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期刊

文学文艺

艺术收藏

艺术当代2024年12月第4期

地方与讲述:记2023年“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


  摘要:2023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发起“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旨在系统收集、整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一手资料,为影像艺术的后续展示和研究搭建平台。本文概述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的发起背景、目的和实施过程,强调了影像艺术在当代艺术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其研究的不足。面对艺术生态的无限丰富性与记录的有限性之间的困境,首届影像艺术年鉴选择了“地方与讲述”作为2023年的主题,通过特定主题的深入研究,旨在促进对影像艺术现象的理解,并探索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

  Abstract: In 2023, the Shanghai Duolun Museum of Modern Art initiated the “Annual Repor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and Video Arts”, aiming to systematically collect and organize primary material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otography and video art practices,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the subsequent exhibition and research of photographic and video art.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background, 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project,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hotographic and video art in contemporary art and social life, as well as the insufficiency of its research. Faced with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infinite richness of the art ecosystem and the finiteness of documentatio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Yearbook chose "Place and Narration" as the theme for 2023.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on specific themes, it aims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of photographic and video art phenomena and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t and social reality.

  关键词: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 影像艺术 地方与讲述

  Keywords: Annual Repor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and Video Arts, photography and video art, place and narration

变幻中的现实和消逝中的影像

  关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简称“影像年鉴”)的讨论开始于2022年下半年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一次会议。显然是经过了之前的慎重考虑,曾玉兰馆长在会上提出了发起这一项目的想法。多伦现代美术馆在过去五年间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分展场,这一由艺术史学者朱青生先生所发起并主持的项目至今已经持续了十五年。曾馆长的想法也一定是受到了前辈工作的启发,但同时她也指出了影像在当代艺术实践中所具有的特殊的角色和意义。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以影像为媒介展开创作,即便是在装置、油画,乃至国画、书法等其他门类的作品中,也常可以看到对于影像的借用。这种借用不仅包括摄影或录像的媒介和形式,也包括影像媒介背后所包含的方法、逻辑和意识形态。而从更大的社会范围来看,随着这一媒介和相关技术,以及交互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影像及新媒体也已完全渗透在人们的日常表达和沟通之中,成为最具时代特点的视觉文化现象。也正是基于上述的现象和反思,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多伦现代美术馆一直将影像艺术作为关注的重点之一,并且推出了一系列以摄影、录像和新媒体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展览。

  但与影像在艺术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和快速发展相比,对于影像艺术现象的研究和认识却显得零散而薄弱。尽管今天有着数量庞大的影像作品和相关展览,我们也可以在一些专业期刊或社交媒体的艺术频道里,看到不少对于影像展览或具体作品的分析评论,但它们往往只能让我们感觉到一种丰富或者说驳杂。大家各自发声,像一个喧嚣的现场,声量巨大而模糊。绝大多数的展览、作品和评论在开幕和发表之后,很快就开始变得模糊,甚至迅速被人遗忘—这似乎也诡异地呼应了屏幕和影像时代的某种特质,不停地闪烁、流动、熄灭。在此并非要主张去达成一种单一的、整齐的或恒久的声音,这里的问题是,面对今天的影像艺术现象,我们是否有更有效的方法去收集和积累这些艺术家和写作者的工作,对其多样化的类型和特点展开分析和归纳,从而让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有丰富而清晰的资料去展开更进一步的深入工作,并能从中看到当下的艺术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意义?


王露 时间的风,停下了 摄影 尺寸可变 2022 “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展览现场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2024

  作为一家在中国最早开始专注于当代艺术的公立美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所发起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可以说是对于上述疑问所作出的一个积极回应。该年鉴希望建立一个稳定、长期和系统的机制,展开基础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因为在持续变动的现状之中,只有及时地留下足够的信息、详实的资料,才能让未来的研究获得切实的基础,使我们对影像艺术实践的观察和理解得以逐步积累、长远发展。

  从2022年下半年起,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始征询多位相关领域资深的艺术家、学者和机构从业者的意见,并立刻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邀请了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几所高校中长期从事影像艺术研究和教学的老师担任年鉴的工作委员会成员,并在部分学校设立了针对相应区域的工作站,同时还邀请了国内多个机构或独立展开工作的策展人、评论家和艺术史论的青年学者担任作品的推荐委员会委员。

