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近年来,《民主与法制》社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战略合作,构建起“理论供给—平台赋能—受众触达”的完整传播链条。本文深入探讨了民主与法制社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通过高质量理论文章和高流量传播渠道的有效结合,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和移动传播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理论宣传 移动传播
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趋势下,主流媒体的传播模式和理念正发生着重大变革。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如何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准传播,成为摆在法学法律界与新闻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民主与法制》社敏锐洞察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积极牵手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移动传播实践方面既遵循理论宣传规律,体现高质量理论的学术性专业性前沿性,又契合新闻传播规律,体现高流量传播的可读性生动性引导性,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破圈传播提供了“内容为王、渠道制胜、安全为本”的路径,推动内容生产和传播平台在法治宣传领域的双向赋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舆论支撑。
一、发挥权威优势,不断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
为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和宣介工作,2021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设立在中国法学会,这是在有关部委、人民团体和地方成立的第二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党中央批准的唯一一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国家级研究机构。
(一)集贤聚智,邀请高水平专家高质量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法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法学界、法律界的全国性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中央赋予中国法学会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的政治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中国法学会所属的《民主与法制》社挺膺担当、主动作为,积极约请高水平专家撰写高质量理论文章。创刊于1979年的《民主与法制》杂志是我国创刊最早的中央级法治新闻期刊、中国法学会机关刊,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的中心刊。创办于1985年的《民主与法制时报》是中国法学会机关报,2024年被中国知网列入“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依托中国法学会在法学法律界“人才库”“思想库”“智囊团”的人才资源优势,《民主与法制》周刊和《民主与法制时报》开辟“高层聚焦”“法学院”“法治前沿”“院长会客室”等专门栏目和版面,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原创性贡献和当前法治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约请各中央政法单位负责人,中国法学会领导,中国法学会所属各研究会会长、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优秀青年法学家和各省市政法系统负责人撰写高质量理论文章。
(二)创办《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
2021年10月,中国法学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依托《民主与法制》周刊创办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集中刊发高质量、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涉外法治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等主题开展课题式约稿。截至目前,专刊已刊发160位省部级领导同志或由省部级领导同志担任负责人的研究中心等单位的260余篇文章,知名专家学者87余篇文章。同时,《民主与法制》周刊近两年专门推出了《甘肃主动创稳护航高质量发展》《平安浙江二十周年》《大数据赋能平安河北建设》等聚焦省域法治实践的整刊专题报道。
这些来自党政系统、政法系统、科研高校系统的高级别研究机构和高水平专家撰写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代表了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成果的国家队高度,是各个省区市、各个部门结合省域和部门实际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入思考和生动实践,深化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研究,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推动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 《民主与法制》周刊2024年第17期,推出整刊报道《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

□ 《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16期,聚焦大数据赋能平安河北建设的生动实践
二、适应移动传播趋势,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
传播好党的声音,既要坚持内容为先,又要坚持渠道为要,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强化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建设,增强内容的传播覆盖面和到达率,解决好写得出还要讲得出、传得开的问题。
(一)强强联合,建立一流传播渠道
部分传统理论宣传存在“重内容生产、轻传播效能”的倾向,导致学术话语与大众传播的“两张皮”。新媒体环境下,理论宣传需构建“内容—渠道—受众”的生态闭环,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范式转型。
优质内容生产出来了,如何发挥更好的传播效能?理论宣传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里,理论宣传就要跟进到哪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移动传播精准赋能。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中宣部主办的立足全党、面向全社会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根据最新数据,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注册用户已达到3.7亿,日活量为6亿-7亿人次。《民主与法制》社按照中央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精神积极拥抱互联网,全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主动牵手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1年2月,通过多轮沟通,经上级部门批准,双方决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整合一流“理论+传播”资源,提高研究影响力,扩大传播覆盖面,优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阐释的传播模式、路径和规律。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需要权威一流的法学专家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理论宣传,帮助大家学懂弄通习近平法治思想。《民主与法制》社需要借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扩大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影响力,帮助公众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双方强强合力、资源整合、相互赋能,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实现高质量理论文章与高流量传播平台的“双向奔赴”。
(二)海量平台实现破圈传播
2021年10月,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推出的当月,《民主与法制》社在学习强国法治中国频道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栏,将专刊每一篇文章都推荐到该专栏,另外会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磅文章推荐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荐频道。经过两年的运行,双方决定将优质的内容集中搭建。2023年10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荐频道开设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每天上传更新一篇理论文章,推动内容资源整合、生产流程再造,让理论更贴近大众、吸引受众,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移动传播高地。
专栏开辟以来,7篇文章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同步阅读量超千万,150余篇文章阅读量过百万,篇均阅读量过70万,总阅读量过3亿,一些文章还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期刊转载,为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法学法律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
(三)破解理论传播难题,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移动传播主平台
从以往的传播实践来看,理论文章的传播容易出现三个问题:一是文章过于专业、艰涩难懂;二是文章学理性不强,论述肤浅;三是文章时效性不强,话题老旧,缺乏对当前新锐、前沿问题的关注。为破解这三个问题,《民主与法制》社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2021年起共同组建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法治宣传专家团,搭建了兼具理论性与大众化的传播主体。双方共同遴选出56名专家团成员,成员中既有法学大咖,也有实务部门专家和基层一线人员。专家团成员坚持学理化阐释、大众化表达,推出了一批有较高质量且有鲜活时效性和针对热点的评析文章。
理论宣传同样需要讲求时度效,关注理论动态、紧跟理论热点,而不能甘于“慢半拍”甚至“老掉牙”。为加强对专家团稿件选题设置的引导,《民主与法制》社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共同制定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法治宣传专家团工作实施细则》《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法治宣传专家团投稿规则》,明确了选稿标准和字数要求。为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提示专家们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稿不同于专业期刊发文,应平衡学术性和传播性,更加注重可读性和时效性,字数通常在3000-5000字,以有利于网民阅读和传播。此外,投稿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主题式约稿,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十一个坚持”开展研究宣传阐释,这类约稿主要突出理论性和学术性。二是命题式约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法治热点,围绕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最新实践问题进行约稿,此类约稿突出时效性和可读性。
目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已成为全国主流媒体集中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移动传播主阵地。对于广大理论和实务人员特别是法学法律工作者来说,《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已成为查阅搜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成果的重要数据库,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强大的新媒体平台和技术支撑,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精准化品牌化传播,实现了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作为拥有46年新闻传播积淀和一流法学法律专业资源的中央法治媒体,《民主与法制》社发挥其在内容生产、专家组织、专业把关、宣介推广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持续输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为拥有海量党政用户资源和强大技术支撑的新型主流互联网平台,为这些优质内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能和覆盖广度。二者的“强强联合”,构建了一个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新型传播主体,打造了权威内容供给方与主流互联网传播方紧密协作的移动传播主阵地,成功地将理论的深度与传播的广度相结合,显著提升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为新时代法治宣传开创了内容与渠道高效协同的新范式。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和新媒体新技术的迭代升级,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必将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通过理论创新与传播创新的双向赋能,谱写法治建设与理论宣传的崭新篇章,为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者系《民主与法制》社党委委员、社长助理、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大全球倡议”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4AZD05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庞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