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期刊

新闻人物

社会人物

中国记者2025年9月第9期

探寻文化报道的文化味与文化力


  内容摘要 近年来,新华社音视频部精心推出“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脉”等系列节目,将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深刻阐释,通过具体案例、鲜活故事进行解读,汇聚起一幅地大物博、文化多元、历史悠久的大美中华文化图鉴,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本文以“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系列报道为例,对文化类新闻节目如何在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提高“文化力”和“文化味”,进而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总书记报道,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 文化报道 融媒体 视频报道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曾这样深情告白[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察时调研当地特色文化和历史古迹。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新华社音视频部精心策划推出八集系列片“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脉”。2024年以来,通过进一步深度挖掘细分领域,推出了“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古城老街篇”“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博物馆篇”“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文化瑰宝篇”和“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历史遗迹篇”等多个系列节目,将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深刻阐释,融入具体案例、鲜活故事进行报道,汇聚起一幅地大物博、文化多元、历史悠久的大美中华文化图鉴,立体展现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

  通过“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系列报道的创新和探索,报道团队对文化类新闻节目如何通过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提高文化力和文化味,进而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总书记报道,有了更深的感受与思考。

  一、意蕴深邃: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报道的“主入口”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如何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入系列节目之中,彰显文化力量?

  (一)以总书记的“文化足迹”为探索线,梳理总书记考察过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等点位

  每期节目都在视频的第一段落,还原总书记考察现场,回溯与现场人员的交流细节,突出展示总书记金句,以强烈的现场代入感,带领受众走进总书记的语境、相关重要论述的情境,共同感受总书记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和思想之光。

  例如,在节目《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非遗篇|把工夫做在光阴里》中,还原了总书记与国家级非遗项目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的交流场景,总书记连连称赞,“这个要耗费不少心力和时间吧!”“潮州人不愧是做工夫的!”,现场生动鲜活。而后,以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推进到潮绣“活下去”要靠传承,“火起来”要靠创新,以层层递进的叙事线,将总书记的关心关注、深情嘱托,一一呈现。通过具体案例、生动表达,向观众传达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使受众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于探寻中华文明、守护中华文化始终饱含深情、念兹在兹,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激发受众对守护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注重柔性表达,加强细节挖掘,摒弃说教式的生硬语态,以更平实的视角和娓娓道来的讲述感,让报道兼具思想性和故事性,从而更好地展现总书记领袖形象

  例如,《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巍巍城垣 古都焕新》中,展现总书记抚摸西安城墙,称赞“很有古都气势”;《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八廓街:品藏乡古韵 观雪域新潮》中,展现总书记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文创产业发展情况;《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非遗篇|香草为佩 寓意美好》中,展现在江苏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的香包制作室,总书记亲自花钱买下一个中药香包……通过现场视频画面结合受访者讲述分享,使总书记深沉绵厚、念兹在兹的文化情怀和领袖形象更加具象化、可触可感,使受众产生共情与共鸣。


□ 系列片“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脉”海报

  二、精巧构思:深度解锁中华文明的精髓和魅力

  以文化人,首先要以文化己。在做文化报道时,报道团队首先要深入了解、全面吃透与选题相关的文化材料和历史背景,前期需要做很多案头准备工作,包括采访相关专家学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确保内容翔实准确。即使在讲求短平快的短视频潮流下,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报道内容扎实、形式新颖,就能使观众进入情境,沉浸式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魅力。

  因此,在栏目的整体打造和分集选取上,我们做了深入思考和打磨,并不拘泥于时长的限制,将更大篇幅放在内容拓展、历史讲述,以及塑造氛围感等方面。

  (一)从栏目整体看,系列报道溯源历史、展望未来,深刻阐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古今对比,全球视野,展现中国文化大格局

  在“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古城老街篇”系列节目中,观众可以饱览特色各异的文化地标——巍峨的西安城墙、壮观的平遥古城、繁荣的潮州牌坊街、秀丽的苏州平江路……在“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博物馆篇”系列节目中,观众可以一窥吉光片羽蕴含的历史底蕴——三星堆博物馆阐释四千多年前的古蜀文明、汉中市博物馆承载的汉文化发祥地的历史典故、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呈现的北部湾地区对外通商交往史……在“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非遗篇”系列节目中,观众可以欣赏到金碧辉煌的潮绣、精细雅洁的苏绣、自带精气神的泥人张、光彩流华的平遥推光漆器……一期期节目、一个个点位,汇聚起一幅地大物博、文化多元的大美文化图鉴。

  (二)从节目分集看,系列报道挖掘文物遗迹背后的独特魅力,解读文脉赓续故事,加固受众对历史文化的记忆

  在“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古城老街篇”中,我们带领观众在北京的红墙青瓦、老街胡同中,感受这座古都沉淀的人文底蕴;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于吴侬软语、粉墙黛瓦间,品味一眼千年平江路,此处“最江南”;在拉萨八廓街,聆听1300多年的历史回音和日新月异的时代脉动;在“千年瓷都”景德镇,体会因“瓷”而生、因“瓷”而兴的发展路径……在极具文化氛围感的视频报道中,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这些古城老街,从来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活着的历史,诉说着一座座城市独有的记忆和感情,也闪耀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璀璨。