  2023年4月,多伦现代美术馆正式宣布发起“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在项目顾问、专业工作委员及推荐委员和诸多其他同行的支持下,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开始了全国范围的作品收集和整理工作。截至2024年3月,年鉴工作组共收集了2023年在国内外公开展示和发表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1778件,涉及828位艺术家;同时还收集了2118场相关学术活动的信息,以及在重要期刊上发表的学术文章两百余篇。在此基础上,结合多方的意见,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初步筛选出260件作品作为观察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并于2024年下半年推出相应的展览和出版物。在展开上述工作的同时,2024年4月和8月,在多伦现代美术馆、浙江工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相继举办了三场论坛,就当代影像艺术的特性、影像艺术在今天社会中的角色、影像研究的方法,以及机构的应对策略等各方面展开了讨论。

  但当越来越多的作品被收集和初步整理的时候,那种丰富性也让相关人员立刻意识到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那就是在将这些数据完整保存在美术馆的数据库的同时,为了下一步的展览和出版,应该怎样对作品进行筛选和呈现?换句话说,相关人员从这些规模可观的资料中,怎样去提炼和归纳,并与艺术界的同行乃至更大的社会公众展开交流,让大家能够通过相应的工作来了解当下的影像艺术实践,并获得深入的理解?

复杂的对象和记录的困境

  年鉴是对于当年特定的行业或领域的重要事项和突出成果的详尽记录。在工商业领域,即便一个行业的产品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它们都能以登记在册的企业、标准化的产品以及清晰的资金和资产数据等为基础而展开记录。而艺术作品的创作以艺术家个体和个性为基础,今天的艺术空间及媒体也是在恒常的变化之中。有的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即兴和瞬间的“发生”,也许最终只是在微信朋友圈上的一些图片。我们既不能否认这些作品,但却根本无法追踪和覆盖这些即兴的内容。这甚至让我们怀疑,年鉴这样一种诞生于早期现代的,甚至古罗马的,信息收集及整理的形式,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和流动、普通人也因社交媒体而参与进知识和历史生产的时代,特别是面对艺术这么一种带有强烈主观性的对象,它是否还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上车建全平行世界 ll 影像,27分56秒2021图片来自艺术家


中解睿例外状态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23图片来自艺术家


下黄立言轻飘飘,轻飘飘的影像,25分54秒2021图片来自艺术家

  因此,可以说影像年鉴的工作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困境,或者说悖论,那就是,我们所面对的是具有无限丰富性的艺术生态,而我们所做的出版、展览和研究工作,又必然只能基于有限的样本选择、发表和展示空间。在参考了国内外一些影像艺术机构、档案和文献组织的工作,以及影像年鉴团队内部的多次讨论交流之后,我们认识到这一状况实际上也是当下更大的艺术体制和研究—比如美术馆的运营和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所普遍面对的挑战。然而,尽管单个项目在面对复杂对象的时候,其在覆盖的广度上是有限的,但每一个研究项目在探索的深度上却可以是无限的。因此,与其希望在每一年或者短期内将年鉴做成一个事无巨细的记事本,不如有选择性地把每一年工作的视野放得小一点,但更深一点、透一点。随着多年长期的深入工作,逐年的积累自然会去弥补每一年的工作在广度上的不足。这可以说也就成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工作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具体而言,影像年鉴计划每年挑选一至两个特定的主题,以此为坐标和切入点,去展开对于当年影像艺术相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作为一个信息收集和整理性质的项目,在主题的选择上,年鉴将避免去预设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收集到的作品和现象为基础展开分析、归纳和总结,从中找到一个在较大程度上具有当下典型特征的话题。而且,既然是主题式的,那它必然是具体的甚至个性的,但作为一家美术馆和美术馆所主持的年鉴,它也自当有其独特的目光和视野,这也是一家美术馆所应有的态度。

