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难关头,安徽大地见证了无数共产党人的热血担当。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这片沃土之际,他们怀着“为民族解放而战”的信念,组织队伍奋起抗争,挥军东进,开辟敌后游击战场,揭开安徽抗战的新篇章,让江淮大地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坟墓。 彭雪枫、罗炳辉、张云逸、谭震林……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彭雪枫
人物简介:
彭雪枫(1907-1944),河南省镇平县人。 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杰出指挥员、军事家。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出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等职务,领导开辟和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毛泽东、朱德称他为“中华民族英雄, 共产党人好榜样”。
彭雪枫创建骑兵团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一支部队在淮北平原大显神威,令日伪顽闻风丧胆,这就是彭雪枫创建的新四军四师骑兵团。
彭雪枫组建骑兵的构想酝酿已久。早年他曾在大青山练习骑术,深知骑兵之利,1940年6月,新四军在新兴集遭敌快速突袭,更使他痛感平原作战亟需机动力量,遂果断成立师属骑兵连及旅团骑兵分队。他认为“论勇敢,顽不如我;论快速,我不如顽”,故决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后,彭雪枫又决定,集中分散在各部队的骑兵,组建一支独立的骑兵部队。1941年8月1日,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在淮北正式组建。彭雪枫为骑兵团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给战士们讲课,做骑兵战术示范,并亲自为骑兵设计了一种集各家所长、更适合中国人使用的新式马刀。这种刀身细长、刀背轻薄、锋利便捷的马刀,被战士们称为“雪枫刀”。
1942年夏,大批日军步兵、骑兵外出抢粮,第四师骑兵团闻警出击。首次投入实战,“雪枫刀”就大显神威,300多名日军被骑兵团砍倒大半,骑兵团大胜而归。此后,骑兵团更是不负众望,在淮北平原上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成为新四军平原机动作战的一柄利刃。
后人讲述红色家风
彭雪枫将军之子彭小枫说:“父亲和他们那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无论环境多艰苦、战斗多紧张,总要挤出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以此充实自己、补充自己,唯此才能打胜仗!”
彭小枫说:“克己奉公是父亲一以贯之的人生信条。”红军时期,成立陕甘支队,彭德怀任支队司令,毛泽东任支队政委,下辖 3个纵队,彭雪枫任二纵队司令。“父亲到了那样高的位置,晚上仍不休息,借着月光带领战士打草鞋。”

罗炳辉
人物简介:
罗炳辉(1897-1946),云南省彝良人,中国工农红军、新四军高级将领。 抗战时期,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第二师副师长(后任师长)、 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等职,开辟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36 位军事家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正派耿直”,是“战争经验丰富, 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的战士。
罗炳辉三打来安城
1939 年7 月,新四军第五支队成立后,在司令员罗炳辉的率领下,自皖中向东越过淮南津浦铁路,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日军为确保津浦路安全,以重兵攻占来安城,对路东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极大威胁。
9月3日,张八岭的日伪军七八百人向嘉山自来桥方向进犯。罗炳辉得到情报后,在敌必经的复兴集设伏。下午3时,日伪军进入伏击圈,新四军三面夹击将其击溃,残敌逃回来安城。半夜,罗炳辉令十团侦察排夜袭来安城,主力在八石山设伏阻援。经一夜激战,新四军一举收复来安城。
11 月20日,日伪军 400 多人再占来安城,并在八石山设伏。罗炳辉亲率主力于深夜绕过八石山直逼城下,一部潜入城内歼敌,再分兵痛击八石山来援之敌,毙伤日伪军少佐以下200余人。日伪军弃城而逃,新四军再次收复来安城。
1940年 5月 27 日,日伪军千余人第三次侵占来安城,企图东犯半塔集。28日午夜,罗炳辉趁敌立足未稳,指挥部队三面攻城,同时在八石山设伏。战斗中,我军突击队从下水道潜入,引导主力部队在次日凌晨发起总攻,将残敌逼入几个四合院中。面对顽抗的敌人,战士们将含硫黄或浇桐油的炸药包投入敌占院落,烧得敌人鬼哭狼嚎。同时,滁县增援之敌在八石山被截击,新四军就这样第三次收复来安城。此战歼敌200余人,此后日军再也不敢到来安设置据点。
三打来安城,罗炳辉灵活运用战术,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气焰,使新四军声威大振。
后人讲述红色家风
罗炳辉将军之子罗新安,2021年在接受《中国妇女报》记者采访时说:“尽管父亲已经离世75年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是我一生追寻和学习的榜样。”
父亲牺牲那年,罗新安还不到3岁。随着年龄渐长,罗新安开始主动去了解父亲,并作为一生的事业来做。多年来,罗新安一直四处寻访父亲的战斗足迹,曾多次前往云南彝良县,以及江西、福建革命老区,安徽、山东根据地等,感悟父亲伟大崇高的品格。罗新安于2015年编撰出版了《罗炳辉百年经纬》,以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如今的罗新安,依旧在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忙碌着。“我会铭记历史,追寻父辈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美丽中国尽绵薄之力。”

