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望近十年的展览现场,我们看到在本土艺术创作方面出现了一些具有剧场性特征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从传统架上绘画走向了“空间”,艺术家通过人、材料、空间等多种元素的结合来构造视觉艺术的剧场,其剧场性的特征一方面在作品意义生成上往往体现在作品与空间意义的叠加上,另一方面在展陈设计上突出观众的参与与互动,这使得作品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是戏剧化的,而其意义也体现在文化空间与艺术受众的互动过程之中。就国内当代艺术创作而言,这些具有戏剧性特征的当代艺术作品的产生源于西方戏剧艺术、当代雕塑和行为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国内美术馆自身的发展,策展人的策展理念、当代艺术家跨界与多元的创作空间转向以及对于关系美学的思考与实践等多方面的因素,造就了一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体现出“剧场性”的特征。
Abstract: Looking back at the exhibition scene in the past decade, we can see that some contemporary art works with theatrical characteristics have appeared in Chinese art creation. These works have moved from traditional easel painting to "space". Artists construct the theater of visual ar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lements such as people, materials, and space. Its theatr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often reflected in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k and the meaning of space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k.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hibition design emphasizes th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audience, which makes the final visual effect of the work dramatic, and its meaning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between the cultural space and the art audience. As far as domestic contemporary art creation is concerned, the production of these contemporary art works with dramatic characteristics stems from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drama art, contemporary sculpture and performance art,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tem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rt museums themselves. The curatorial concept of curators, the crossborder and diversified creative space shift of contemporary artists, and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relational aesthetics have created the "theatrical" characteristics in som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works.
关键词:当代艺术 剧场性 观众中心 空间转向
Keywords: contemporary art, theatricality, audience-centered, spatial turn
回望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现场,如果说20世纪前十年架上绘画还占有主要比重的话,近十年来,随着美术馆和艺术空间的发展,过去展览中常常出于丰富性而出现的非架上的绘画作品已经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展览不再仅仅限于架上绘画、雕塑、影像与装置,很多作品走向了空间。这些作品一方面在空间中具有了丰富的联觉体验,另一方面也通过文化空间的营造而体现出自身的意义。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于空间的“延伸”,使得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呈现出一种舞台效果般的剧场感,出现了越来越多体现出一定戏剧艺术特征的作品。所以今天“剧场性”越来越成为解读当代艺术的关键词,很多当代艺术家非常自觉地将自身的创作延伸到空间的创作之中,“剧场性”或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种策略。
就概念而言,“剧场性”这一理论是由戏剧艺术发展而来并在视觉艺术中的延伸。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戏剧理论家奥·威·史雷格尔在其演讲录《论戏剧艺术和文学》中首次提出“剧场性”概念。在西方极少主义艺术家的创作中,他们对剧场艺术和知觉现象学进行了一定的借鉴,通过强化雕塑的“物质性”“空间性”“感知性”等手段,使得观者在雕塑空间中的即刻感知成了雕塑中“剧”的主要来源。20世纪60年代,美国当代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在《艺术与物性》中以强调“物性”语境对极简主义进行理性批判,正式提出了视觉艺术中的“剧场性”概念。
“剧场性”概念提出的意义就在于以体验为主的“剧场性”感知模式区别了之前以观看为主的“在场性”视觉模式,不仅给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在艺术创作方面不断探寻观众与作品之间建立能动性的新关系。我们在当代的展览现场也看到一些原本主要从事架上绘画的艺术家,在个人的展览中将绘画中的元素抽离出来“空间化”。这样的呈现无疑丰富了艺术展览的视觉效果,但是相关手法如果仅仅起到的是一种“布景”和装饰的作用,那么这样的艺术就还不具备戏剧性的特征,因为戏剧性的特征不仅体现在作品的空间转向上,也体现在艺术作品与艺术受众的互动之中。