  “完美呈现文化的厚重和人文的律动”“让受众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助力文化自信自强”……通过这些用户意见反馈及结合传播效果来看,正是对历史文化丰厚内涵的挖掘,促进了以中华文脉涵养文化自信。

  三、创新表达:使报道更具亲和的“文化味”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系列报道是包含文(脚本)、图(gif动图、封面图)、视(画面)、音(解说+音乐+音效)、海报、新媒体集纳等多种元素的融媒体产品。在创作时,各元素既是独立单元,也是统一整体,均注重美学赋能,追求清新脱俗又不流于形式的“文化味”。

  在脚本创作方面,采用微纪录片风格,将解说和字幕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在行文风格、遣词用句上,流露出文化的底蕴和馨香。如《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平江古巷见江南》中,“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在这里,摇一把苏扇,听一曲评弹,吴侬软语在耳畔百转千回;或品一杯雨前茶,坐一程摇橹船,独有的江南韵味在街巷氤氲绵延。”以这样一段文字描述起笔,打开五感的通道,引人入胜。而在《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藏乡古韵 雪域新潮》中,“平均海拔3650米,全年平均日照3000多小时,这里,是世界屋脊的心脏,是名副其实的‘日光城’,是无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这就是拉萨。若要同时聆听拉萨1300多年的历史回音和日新月异的时代脉动,绝不能错过——八廓街”。在讲述方式上,娓娓道来,使得报道更有亲和的“文化味”,而不是生硬的“宣传味”。

  在视频语言上,系列报道运用了历史资料、纪实片段、人物采访、旁白叙述等多种形态,结合不同风格的音乐呈现、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根据文化特点进行调整,既有绚丽磅礴之感,也有生动之风,富有人文诗意,将观众带入到一场文化的视听盛宴当中。一整套风格统一的视觉符号——凸显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海报、字幕条、封面图,或清新典雅或神秘隽永。此外,精心谋划每篇报道的动图搭配,放大每一个项目最精彩的环节和亮点。背景音乐多选用古香古色的中国风,点缀以中国传统乐器元素,与视觉创意有机融合,多形式、多角度实现融合传播,增加了受众的代入感、体验感。

  如《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藏在胡同里的古都文化》中,鸽哨声、“冰糖葫芦儿”的叫卖声、京韵大鼓等声音元素,四合院、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等建筑特色,使得老北京特有的京味民俗扑面而来,带有浓厚北京腔的胡同居民深情讲述“胡同就是咱们的‘魂’”,行走式镜头、环绕式音效,带领观众“漫行”在古朴幽静的胡同里,“回望”青砖灰瓦的岁月留痕,“触摸”胡同居民留下的历史印迹,引导观众一步一步地“解锁”胡同背后的文化魅力。用户和专家评论说:“从‘小美好’中捕捉城市的烟火气息,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与信心”“融媒表达生动直观,彰显国风古韵”。


□ 系列片“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博物馆篇”海报

  结语

  截至2025年6月,“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系列节目共播发25期, 其中23期被全网置顶推送,学习强国首页大图置顶展示,累计超5200多家次媒体采用,受到媒体用户和受众高度评价。

  从传播数据和用户意见反馈来看,“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是一组“视角新、表达活、切口准”的文化报道。然而,电视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在策划、创作、播发、推广的过程中,创作团队也在不断回头看,思考、修正;向前看,更新、进步。

  在社交媒体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主流工具和公众获取信息主要渠道的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阐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文化类节目的“文化味” 要适配社交媒体传播生态,在节目制作、表达方式、内容分发等方面发力。要守正创新,重新出发,以“叙事有温度,内容有密度,传播有力度”为目标,形成文化报道新声势。

  (作者系新华社音视频部视频通稿编辑室主任)

  【注释】

  [1]向清凯、施雨岑、王鹏、张钦、张玉洁.习近平的敦煌情[J/OL][2024-01-28] https://h.xinhuaxmt.com/vh512/ share/11874483?d=134d700

  [2]新华社.新华述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九[J/OL] [2024-01-28]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1/ content_6929121.htm

  责任编辑  翟铮璇

期刊简介

       新华通讯社主办,新中国第一家新闻业务刊物。前身《工农兵通讯》创刊于1933年的江西瑞金,是红中社(新华社的前身)的业务刊物。《中国记者》以新华通讯社为编辑背景,是世界上有影响的中文新闻业务刊物之一。

过往期刊更多过刊..

中国记者中国记者
2025年8月第8期
中国记者中国记者
2025年7月第7期
中国记者中国记者
2025年6月第6期
中国记者中国记者
2025年5月第5期
中国记者中国记者
2025年4月第4期
中国记者中国记者
2025年3月第3期
中国记者中国记者
2025年2月第2期

阅读排行TOP10

品牌推荐

环球人物2025年10月第20期环球人物
2025年10月第20期
华人时刊2025年10月第10期华人时刊
2025年10月第10期
对外传播2025年9月第9期对外传播
2025年9月第9期
中国记者2025年9月第9期中国记者
2025年9月第9期
龙门阵2025年8月第8期龙门阵
2025年8月第8期
华人时刊·校长2023年12月第12期华人时刊·校长
2023年12月第12期
社会治理2022年12月第12期社会治理
2022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