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挖掘梳理传播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故事与思想脉络等报道实践,探讨如何加强思想传播:立足原创做特色报道、追根溯源展开新课题、丰富形式融合创新,构建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让党的创新理论贴近群众、凝聚共识。提出要以田野调查深耕本质、以技术创新赋能表达、以情感共鸣凝聚共识,实现思想传播从“入耳”到“入心”的深层转化。
关键词 情感共鸣 价值认同 主流媒体 思想传播
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主流媒体面临如何让理论接地气、让思想入人心的全新挑战。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有关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报道实践,本文提炼出“三度融合”的报道策略: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的融合、政治高度与民生角度的融合、思想深度与传播效度的融合。
一、立足原创,打造特色报道
2017年,笔者在原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工作,那年经济新闻部承担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采制工作,笔者担任第一集《时代之问》撰稿。在成稿之前,笔者与大量的专家、学者交流研讨,发现众多改革的发端都指向一个地方——河北正定。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他在多个场合说过,正定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从政起步的地方。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的各项改革和发展大计,有不少都能从正定寻得端倪。在正定,有大量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执政为民的史料,展示习近平同志当年的远见和作为。
于是,时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主任肖振生提出,可以尝试以走基层的形式,做一次有温度、接地气的领袖报道。笔者在随后的大半年时间里,采访蹲点正定,与团队一起记录下了正定古城改造的全过程,并在2018年3月制作三集《走基层·蹲点日记:古城新征程》,从2018年3月22日起连续三天在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播出,每集12分钟。
节目将习近平总书记30多年前的工作融入节目之中,通过诸多有关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执政为民的细节,展现习近平同志当年的远见和作为,从而揭示出如今他夙夜为公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在现实意义方面,节目主题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重要论断紧密相连:第一集节目紧扣总书记提出的“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1]用镜头将正定的党员干部在化解古城保护拆迁这道难题的过程中,直面困难,没有推诿,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努力,真实记录了下来;第二集节目抓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把正定县紧紧把握住红楼文化这条脉络,让荣国府这个“旧瓶子”里装满了“新酒”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第三集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通过塔元庄紧依滹沱河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在2017年就提前实现奔小康的故事,印证了“两山”理念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这一轮的报道中,我们尝试以情感认同构建共情传播机制。情感认同理论提出,政治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情感接纳程度。在正定报道中,通过挖掘习近平同志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互动细节,如“扛着自行车过满是黄沙的滹沱河”“荣国府从三合板的布景到全国最早的实景影视基地”等场景,构建起领袖与民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共情传播机制打破了传统政治报道的刻板印象,使领袖形象更具人性温度。不止如此,好故事需要具备角色、场景、冲突、解决方案等基本要素。接地气的领袖报道本质上也是一种叙事,它通过将抽象的政治理念具象化为生动的个人故事,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
二、追根溯源,在历史传承中展开新课题
时间来到2025年,笔者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调入总台河北总站工作。7月,总站接到新任务:深入发掘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思想脉络,创新报道方式,做一篇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思想和实践光辉历程的“新文章”。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决定采取“追根溯源”的方式,展现正定在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揭示其背后的思想引领,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在采访报道过程中主要关注了以下方面。
一是从“六项规定”到“八项规定”。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主持制定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六项规定”虽简明,却已涵盖“八项规定”的核心要义,如反对形式主义(对应调研实效)、抵制享乐主义(对应廉洁自律)、强调学习创新等,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四十余年一以贯之的治理逻辑。深挖正定“六项规定”的故事,不仅是梳理历史文献,更是理解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思想源头。它的核心——以刚性约束塑行动自觉、以“关键少数”带动整体风气——始终是我党自我革新的内核逻辑。此外,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大兴调研之风”,走遍每一个乡村,倾听民声,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务实作风为后来的“八项规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定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擦亮金饭碗的启示。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时,正定是远近闻名的“高产穷县”,“捧着金饭碗要饭吃”。通过深入调研,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正定发挥区位优势,搞多种经营,让农民富起来。