张云逸
人物简介:
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 (今属海南省)人。 抗战时期,历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中共前委书记、新四军副军长等职。 毛泽东称赞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曰 陈毅赞扬他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也是开国大将之一。
张云逸夜渡长江
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新组建的新四军迅速东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随后,新四军第四支队进抵皖中,拔除日伪军据点,袭扰日军交通线。同年秋,中央决定派遣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前往江北,加强对第四支队的领导。
11 月,张云逸亲自率军部特务营两个连及干部数十人离开泾县云岭,于 16 日夜来到铜陵长江南岸,他们分乘两条木船,乘江雾弥漫开始渡江。此时,日军派有炮艇在江面巡逻,稍有不慎,就有与敌人遭遇的危险。好在新四军事前掌握了日军炮艇夜间巡逻的规律,他们乘日军炮艇巡逻间隙,悄然渡过浩瀚的江面。17日拂晓时分,这支队伍成功在无为县胡垅镇登岸。张云逸随即率部急行军百余里,抵达新四军四支队驻地。随后在舒城西港冲召开四支队干部会议,传达中央指示,强调东进敌后的战略意义。
11月底,张云逸亲率第四支队八团冒雪东进,沿途严守纪律,过村付钱买粮,百姓惊见“兵吃红薯留银元”的奇景。1939年1 月初,部队进抵全椒县周家岗,正式开辟新四军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任指挥。随后,江北新四军全军从皖中迅速向皖东地区挺进,开辟了津浦路西和路东两大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日后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奠定坚实基础。
后人讲述红色家风
张云逸之子张光东说:“在我孩提时,父亲虽忙于工作,但他对我说过的每句话都振聋发聩,让我受益匪浅。”
“不搞特权,不搞特殊,不拿公家的一丝一毫”,这是张云逸立下的家规家训。“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很朴素,衣物穿了很多年都不舍得扔,袜子、鞋子破了又补。家里厨房贴着父亲手写的标语‘有时需作无时想,莫待无时想有时’,时刻警醒家里每个人都不要浪费粮食。”这种严于律己、严于用权、严于管教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辈们的成长。
父亲说的话一直印刻在张光东脑海里:“做人做事要有信仰,要为大局着想,不要看重个人得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做对社会负责、对人民有益的事。”退休后的张光东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我想通过我的努力,讲好红色故事。希望年轻一代能够以勤俭节约为荣,坚定初心信仰,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谭震林
人物简介:
谭震林(1902-1983),湖南省攸县人。 1938年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赴安徽皖南抗日前线。1941 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等职,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斗争。
谭震林五战五捷保卫繁昌
繁昌北临长江,战略地位重要,是新四军军部和国民党第三战区后方基地的屏障。1939 年 1 月至 12 月,日军为“扫荡”皖南,曾5 次进犯繁昌。新四军第三支队在副司令员谭震林指挥下五战五捷,守住了“皖南门户”。
1939年1月至5月,日军先后3次进犯繁昌,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奋起反击,3次粉碎了日军占据繁昌城的企图。
日军屡遭挫败,仍不甘心失败,当年11月 8日,又集结重兵,分3 路第四次进犯繁昌。由于敌强我弱,谭震林决定采取“小部队正面牵制、主力侧翼待机、伏击打敌增援、向心包围合击”的灵活机动战术,进行第四次繁昌保卫战。11月13日晚至 14 日晚,日军出动 2000 余人,企图攻占赤滩镇,威胁第三支队后方。新四军采取“诱敌入彀、主力出击、坚守耗敌、跟踪追击”的战法,不仅打退日军进攻,还击毙日军指挥官川岛中佐。11月20日晚至23日拂晓,日军再次集结2000余人,兵分5 路进攻繁昌。谭震林得到情报,识破了日军决战企图,以小股部队在敌后方进行袭扰,同时以主力包围日军据点,频频出击,巧战三昼两夜,以微小代价重创日军,收复了繁昌城。
此次战斗是五次保卫战中规模、战果、影响最大的一次。1939年12月 1日《新华日报》以“皖南我军奋勇夺回繁昌”为标题,高度赞扬新四军在皖南地区取得的这次胜利。
第五次保卫战发生在12月21日,此战历时两昼一夜,新四军第三支队再次粉碎了日军占领繁昌的企图,坚守住了皖南的门户。事后,当时的日军派遣军总司令哀鸣道:“共产党乃是皇军之大敌,看来要在共产党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谭震林指挥的五次繁昌保卫战,成为华中抗战的典范,也让国民党“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谣言不攻自破。
后人讲述红色家风
谭震林之子谭晓光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时说:“一是干实事,不追求虚名虚利,干一些真正对社会有用、对人民有用的事,不搞面子工程;二是不要搞特殊化,干部和老百姓都是一模一样的,没什么特殊。要说有特殊,那就是干部得干得更好。”
在湖南省攸县的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馆,珍藏着两件谭震林穿过的衣服,这是由其子女捐赠的。他的子女说,父亲出席所有的重大活动,基本上就是这两套衣服,活动结束,他又马上熨烫工整,留着下一次使用。他公私分明,对子女和亲属的要求十分严格,从不肯为自己的家人和亲友提供任何便利。谭震林节俭修身、公私分明的家风,影响了后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