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们翻阅纸面泛黄的古代文献,触摸元大都城墙的残砖,或是在胡同深处辨认褪色的门墩纹样,实则是在与一座城市的千年记忆对话。北京的史料,从来不止是故纸堆里的文字、博物馆中的器物,更是一代代人用生命与生活写就的文明密码。
这份史料里,有金中都的市井喧嚣,有明清皇城的晨昏礼仪,也有近代街巷里的家国呐喊。每一份档案、每一件文物、每一则口述,都是历史现场的碎片。忽略其中任何细节,都可能让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出现偏差——就像少一块砖的城墙,终究难见全貌。
本刊特约北京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孙冬虎先生撰文《被误读的北京文献》,以求通过“误读与擅改、截取之误、查阅片面、印本缺陷、语源问题、释读之误、误解诗家语”等角度,对于在面对浩瀚的北京文献“海洋”时,无论专业研究者还是业余爱好者,都有可能因为学力不逮、粗心大意,或由于先入为主、随波逐流,误解甚至歪曲了原作的本意给予提醒。
文字有依有据,更有鲜活的例子与资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冷静的思考,面对承载城市记忆的史料的敬畏态度。
敬畏史料,是拒绝想当然的解读。那些看似枯燥的方志、契书、舆图,藏着城市格局演变的关键线索;那些被遗忘的工匠笔记、商号账簿,记录着民生百态的真实温度。唯有沉下心来,以考据为基、以实证为尺,才能避免用今人的视角曲解过往。
敬畏史料,更是守护文明的根脉。北京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将王朝更迭、民族交融、古今碰撞都镌刻进了街巷肌理。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份史料,便是在为这座城市保留它最本真的“记忆基因”,让后人不仅能看见高楼大厦,更能读懂砖瓦背后的岁月深情。
愿我们以谦卑之心对待每一份历史遗存,让北京的故事,永远经得起时间的追问。
文/编辑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