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期刊

文学文艺

艺术收藏

油画2023年9月第3期

画作是时代和生活的剪影




主编访谈

  采访者:高云/《油画》杂志副主编

  受访者:潘新权/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助教

  策划:人民美术出版社品牌中心、期刊采编中心

  潘新权,1987年出生于广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八零油画学社成员,吴冠中美术馆特聘画家,2007年至2015年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师从谢森,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居福建泉州,任教于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高云(以下简称“高”):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曾在诗句中留下过一段行者的自白:“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在一个小站上,注视着周围的荒草,让列车静静驰过,带走温和的记忆。”许多人踽踽独行,只为“寻找一盏灯”,用它照亮去路与归途。在我看来,这种“诗意的寻找”正契合了您的创作。在您的作品中,出行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无论是被建筑阴影所遮蔽的都市角落,还是万水千山也挡不住足下奔忙的候车大厅,出行的要素无处不在。关于这一创作母题,您是如何确立下来的?

  潘新权(以下简称“潘”):创作母题的选择是和我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无论是以线条表现的自行车或平面化的候车厅,还是楼房旁边的脚手架,都与我生活过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行车”系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在学生时代经常前往的一个普通车棚。每天面对一个同样的环境,突然某一天我觉得可以入画,便拿起画具去画了,之后感觉还不错,就画了很多张。“楼房”系列是我住到新开发区后开始画的。新开发区周围都是正在建设的工地,环境嘈杂,每天重复着打地基、吊塔运作、运料的动作……而就是在这样看似杂乱的地方,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此类场景在我的窗外一天天发生着,不知不觉间便激起了我的创作欲。至于“候车厅”这一系列作品,则是因为近年来常常坐动车出行。等车的时间多了,加之等车的过程很乏味,便把一些场景记录了下来。其实我的初衷也不只是画这几类物象,而是也想表现更多元的内容,可惜最终都没进行下去。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感触更深的内容才能画下去。

  高:既然描画的是出行之路,奔忙的行人理应是主角。然而,在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作品中,画面主角却不是行人,而是一排排近乎纠缠在一起的自行车。大部分中国人通常对颇具年代感的自行车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虽然其在晚清时期刚刚引入中国时被视为“奇技淫巧”,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快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普及开来,用此起彼伏的车铃声奏响了“自行车王国”的时代交响曲。从“二八大杠”到共享单车,从在马路上川流不息到搁置于天桥下无人问津,变形的车轮和生锈的链条勾画出了几代人的生活剪影。以您的“自行车”系列作品为例,画面中虽然无人,但处处烙印着人类生活的痕迹,可谓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在您的出行母题之中,为什么自行车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它具备哪些其他意象所不具备的特质?


潘新权 地产1 油画 170cm×145cm 2014


潘新权 地产2 油画 100cm×120cm 2014


潘新权 地产3 油画 120cm×100cm 2014

  潘:的确,自行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作为交通工具,它的特性是便捷、经济、可靠,一直到现在还是不可完全替代的一种交通工具。曾经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因拥有一辆自行车而感到神气和得意。在我儿时的印象中,常常有人会骑着新买的自行车满大街晃荡、显摆。引自行车入画的其实不只我一个人,只不过在我这样刻画自行车车群之前,别人都是画单辆自行车。我在刚开始画自行车时是以怀旧与满足个人趣味为主。学生时代,在上、下课时停车和取车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我乐于思考生活中的细节,于是在车棚里观察了许久。我发现,车棚里的自行车线条明朗,混乱中又有规律,形式感和视觉感极强,如果尝试着把观察到的内容画出来,应该会在形式感的探索方面有所突破。“自行车”这个题材会一直画下去,因为我觉得这是适合自己的绘画形式。

  高:在您的作品中,虽然刻画对象是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细微之处,但刻画手法却是写意的。通过极具写意感的线条和简单、纯粹的色彩,构成并不复杂的画面空间被渲染出一种稚拙感和涂鸦感。您能结合分别入选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作品《西大公共课楼下的自行车》和《蓝色自行车棚》,具体聊一聊您的创作手法吗?您如何看待油画中写实与写意的融合?