西方当代艺术创作中展现出来的剧场性特征是艺术理论和实践互相作用下的结果,不同领域理论上的借鉴和艺术批评的“推动”促发了艺术家在本体语言上的探索。如亨利·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 三元空间理论、爱德华·索亚( Edward W. Soja)的“第三空间”的理论、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r) “场域”的概念等。可以说,西方一系列空间理论的提出不仅蕴含着哲学范式的嬗变,还影响着文艺理论焦点的移位。而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剧场性特征的出现与西方不同,在受到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影响的同时,也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第一,美术馆、博物馆自身发展理念的转向促发了策展人、艺术家以及美术馆方面对于知识生产空间的思考,在很多展览中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重塑。艺术的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作品背景,而是作品意义生成的一部分。这种作品和空间叠加的意义,其实在很多西方博物馆的展陈中都比较普遍,而在主要展陈当代艺术的美术馆中,白盒子空间也在不断探索艺术作品意义生成的最佳展陈效果。第二,就创作自身而言,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剧场性”特征的出现,是整个当代艺术跨界与多元创作趋势的一种结果。第三,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当代艺术,愈发强调艺术受众的观看与介入,这种状态可以概括为“剧场性”在当代艺术中的绵延。
当代艺术中剧场性特征出现的原因和特征
如果说过去在西方的当代艺术领域,往往是行为艺术、雕塑等艺术表现出“剧场性”转向的主要特征,那么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观者、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剧场关系得到的重视和强化,从而对传统的艺术样式进行了突破,也促发出了新的艺术实践。今天当代艺术的创作不仅在材料、媒体、技术的运用方面进行拓展,也在视觉艺术、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进行跨界和整合,所以一部分艺术家的创作由于表达的需要,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剧场性”的特征。虽然我们不能将这些作品称为“剧场艺术”(theatre arts),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剧场艺术”的概念中来理解当代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剧场性”特征。“剧场艺术”一般专指在剧场中舞台上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戏剧演出艺术,它包括了展示在剧场中舞台上的表演艺术、舞台美术、舞台音乐等。“剧场艺术”是“观”与“演”共同完成的,所以当代艺术创作的“剧场性”特征,一方面体现在艺术家在场的互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展示空间的展陈设计上。应该说,具体到每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中,艺术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媒介都是出于特定主题作品表达的需要,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并不能将现实中具有“剧场性”特征的作品描绘为一种创作的趋势,而是要从艺术家个案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的来说,当代艺术中展现出的“剧场性”的特征,并不能等同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剧场艺术,这种创作的倾向与其说是一种当代生存经验转变以及在话语世界推波助澜下的现象,毋宁说是当代艺术家基于现实生活、出于表达需要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在视觉上呈现的剧场化的舞台效果,还是观众具体体验的剧场感,我们看到的是,在一些作品中,艺术家、美术馆开始不断侧重观众的艺术体验,重视观众的参与性以及个体解读的价值和意义。也正是对于观众参与和意义共建的考虑,才使得当代艺术摆脱了传统陈列的模式,从而让作品的意义通过作品的艺术化呈现、艺术受众的解读以及与展览空间的意义叠加来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
“中介性的剧场”与“剧场性的观者转向”
从20世纪的艺术理论中,在艺术接受方面,从过去的以作品为中心转移到以接受者为中心,侧重探讨接受者对艺术家作品的感受和阐释,以及这些活动对艺术创作、艺术史建构发生的反作用。艺术接受是被界定为一种在理解艺术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性活动。在作品意义的生成方面,作品除了艺术家个体赋予的意义、话语世界给予的意义,还在于艺术受众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意义共建。在基于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公共空间,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在“期待视野”的作用下,将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就已经具备的一整套具有定向性的心理结构图式运用到艺术接受的过程之中,这种源于个体经验、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前理解”影响着接受者对于作品的解读,从而让不同认知和视角的“成见”赋予艺术作品一定的特性和价值。

生活戏剧工作坊 Sunny “追问剧场”现场 2024

吴坚、吴欣怡 隔壁展览:A 类纸、头发、弹力绳 10分,A0纸、弹力绳、假发、感应设备、理发店采样 空间规格尺寸:8m×5m×3m “追问剧场”现场 2024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作用是相互的。艺术家的创作并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的宣泄,很多时候也将“隐含的读者”纳入自己的构思之中,也正是这种为“他者”而进行的活动,让接受主体的审美认识活动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所得,在“效果历史”的过程中它亦参与着艺术史的建构。在作者、作品与观众的三角关系中,观众在接受美学中被视为决定性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亦不是单纯地作出反应,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所以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们看到艺术作品是由作者和观众共同创造出来的,观众对作品的接受过程,同时也是创造过程,是艺术作品得以实现的过程。比如在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cić)20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个人回顾展“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中,她每周六来到展厅在木椅上静坐七个半小时,观众可以依次在另一把木椅上坐下与她对视。最终,一千五百多人和她相视而坐,时长累计716小时30分钟。她的这件作品不是剧场艺术,事实上是一件行为艺术,而这件作品的呈现颇具戏剧性的特征,它在一个行为艺术作品回顾展中,一个拥有大量的图片和过往影像的资料的现场,通过艺术家的在场,观众的在场,行为作品实施的在场以及非“对视”观众凝视的在场,共同完成了作品。这件作品既有“观”也有“演”,艺术家既是表演者和凝视的对象,也是观察者;参加对望的观众既是“参演者”,也是被艺术家和其他观众注目的对象。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艺术作品,使得人们通过不同视角、不同对象的“凝视”的行为重新审视了自己。“凝视”的过程是每个人投射的过程,也是自我“画像”的过程,其戏剧化的现场所展现出来的氛围比那些复杂的舞台背景和物的叙事更加启人沉思。