  重要的是,在对影像艺术的现象展开观察和记录的同时,也能对这些现象在今天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有所探索。因此影像年鉴也期待有更多的同行参与进来,通过持续的分享和讨论,去进一步记录当下的研究者、艺术家如何理解和看待当下的影像艺术,以及今天的影像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希望年鉴不仅是一个信息收集和整理的平台,也同时具备分享、交流和研究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年鉴才能同时具备静态记录和动态研究的功能,让我们的工作获得现实和历史的意义。

  就2023年收集到的作品及相关信息来看,它们在主题和内容上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社会和生活、身体和空间、自我和家乡、环境和生态、对理论的回应以及对技术的实验与反思等等。从这些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上来看,它们既有对于具体人物、事件和地方的写实性、记录性的讲述,也有基于观念和理论的抽象表达。而在技术和媒介角度上,这些作品涉及早期的影像光化学工艺到今天的录像、动画、多媒体,乃至程序生成和人工智能的各种类型。可以说,收集的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一媒介在当下艺术实践中广泛而丰富的应用,并表现出其多样的特点。在经过对作品的仔细考察,同时也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艺术现象,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最终决定将2023年“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的主题确定为“地方与讲述”。


2023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发布会及学术论坛海报

地方与讲述

  “地方”是一个日常词汇,一个不证自明的字眼。它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市镇、一个花园,甚至集体宿舍中的一张床铺;它也可以是一艘在行驶中的船,一串GPS的数据。蒂姆·克雷斯韦尔(Tim Cresswell)在《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一书中问道,“是什么使它们成为地方”,而不仅仅是上述这些名字?他给出的回答是,“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有意义的空间”,一个“有意义的区位”。克雷斯韦尔的讨论是在人文主义地理学过去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基础上展开的,他所说的地方的“意义”也在不同理论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指向。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角度而言,有人就有地方,地方先于社会而存在,它是“家园”,是“此在”的表现和人性的根底;而在文化研究与批判理论视野下,地方显然是一个社会建构的结果,这也和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和“空间生产”相呼应;而在结构主义层面上,地方是人的行为和制度互动协商的结果,是具体的关系。这也进一步启发了今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他们指出地方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有待于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以事件和行动去展开实践。比如,今天的建筑师和都市规划师总是“试图召唤地方感”,生态学家和绿色行动分子则谈论他们的“生物区域”和“生态地方”,而“艺术家与作家尝试在作品里重组地方”。


上左 武子杨 巴石河2030 - 6 Plus 影像8分30秒 2022 图片来自艺术家


上右 曹澍 妖糖 影像15分10秒 2023 图片来自艺术家


 中左 余果 从山脉到海岸 影像,30分 2022 “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展览现场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2024


中右 松郎 我在城市下滑 录像,33秒 2020 “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展览现场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2024


下 章莹莹、谢睿楠、顾怡玲、陈一琦、翁艺宁 女欲语,难自语 装置 尺寸可变 2023 “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展览现场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2024


