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抗日的号角响彻江淮大地,有这样一些女性,她们以无畏的精神投身于抗战洪流中,展现出无限的热情和无穷的力量。 她们挣脱传统桎梏,或化身情报尖兵穿梭于敌占区,或以手术刀为武器守护战友生命,或组建支前队伍奔忙于前线后方……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却在民族危亡之际褪去柔弱,用智慧与勇气撑起了抗战的半边天。
章央芬:云岭第一位新四军女军医
泾县云岭镇是新四军女兵最初的革命舞台。当年,200多名新四军女兵从四面八方来到云岭。她们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成为新四军强有力的战斗力量之一。
1938年夏,章央芬来到泾县云岭,成了新四军中的第一名女军医。她决心要与新四军军医处的医生们一起,用一流的医疗技术、一流的医疗作风,创建新四军自己的医院,救护抗日将士。
在云岭期间,章央芬不仅要配合军医处外科做手术,还在军部卫生学校讲授解剖学。当时学校迫切需要一具人体骨骼作为教具,外科医生宫乃泉对章央芬说:“我去坟地,总能找到一副可以用作教具的骨头。你愿意去吗?也许你害怕。”章央芬素来是倔强而大胆的,一天半夜,她终于找到一具完整的骨骼带了回来。不一会儿,宫乃泉双手沾满泥土也回来了,得知章央芬有收获,十分佩服她的勇敢。在云岭访问的美国进步记者、作家史沫特莱听闻此事后,对章央芬说:“这不再是一具骨架,它已经变成了人类求知欲的一座小小的纪念碑。”
机要四女杰:隐蔽战线上的女英雄

右边四位为机要四女杰
这张拍摄于 1939 年的老照片被新四军老战士毛维青一直珍藏着。那年冬天,在军部驻地云岭附近的便民桥上,叶挺为军部机要科的周临冰、施奇、汪企求和毛维青四位女战士拍下了这张合影。
1939年冬,周临冰、施奇、汪企求和毛维青结束了在新四军军部速记班的学习,一同被调到军部机要科,成为新四军军部的第一批女机要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承担起让军部与延安和苏北等其他地区建立联系的重任。党的指示、作战部署和各部队的动态……一份份重要电报从她们手中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去。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施奇镇定地守在电台旁译发电报,保持与党中央的联系,直到敌军包围圈越来越小,才忍痛毁掉电台、烧掉密码。毛维青也紧跟军首长,及时传达重要信息,直至最后销毁密码本。不幸的是,施奇、汪企求和毛维青先后被俘,施奇受尽折磨,坚贞不屈,最终被敌人活埋;汪企求被枪杀;毛维青在狱中顽强抗争,后成功越狱。而周临冰则在战友和群众的帮助下,历经艰难险阻突出重围。
昂首向屠刀:成本华的不屈绝唱
这是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出自1938年日本朝日新闻社出版的一本画报。照片中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昂然挺立,显得无所畏惧的年轻女人名叫成本华,安徽和县人,被网友称为“最美抗日女英雄”。
成本华出生于1914年,她的家在和县高巷村,她在家中排行老三,人称“三姑娘”,牺牲时年仅24岁。1938年4月,日军第六师团新组建的坂井支队从芜湖出发,攻击和县、巢县、庐州等地。
4月24日,坂井支队第十三联队从新河口渡江进攻和县,遭到中国抗日游击队抵抗。在海军江上舰艇的协助下,日军抢滩登陆,于当日黄昏时分占领和县。在进入和县东城门的时候,日军再次遭到了中国抗日游击队的顽强抵抗,成本华在战斗中不幸被日军俘虏。日军在东城门下为成本华拍摄了这张照片,在临时驻点前,又为成本华拍摄了另一张照片。随后,日军对成本华进行了刑讯,但是她没有透露任何消息,最终被日军残酷杀害。
2005年4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第40 辑刊登了两张成本华的黑白照片,人们这才开始知晓这位不屈的抗日女英雄。2015年,和县建成“抗日女英雄成本华纪念广场”,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亲笔题写了广场名。
转身向烽火:鲍有荪的革命抉择
鲍有荪出身徽商望族,祖父为合肥总商会会长,父亲鲍哲文是同盟会元老、安徽大学教授。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21岁的鲍有荪正放假在安徽合肥老家。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她只身一人来到舒城县,以县立第二高小教师兼县民众教育馆馆员的身份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在鲍有荪看来,抗日没有武装不行。于是,鲍有荪克服诸多困难,在东沙埂建立了一支抗日突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1月,鲍有荪在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找到组织后,根据党的指示再次回到舒城,成立了几百人的“东沙埂抗日游击大队”,她亲任队长。至此,党组织领导下的舒城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在烽火中诞生了。昔日的大家闺秀蜕变为坚毅的革命战士。
1938年8月,中共舒城县委成立,鲍有荪担任县委书记。由于县委几位主要负责人都是女性,所以群众亲切地称之为“舒城女县委”。在女县委们的动员和影响下,舒城当地建立起十多支抗日游击队,还有 2000余人加入了新四军第四支队,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