“空间转向”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空间转向”是20世纪人文学科的一个整体趋向,对于空间的侧重使得美术史的研究从扁平化逐步走向立体化。它的意义在于:第一,通过空间思维的视角,打破美术史根据不同媒介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的惯例;第二,通过对空间的这一研究方法,突破本体语言探讨的有限性,并在面对研究对象时做不同分析层次上的整合与提升,将聚焦点从孤立的图像与作品转移到图像与作品的“间性”上来,解构传统美术史以图像和作品的基础阐释为中心的传统研究理路;第三,研究主体不但要面对作品本身,还要关注作品产生和展示的语境。
在图像、符号和空间的关系探讨中,“空间转向”实质上是一种空间认知模式或者视角,是一种从具体到整体,从表象到内在逻辑的进阶的探究过程。如果我们将空间的概念在认知的层面分成三层:第一层就是图像空间和视觉空间,即在艺术活动中存在的两个系统下的空间,一个是艺术作品在二维平面上构造出来的图像空间,一个是人们在三维空间中感知的艺术形式;第二层探讨美术中的器、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学者巫鸿认为,并不是图像在空间里,而是图像生成了空间,空间因而存在于图像之中;第三层则将单一的审美主体放置到一个立体的文化语境中,从总体艺术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复杂的综合艺术体,进而将研究提升到更高的认知层次。从“视觉和物质空间”到“知觉空间”,最后到建构主体经验的“经验空间”,空间思维模式下的“总体空间”的研究思路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视角。
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1], 作品的物理空间,作品呈现的视觉空间,作品在空间里营造出的氛围空间都是作品意义生成的一部分。在当代,“总体空间”研究方式无论是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展览陈列和研究中均有体现。比如当代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从架上走到架下后往往要考虑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就是为美术馆、博物馆的空间量身订制的,这些作品不仅在本体语言上与实际的空间发生互动,还在文化的层面与其他作品,甚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进行对话,从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价值。这些基于空间创作的作品,改变了当代绘画空间展示的策略,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观众与绘画的观览关系,优秀的作品还让观众在绘画展览中获得更多维度的体验。在展览叙事方面,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常常是一个去背景化的空间,在给予作品一定空间展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留白”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与此同时,那些文献丰富、媒介多元、展陈多样的展览更需要从“总体空间”的思路进行展览的叙述,以此来实现展览的学术理念。而就当代艺术批评和研究来看,当代艺术作品中对于空间的描绘、通过作品构建的可视化以及可以感知互动的空间都涉及“空间”的表现,而在近些年的美术史研究中,建筑空间、礼仪空间、公共空间、政治空间、女性空间、城市、界域等都涉及对于有关空间叙事问题的探讨。而在创作中,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场域和空间里散发出来的意义可能不尽相同,所以,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创作角度,当代学者把“空间”提到方法论的高度来探讨,对我们重新审视从古至今的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的意义。

沈凌昊 时间的剧场 “追问剧场”现场 2024

刘毅 火 单屏动画 4分 30秒 “追问剧场”现场 2024
结语
在西方,“剧场性”起初主要是指在戏剧演出时由于强调戏剧的“在场”而引起的观众与演员真实且有效的观演关系,18世纪以来这种观演关系的表达从戏剧引入到绘画、雕塑乃至社会学科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当代,“剧场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被频繁地运用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中,一些艺术家开始从对艺术本体语言的形式研究转移到注重关注观众的体验,强调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通过观众的解读和参与,其价值和意义也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才得以产生。而从中国艺术的现场来看,这种注重观众体验和互动的艺术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剧场化”的创作倾向,这样的表现往往出现在个体或者某些以艺术家群体出现的创作中。对个体而言,这些艺术创作往往呈现“剧场化”,也正是在这种“剧场化”的过程中,相对于平面绘画单一性的图像传达,作品表现出一定的“剧场性”的特征,即强调整个展场空间的氛围,作品现场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一系列的感官刺激让观者能够置身在作品整体氛围当中,从而达到精神上的互动。当然,我们在当代的展览现场也看到一些原本主要从事架上绘画的艺术家,也在个人的展览中。将绘画中的元素抽离出来作“空间化”,这样的呈现无疑丰富了艺术家展览的视觉效果,但是作品如果仅仅体现在空间装饰的意义上,那么这样的做法更多的还是基于展陈的考虑而不能称之为一种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更无“剧场性”特征可言。应该说,基于空间的作品重要的不是媒介、形象本身,因为所利用的这些促发作品意义生成的元素都是手段,重要的是艺术家基于当下经验,将自身理念有效地进行艺术传达。优秀的作品往往在一种看似开放性的艺术体验空间,引人入胜,启人心智。
注释:
[1]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游江 深圳美术馆公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