这一模式不仅让正定摆脱贫困,更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习近平同志的远见卓识,正是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其中,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3],念好“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4]二十字经,就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诠释,也与当前“供需齐发力,畅通经济大循环”的战略高度契合,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此外,经济发展需要人才,总书记爱才惜才,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一以贯之。当年,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开全国之先河,推出“人才九条”,其内容至今依然适用。翻看2023年石家庄十五条人才新政、雄安新区“雄才十六条”,都能看到对“人才九条”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三是滹沱河“绿变”带来的启示。习近平同志任正定县委书记时,制定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正定县从1985年到2000年发展的方向。当时,他鲜明地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坚决治理滹沱河污染,恢复生态平衡。这一前瞻性决策,不仅改善了当地环境,更树立了绿色发展理念,为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今的滹沱河治理,成效已经显现。实践证明,坚持生态优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总结正定的绿色发展经验,可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借鉴,进一步印证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客观规律。
四是文化传承的启示。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古城保护与开发。这一理念不仅提升了正定的文化软实力,也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标杆。如今,正定古城焕发新活力,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此外,他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正定是旅游城市,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这座小城的红色基因。其实,走在正定的燕赵大街上,能看到“革命遗址玉华鞋庄”纪念碑;在广惠寺的院子里,能看到赵生明烈士纪念碑;在解放街小学里有“正定县党组织诞生地旧址”纪念碑。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1984年5月,在他的领导下,将6处革命遗址确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4处进行立碑纪念。正定县的革命遗址保护工作,成为全国典范,彰显了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传统报道往往侧重于设置“议题议程”,即告诉公众“想什么”,而在这一轮的报道中,我们更注重设置“属性议程”,即影响受众“怎么想”。通过选择特定的报道角度和表达方式,报道者能够影响受众的认知框架。
三、形式创新,推动报道融合发展
总台报道团队在此次报道中,以行走式采访还原真实场景,重走习近平同志当年调研路线,从塔元庄村到滹沱河畔,用脚步丈量“大兴调研之风”的实践路径。通过捕捉“骑着自行车下乡”“在田间地头开调度会”等细节,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这种沉浸式报道让“反对形式主义”的条文,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获得鲜活生命力。
报道团队以口述历史激活时代记忆,寻访40年前参与制定正定县各项改革措施的当事人,记录当年受改革影响、命运发生改变的普通人故事。例如,当年河北农业大学51名正定籍同学收到习近平同志亲笔信,在同学们集体回信后,翟银虎同学又给习近平同志写信为家乡建设提建议,没想到竟收到了习近平同志专门给他的回信。通过普通人的命运变迁,报道展现改革措施如何推动改变个体轨迹,进而折射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延续性。这种微观叙事让宏观政策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报道团队以数据可视化呈现发展轨迹,运用动态图表展示正定1982年与2025年经济数据对比:农业产值占比从56.3%降至10%以下,高新技术企业从0家增至数百家。通过“城市需求什么我们就种什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逻辑,用数据链条串联起从“半城郊型经济”到“双循环”战略的传承脉络,让经济理论在数字跳动中变得通俗易懂。
此外,在这一轮的报道中,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众习惯,我们更注重微叙事与碎片化传播。传统长篇报道虽然信息量大,但在注意力稀缺的环境中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接地气的报道需要掌握“微叙事”艺术,将复杂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的微内容,如金句短视频、主题图片故事、微博体文字报道等。这些微内容更易于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和分享,能够形成持续的报道热度。
微内容制作需要报道者具备高度的“信息提炼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例如,从长篇访谈中提取核心观点和精彩语句,制作成系列短视频;将复杂政策转化为简明易懂的信息图表;用前后对比照片展现发展成就等。值得注意的是,微内容虽然形式短小,但质量要求不应降低,每一条微内容都应当主题明确、表达精炼、设计精美,能够在几秒钟内抓住受众注意力并传递核心信息。
结语:让思想之光照亮传播之路
正定报道实践说明,接地气的思想传播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方法体系:以田野调查夯实内容根基,以技术创新拓展表达维度,以情感共鸣深化价值认同。当“金饭碗”的故事从正定走向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县域发展的奇迹,更是中国之治背后的思想密码。这种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传播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最广泛的思想共识。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总站总编室副总编辑)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 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吴艳荣,潘文静.“真刀真枪干一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二)[N].河北日报,2017-821(1).
[4]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221.
责任编辑 梁益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