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更新的浪潮在全国持续推进,很多城市的发力点落在了老城复兴上。上海梧桐区、成都宽窄巷子、广州永庆坊等一批标杆项目陆续涌出,探索既承载历史底蕴又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更新模式。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文脉赓续,又按下了塑造“留得住历史记忆、看得见文化根脉”的城市样本的“快进键”。

沿大鲍岛街道步行,右侧多为复古商铺,左侧是中山路地铁口。

从胶宁高架路上方俯瞰市北大鲍岛街区。
大鲍岛作为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是市北区乃至青岛市率先启动历史城区更新的片区。随着大鲍岛焕新脚步走深,“更新”开始向馆陶路、无棣路街区延伸。如今,市北区已完成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历史建筑达25.86万平方米。这里老字号重聚、新业态集结,承载青岛文化和记忆的老建筑以崭新姿态亮相,为市北区“唤醒老城活力,留住老城记忆”写下生动注脚。
老字号重聚老城,时光记忆焕新登场
今年夏天,大鲍岛人气居高不下。
啤酒节举行期间,在即墨路6号,一家挂着“瑞蚨祥创始人”匾额的店铺开张。这里是瑞蚨祥旧址的后院,原建筑的清水墙面、山墙弧线,以及青砖墙上百年前的雕花痕迹仍依稀可见。店内,丝绸画与旗袍工坊的布局延续着老店“前店后厂”的传统。“这不只是一次商业回归,更是一次文脉的接续。”瑞蚨祥第六代传人、瑞蚨祥连锁创始人孟洛川第五代玄孙孟庆钢说。
不止瑞蚨祥。即墨路上,英记楼、劈柴院锅贴等20多家青岛老字号依次入驻。这条曾深植于老青岛记忆中的街道,借势啤酒节,以“鲍岛食里美食街”亮相,迅速成为人们“寻味”青岛的新地标。美食街不仅有效平衡了街区南北客流,还补齐了餐饮配套短板,整体提升了街区的服务品质和体验内涵。

夜色下,大鲍岛复古铛铛车在行驶。
老字号重聚,不只是简单的怀旧。“老字号们”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年轻姿态,让文化可触可感。比如,英记楼变身体验空间,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酥里藏金”的古老技艺;玉柱花饽饽开启沉浸式面塑手作体验;瑞蚨祥创新打造沉浸式旗袍体验馆,未来还将开设传统手工艺课程。
被保留的斑驳窗棂、老式宣传黑板……漫步街巷,你可以在更多细节之处感受时光沉淀下的城市记忆。这得益于近年来大鲍岛在更新中秉持“历史可传承,建筑可阅读”的初衷,用文史档案“活”文史、“活”老城。
老城刮起“时尚风”,摩登气质跃然而出
重燃“烟火气”,又刮起“时尚风”。“潮趣”十足的大鲍岛,还为游客带来多元化沉浸式体验。
节庆期间,“潮玩”“时尚”成为老城最鲜明的标签。“啤酒交易所”、啤酒加“油”站、青岛啤酒情绪发酵厂等创意装置分散街头,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潮流地标。天南地北的乡音在啤酒泡沫中交织,将青岛特有的闲适演绎得淋漓尽致。
啤酒节的喧嚣,只是老城活力焕新的一个缩影。把时间线拉长,在老城体味潮趣生活,早已成为青岛Citywalk的标配。大鲍岛以近90%的招商率,汇聚餐饮、民宿、文创等业态。凭借“不按套路出牌”的非标商业空间,老城成为潮流体验场,锁定“年轻力”。
在这里,布兰兔的植物庄园等首店集聚,与百年建筑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做服装的咖啡店X—FAT仓库售货,集咖啡、花艺、绘画、“撸猫”于一体的集合业态艺术空间小岛日记等创意空间,让百年街区变身超大开放式“盲盒”;被保留加固后的斑驳屋墙化身夜晚3D Mapping秀的天然幕布,氛围感拉满。不仅如此,大鲍岛更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爆款”的频率,精心排布创意市集、主题展览、庭院演艺等活动,持续丰富市民与游客的消费体验。
“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的业态新模式,正让老街里升腾起更浓的人气、商气、烟火气。
在持续推进大鲍岛业态导入的同时,市北区也将更新范围向外延伸拓展。馆陶路正逐步导入慢体验、趣零售、主理人工作室等业态,打造沉浸式市井文化休闲街区。无棣路街区也于日前完成道路贯通和建筑修缮,进入水电测量统计阶段。未来,依托里院美食、人文美宿、艺文体验、精品零售、潮养休憩等业态,这里将构建一个跨界复合及场景体验的新地标,打响“波螺油子·十二阶”品牌。
这些独具个性的创意空间,正悄然打破“千城一面”的叙事定式,老城焕新计划已然发生。
拥历史、向未来,城市记忆以何延续?
在历史城区更新范畴中,城市记忆的延续,其本质在于一个核心命题:历史城区如何拥历史,向未来?
纵览全国历史城区标杆项目,虽然背景各异,但细究其背后的逻辑不难发现,尊重文化本底、强调功能复合、坚持可持续运营是关键要素。这些项目在更新过程中注重协调新与旧的对话,统筹原住民的归属感、新市民的向往与游客的体验,不仅保留了建筑风貌与集体记忆,更通过业态焕新持续激发空间活力。

鲍岛食里街区涵盖了大量美食和小吃。
经过多维度、多路径的深入实践,市北区在历史城区更新上已初步积累出自己的解题经验——比如,创新运营机制,聚焦破解资金依赖与活力不足等问题,探索实施多种运营模式,积极构建“文化+商业+社区”的复合生态,推动历史城区和老旧厂房由“输血式改造”逐步转向“造血式运营”。注重业态导入,坚持新业态引入与老字号复兴并重,强化不同板块联动发展,保持场景新鲜度,并借力萝卜·元宵·糖球会、啤酒节等重大节会引流,让市民游客“常逛常新”。强化品牌叙事,打造“大鲍岛”“波螺油子·十二阶”等特色文化IP,持续孵化IP内容、开发文创产品、深化活动传播,不断扩展品牌内涵与市场认知。
记忆的延续,关键在人。在这场更新的探索和尝试中,“人”是核心驱动力。比如,通过引入“快闪店”、建立双向试用的创业孵化模式,吸引非标商业主理人入驻,打造兼具潮流性与文化感的青年消费空间;注重维系原住民的情感联结,比如“里院家宴”活动使老街坊重聚一堂,成为最具温情和烟火气的一幕。
原住民们也能以更深入的方式参与城市更新。在香港“唐楼”街区改造中,不愿搬离的居民成为文化志愿者,主动向游客讲述街坊故事。唯有让人成为故事的讲述者、空间的活化者,记忆才能真正延续。如今,在这方土地上,更多记忆正被唤醒,推动这座城的文脉生生不息。

波螺油子街区的新旧对撞

波螺油子广场一角

街区里的“广兴里”广场可驻足拍照,感受老青岛烟火气与新文艺氛围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