  潘:确实,我的绘画风格从技法层面来看是偏向传统写意画的。这种创作手法的形成可能与我从小接触到的绘画品类有关。实话说,我直到上大学以后才见到真正的油画。对我来说,小的时候就想见到外国艺术大师的油画原作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中国画却是经常可以见到的,毕竟小学美术老师就可以示范给我们看。后来到大学学画时看到名家的画册,我才知道原来油画也可以这样画。

  我在作品《西大公共课楼下的自行车》中直接运用了中国画线描画法,先用油将黑色颜料稀释,以此控制线条的浓淡,就像是绘制水墨画一样。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画自行车都是用的这种方法。至于另一件作品《蓝色自行车棚》,则已经不是单纯地体现为线条的运用,而是增加了以半透明的黑色进行擦染的方法。很多时候,我在画画时都在考虑怎样把现实中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以现实中不断变化的物象为主导,自然不易陷入固化的技法套路。

  其实我不太明白如何区分写实和写意。按照我自己十几年来的绘画经验来理解,写实和写意的结合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写实油画和写意油画的对比,就相当于中西方油画的对比。“写意油画”这几年被提及得很多,毕竟油画这种外来画种还是要融合本土文化与本土色彩,才会改善“水土不服”的情况。这一概念是几代画家共同提出的,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文化的多样性。


潘新权 蓝色自行车棚 油画 145cm×170cm 2013


潘新权 西大公共课楼下的自行车 油画 160cm×180cm 2011


潘新权 西大宿舍下的自行车 油画 160cm×180cm 2011

  高:在“出行”这个创作母题之下,您除了将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自行车“搬”入画面外,也在熙熙攘攘的车站大厅刻画出了一幕“候车众生相”。在这些作品中,人物采用抽象手法进行了平涂处理。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姿态各异、服饰各异,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没有刻画五官。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这种刻画方法有哪些寓意?

  潘:候车厅里的众生相是我较为感兴趣的题材。这种场景其实是我的一种生活剪影,也可以算作几代人的生活剪影。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更加便捷,长途出行成为一种常态。我常常独行于不同的路途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家乡到他乡。候车厅进进出出的人们都像是另一个“我”。他们似乎在一次次穿行中留下过什么,然而仔细寻去,却找不到一丝痕迹。这些拖家带口、背着行囊的陌生人有着千万种不同的出行缘由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内心感受。作为一个绘画创作者,我在面对他们时,首先想到的不会是文字和音乐,而是用画面将之记录下来。至于不为人物刻画五官,则是因为我觉得候车厅的穿行者不只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群体精神的代表,所以只要刻画出剪影般的印象就好。


潘新权 等候 油画 120cm×180cm 2019


潘新权 寻座 油画 100cm×120cm 2019

  高:除了自行车和候车室外,我们注意到您还在一系列作品中描绘了城市中的建筑工地。这些作品几乎没有多余的色彩,主体物象是一个个体量庞大的脚手架,犹如匍匐于黎明时分的剪影,以重复排布的线条搭建起了现代城市,静静迎候着破晓后的浮嚣。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您是怎样考虑的?您为何总是选择将画面中的“主角”锁定为这些城市生活中的“配角”?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更利于形式感的塑造吗?

  潘:这组作品是我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创作的。在那个时期,学校搬到了新开发的地区,周围都是建筑工地,到处可见被脚手架围合的楼房。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就想要将其画下来。仰视被脚手架围合的一栋栋楼房,其实是颇具压迫感的。因此,我没有为这组作品赋予过多的色彩,而是选择只用密密麻麻的线条进行堆砌。

  高:就您的创作而言,无论是停放自行车的城市空间还是遍览众生相的候车大厅,空间营造都是经过仔细考量的。也就是说,在您的画作中,虽然主体物的种类不多,但场域极为丰富。您通常如何考虑题材选择、技法运用和空间营造之间的关系?您认为如何才能通过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突破中国油画传统的叙事框架?