蔡东东 摄影河 明胶卤化银照片、水彩、拼贴、摄影 43 cm×84 cm 2020 图片来自艺术家

  并非巧合的是,上述丰富的“地方”概念在今天的艺术实践及研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回应。如《艺术何在》(Where is Art: Space, Time and Location in Contemporary Art)一书中所指出的,如果说20世纪的艺术所面对的核心命题是“什么是艺术”(What is Art)的话,那么它在21世纪已经被替换为“艺术在哪里”(Where is Art)。后者所指的不仅是关于在哪里呈现艺术,更涉及在哪里产生艺术。这一“哪里”当然不仅是地理上的方位,更可推及至时代、社会、文化、政治,乃至精神、心理和技术上的各个层面。这一转变所喻示的是,现代艺术在本体论层面对于艺术本质的追问,已经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分散而丰富、具体却实在的不同语境和学科中的探索,由此也释放了艺术本来就具有的复杂含义及其社会角色,并联系着从艺术家到观众这一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的身份问题。正如地方是人们认识自我、理解社会的方法,“艺术在哪里”也是今天得以去观察、分析和理解当代艺术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综观目前为止所收集到的作品,一方面,它们在主题、媒介和手法等方面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与全球范围内的相关领域的实践几乎完全同步;另一方面,如果深入了解具体的作品,它们又呈现了中国艺术家所面对的特定的社会现实、个体境遇,表达了他们特有的美学趣味,或在方法和媒介上的偏好与选择。更进一步而言,尽管这些作品透露出作为整体的“中国艺术家”所特有的目光、语言乃至他们的身份,但同时,其内部又呈现出更深层次的“地方性”—事实上,每一位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特定的语言方式和媒介工具,表达着一个由特定的时间、空间和话题所构成的“地方”。这个“地方”并非指在特定场域创作或社区介入类型的艺术中对于具体的地方所作出的回应,而是指每一位艺术家在其所构造的表征空间里所表现的实在的或想象的、现实的或理论的、可见的或不可见的位置。与此同时,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讲述,而地方的体现也依赖于讲述。艺术的讲述可以让一个被遗忘、被遮蔽的,或者流动的地方被看到,也可以让一个已经被看到的地方得以重新构造和定义,这也正是艺术的力量和意义所在。当代艺术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和美学的藩篱,今天媒介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更是赋予了艺术家讲述“地方”故事的更多的可能。

  2023年“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的工作在大范围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着重于使“地方”和“讲述”两者相交织,希望由此固定下今天影像艺术现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幕。地方当然并非唯一的观察和分析的视角,但它的确是一个有效而重要的内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希望借此能对2023年乃至近些年来的艺术创作现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也将艺术创作与更大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建立连接;同时也希望读者和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作品看到艺术家的视野、思想和语言中一个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地方”,让观众在沉浸于每一个特定的“地方”故事的同时,对当下丰富多彩的影像艺术实践有所了解,并最终激发起对于自身所处的“地方”的反思,以及讲述自己的地方的意愿和行动。

  施瀚涛 策展人、艺术评论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执行总监

期刊简介

       《艺术当代》是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中国第一本关注当代艺术的学术期刊,创刊于2001年11月,主编卢辅圣。 ?? 重点报道海内外重要的当代艺术活动;现场目击,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个案研究,具体剖析个案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新闻经纬,全面介绍最近时间海内外发生的艺术活动。四大版块对当下美术动态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展示平台,力图在宏观和微观的视点上都能灵活、准确地抓住新闻效应、学术性与时效性相结合,既具有严肃的学术理性,同时又能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当代,这是本刊最为突出的特色。

过往期刊更多过刊..

艺术当代艺术当代
2025年3月第1期
艺术当代艺术当代
2024年12月第4期
艺术当代艺术当代
2024年9月第3期
艺术当代艺术当代
2024年6月第2期
艺术当代艺术当代
2024年2月第1期
艺术当代艺术当代
2023年11月第6期
艺术当代艺术当代
2023年9月第5期

阅读排行TOP10

品牌推荐

中国收藏2025年10月第10期中国收藏
2025年10月第10期
艺术启蒙2025年10月第10期艺术启蒙
2025年10月第10期
美术界2025年9月第9期美术界
2025年9月第9期
艺术学研究2025年9月第5期艺术学研究
2025年9月第5期
当代美术家2025年9月第5期当代美术家
2025年9月第5期
书画世界2025年8月第8期书画世界
2025年8月第8期
作品2025年8月第8期作品
2025年8月第8期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5年8月第8期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5年8月第8期
景德镇陶瓷2025年8月第4期景德镇陶瓷
2025年8月第4期
江苏陶瓷2025年8月第4期江苏陶瓷
2025年8月第4期
大众考古2025年7月第7期大众考古
2025年7月第7期
艺术广角2025年7月第4期艺术广角
2025年7月第4期
陶瓷研究2025年6月第3期陶瓷研究
2025年6月第3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5年6月第2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5年6月第2期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24年9月第9期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24年9月第9期
艺术市场2024年2月第2期艺术市场
2024年2月第2期
中国艺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艺术
2023年12月第6期
中国美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美术
2023年12月第6期
油画2023年9月第3期油画
2023年9月第3期
国家美术2023年1月第1期国家美术
2023年1月第1期
南风艺术2021年12月第12期南风艺术
2021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