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璟 中国艺术研究院
传统文化对人生的界定有四个方面:一为约,即克己,克制、约束自己,不能为欲望所控制;二曰恕,对自己、他人及诸事要有宽容的态度,恕的能量来自善良;三是简,生活方式要尽量简单,简,也可以理解为俭,简而又简,止于一,就是《大学》中说的“止于至善”;四乃敬,对人对己,对文化传统都要心存敬意,真诚相待。四个方面是递进的关系,总结起来就是“克己复礼,见贤思齐”。
我之前讲了为什么要欣赏传统书画,总结来说,其实就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要对祖先有足够的尊敬,而不是近百年来的一味否定!人知所由来,才能有所去,一个人不敬畏祖先,就没有过去,因此也就不会有未来,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所以,真心感谢党和政府近年来提倡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等政策,可以说开百年来文化政策之先河,终于可以不用在批判的基础上学习传统文化。而能正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树立。传统书画,一如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已经习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以至于物质上虽然有所发展,但人文精神的建设却日渐虚弱,乃至形成一种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健康成长,这是任何华夏子民都不会乐意看到的局面。前段时间,关于“写意画去哪了”,引起了社会性的轰动,其本质就是在问:为何要树立文化自信,要学会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建设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写意画就是文人画,文人画代表的就是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写意画其实一直都在,只不过不被重视、被刻意忽略,以至我们失去了欣赏它的能力而已。
我在接下来的几期中就讲怎么样才能学会欣赏传统书画。三国时期的大学者曹植写过一些画论,其中有“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句,这大概是最早的书画专业的画论认知了,“存乎鉴戒”就是后来张彦远说的“成教化,助人伦”,因为鉴戒的目的肯定是成就后来之人,而非当时之人。常言说,当局者迷。迷者,有的人可能是主动的,比如桓温的“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有的人可能是被动的,比如袁崇焕被崇祯帝凌迟而死,有人欢呼。历史迷雾只有靠时间长河的冲刷才能变得清晰,为后人所鉴戒。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画以人传”的文艺精神,通俗点的说法就是“画如其人”。如果我们相信笔墨精神是写意的,那它必然来自真诚的情绪。书上说“至诚如神”“诚者,所以不自欺也”。可见,传统书画中的笔墨概念其实关联着画家真诚的人品,写意精神的核心由此也可以确定为真诚向善的本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看见小孩掉在井里,无论是谁,第一反应都是要救他,然后才是各种考量——个人能力,会不会是碰瓷,等等。孔子说:“人者,仁也。”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爱人,尤其是能爱弱者,不仅给予弱者生存的权利,更有尊重弱者和保护弱者的意愿和能力。如果人类世界也弱肉强食,那与动物世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恃强凌弱就是强盗所为。在书画艺术里,强调霸气,乃至视觉冲击效果者,就不属于传统书画。至于认可“笔墨等于零”者,更是连人类最基本的正义和文明传统都会罔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没有任何的文艺基础,但你想学会欣赏中国书画,那么必须要有基本的人类文明的意识,认可正义、自由、公平、公正等概念,并尽力践行,只有这样才符合写意精神,因为绘画本来就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所谓“全不似处不容易到耳”。
因此,学会欣赏中国画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画家的本来面目。当然,认识一个书画家并不容易,你不能简单地从标签里认知,如同以前画廊界调侃某领导收受书画作品,只从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找秘书提供的名片,有这个人的名片,说明是有名的人,那就收,反之,不收。这侧面说明权力的傲慢,也说明“肉食者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真命题。普通大众没有容错的能力,所以对待书画欣赏要自力更生,要
多方了解,尤其是对画家的了解也别流于表面。既然你与画家没有经济利益上的纠缠,那么你完全可以客观地去审视他的书画艺术,因为此时此刻,书画作品,或者是作者的情绪,其实也在审视你,是否同声相和,皆在一念之间。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的时间里,你的本心一定是真诚的。齐白石说的书画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实就是在找这个前念和后念之间的本我。
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有同学约我们去他的工作室做客,一进门就看到一幅山水画,情商高的人会说这画真不错,智慧高的人会视而不见,只有一位同学脱口而出:“你怎么挂这么差的画在家里?”大家当时沉默不语,主人也很郁闷,只是白了他一眼,没有说话,他自己醒悟过来,也是尴尬不已。我们不去评价画的好坏,只是想说,一幅作品的好坏,在你真诚的本心照应之下,你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其实第一眼就已经做出了判断。王阳明说,这世间只是一个“理”字,你得了这个“理”,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理,就是天理,天理就是道理,道理落实在笔墨上,就是写意。能写意、会写意的人一定尊重前贤,却不会盲从前贤,因为见贤思齐的意义在于成为前贤、超越前贤。
很遗憾,很多人在学习前贤的路上失去了方向感,背弃了自己的本心,开始狂魔乱舞。网上有视频展示许多吼书的人的早期书法作品,也中规中矩,甚至功力相当深厚,可是为什么他们走向了传统审美的反面呢?虽然“道者,反之动”,但他们肯定不属于此列,他们不能读书明理,不能克己复礼,不能见贤思齐,总想学历史上那些走终南捷径的人,为欲望所控制,以为可以负天下人,却不知道历史的天空,总会有一双眼睛看着这个世界,总会有一双大手拨乱反正。
总之,我们在审视绘画作品的时候,也会被绘画作品后面的作者审视,只有气味相投,才有可能互生喜悦,然后相互成就。铜臭的商人喜欢铜臭味的作品;高雅的文人喜欢高雅的作品;道德高尚的人喜欢清逸的作品。各取所需,互不干涉,这样的艺术市场也算正常。说艺术市场混乱的人,大概是为了牟利,失去了本心,于是高雅的想着铜臭,铜臭的假装斯文,道德的撕去了伪装,等等。因此,要想一切回到正轨,所有人,不仅画家,还有大众,都需要进行传统审美观的培养和学习,从不说假话、做一个好人开始。

陈玉圃/谁家岭上结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