  潘:我在创作时最主要的还是表现现实,只不过画面的构图空间偏向二维。我非常重视图式语言,它在有时候能决定我是否继续创作下去。在创作时,我通常会尽量想好每一幅画的图式语言以及希望最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当然,绘画也具有偶然性,不过这是另一种乐趣了。


潘新权 三检票口 油画 150cm×180cm 2019


潘新权 候车厅 油画 130cm×180cm 2019


潘新权 看手机 油画 120cm×100cm 2019

  高:据我们了解,您有多件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油画学会等重要的艺术机构收藏。请从青年艺术家的角度谈一谈如何才能为作品注入时代精神,使之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

  潘: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创作者能够接收到很多的信息。根据我的学画体会来看,直接照抄别人东西的时代其实已经过去。作为绘画创作者,如果自己想要画好,就一定要好好研究、观察自己所处文化环境中的生活细节。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内心,自己才能有所感悟,才更利于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如此一来,作品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潘新权·创作自述

  在“自行车”系列创作中,我是要寻找手工绘画的那种稚拙味道,而非故意把自行车画得歪歪扭扭,也不想刻意追求带有童趣感的涂鸦色彩。我所做的只是随性地改换下笔的速度,形成或直或曲的线条。我追求的是绘画创作的一气呵成,画面全在一笔之下和一念之间完成,不进行过多的思考——过多的思考会加重下笔的压力,使画面拖泥带水,看起来不够洒脱。基于此,我一般会在小稿创作阶段展开思考、进行实验。完成一幅大尺幅作品之前,我通常会绘制许多小草图,以此来反复探索画面形式,寻求各种肌理变化,至胸有成竹后才正式开始创作。虽然正式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与预想的图式效果有所出入,但是我乐在其中,毕竟绘画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感也是一种乐趣。

期刊简介

       油画,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2401,国内刊号:CN10-1447/J,出版社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主管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过往期刊更多过刊..

油画油画
2023年6月第2期
油画油画
2023年3月第1期
油画油画
2022年12月第4期
油画油画
2022年9月第3期
油画油画
2022年6月第2期
油画油画
2022年3月第1期
油画油画
2021年12月第4期

阅读排行TOP10

品牌推荐

中国收藏2025年6月第6期中国收藏
2025年6月第6期
作品2025年6月第6期作品
2025年6月第6期
美术界2025年5月第5期美术界
2025年5月第5期
艺术启蒙2025年5月第5期艺术启蒙
2025年5月第5期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5年5月第5期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5年5月第5期
艺术学研究2025年5月第3期艺术学研究
2025年5月第3期
当代美术家2025年5月第3期当代美术家
2025年5月第3期
书画世界2025年4月第4期书画世界
2025年4月第4期
景德镇陶瓷2025年4月第2期景德镇陶瓷
2025年4月第2期
江苏陶瓷2025年4月第2期江苏陶瓷
2025年4月第2期
大众考古2025年3月第3期大众考古
2025年3月第3期
艺术广角2025年3月第2期艺术广角
2025年3月第2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5年3月第1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5年3月第1期
陶瓷研究2025年2月第1期陶瓷研究
2025年2月第1期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24年9月第9期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24年9月第9期
艺术市场2024年2月第2期艺术市场
2024年2月第2期
中国艺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艺术
2023年12月第6期
中国美术2023年12月第6期中国美术
2023年12月第6期
油画2023年9月第3期油画
2023年9月第3期
国家美术2023年1月第1期国家美术
2023年1月第1期
南风艺术2021年12月第12期南风艺术
2021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