成功创建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在老年教育领域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新疆老年大学创办于1986年,是全额预算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4年8月机构改革后转隶至自治区民政厅。学校占地面积16.7亩,建筑面积22500多平方米,教学楼设施齐全,设有礼堂、阶梯教室、多功能厅和38间专业教室。开设5个系110个专业班级,年均招生6600余人次。成立了新疆老年大学艺术团,下设多个分团,为学员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学校现有在编人员26人、外聘教师60人,经费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原则。2024年,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计956.32万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教学设施维护等方面。办学中,学校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建设课程库,规范教学大纲,开发本土特色课程,并根据学员需求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同时积极改善教学设施,探索“食堂+学堂”模式,为学员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

刁海峰会长(中)带领调研组成员参观新疆老年大学
二、成果经验
(一) 课程体系不断丰富
上述几所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构建了覆盖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生活技能、健康养生等多门课程的多元课程体系。除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课程外,还新增了许多符合时代发展和老年人需求的课程,如电吹管、柔力球、瑜伽、手工剪纸、经典诵读、生活美妆、乒乓球、中华经络养生、老年心理等。其中,新疆老年大学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新疆舞蹈”等本土特色课程,将民族文化与老年教育有机结合,深受学员喜爱。这些课程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
(二)教学模式持续创新
调研的几所学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新疆老年大学实行阶梯式教学,根据学员基础和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不同学习层次的学员均能学有所获;青海省老年大学开通线上课程,打破时空限制,为学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受到广泛好评。
(三)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各老年大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组建的“天山银龄”合唱团、新疆老年大学艺术团等,经常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展示老年人的风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各校还通过设立文化长廊、书画展厅、校史馆等,展示学员优秀作品和学校发展历程,增强了学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校园成为老年人精神文化的“栖息地”。
(四)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拓展
老年大学不仅是老年人学习的场所,更是老年人才的“蓄水池”、志愿服务团队的“孵化器”。青海省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舞蹈队、合唱团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在全国及省市比赛中屡获佳绩,既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展现了青海老年群体的良好精神风貌。新疆老年大学通过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教育,将优质资源延伸至基层,让更多老年人就近享受学习机会,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青海、新疆南疆部分县市老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固定的教学场地,部分老年大学只能依赖临时的社区场所开展教学活动,这些场所往往设施简陋,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此外,部分学校教学设备陈旧、办公硬件落后,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如,青海省老干部大学在智慧校园与融媒体建设中,因经费短缺导致进展缓慢,制约了信息化发展速度。
(二)文化差异障碍凸显
边疆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多样,少数民族老年人汉语水平有限,这给老年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如何在教学中兼顾各民族特点,实现“因材施教”,是边疆多民族地区老年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三)经费来源单一且不足
当前,边疆多民族地区老年大学的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这导致学校经费相对紧张,在教学设施更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受到限制。如,青海省老年大学新校区投用后,需要更多经费保障教学服务工作,但在申请预算经费时面临困难。新疆老年大学虽然是全额预算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经费仅能维持基本运转,难以满足学校发展升级的需要。
(四)数字化发展相对落后
高原及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差,导致线上课程难以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此外,部分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存在“数字鸿沟”,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这一“鸿沟”,是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且信息化设备落后,这也影响了线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五)管理体制与师资队伍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不畅是制约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疆老年大学存在多部门管理的情况,导致统筹协调困难,缺乏专业指导,教学发展受限。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科研力度不够、教学大纲不够规范、教师职称评审受限、课时费低、引入机制不完善、教师管理难等,这些问题导致师资队伍稳定性差,高素质人才难以留住。
四、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本土化课程开发
深入挖掘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将新疆木卡姆、青海热贡艺术等非遗文化融入课程,开发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本土化课程,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开设多民族混编班,促进各民族学员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团结。通过课程设置,将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与民族文化展示相结合,提高少数民族老年学员的汉语水平,同时增进各民族学员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拓宽多元力量支持渠道
一方面,积极主动对接援青、援疆项目,依托浙江、广东、山东等对口支援关系,为老年大学的资金、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争取更多外部支持。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专项基金、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老年教育事业,打破经费“单一依赖”格局,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功能
在边疆多民族地区老年大学中设立“多民族互助学习小组”,组织不同民族的学员相互学习、交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讲座、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学员的民族团结意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青海省老干部大学师生精彩的歌舞表演
(四)设立专项基金,精准支持边疆老年教育
建议设立“边疆老年教育专项基金”,按照少数民族学员人数给予每人每年一定的补贴,用于支持边疆多民族地区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专项基金可以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开发特色课程、培训师资队伍等方面,提高老年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建立健全老年教育基金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审计,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高效,切实用于老年教育事业。
(五)推广流动教学点模式
借鉴青海“文化大篷车”经验,推广“流动教学点”模式:配置多功能教学车,深入牧区、偏远地区开展教学活动,为那些无法到固定教学点学习的老年人提供便利。流动教学点可以根据当地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同时,加强与当地社区、基层组织的合作,形成共建共享机制,保障流动教学点长效运行。
(六)推进数字化课程建设
加强对当地老年人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学习能力,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同时,不断完善数字化课程平台的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老年人掌握基本的网络学习技能,更好地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
(七)完善管理体制与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统筹协调,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高教师待遇与地位,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动老年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优秀教师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研究通过对青海、新疆两地老年大学的实地考察,深入分析了边疆多民族地区老年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与现实挑战,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打造本土化课程、拓宽资金渠道、强化民族团结教育、设立专项基金、推广流动教学点、推进数字化课程建设、完善体制与师资队伍建设等对策建议。未来,边疆多民族地区老年教育应继续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应共同努力,为老年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老年教育资源,成为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三有”老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美好愿景。
(调研组组长:刁海峰,成员:张晶晶 宋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