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 年和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对发展低空经济提出相关要求。我国低空经济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低空科技创新和市场持续活跃,各地形成加速入局低空经济的发展态势。但我国低空经济在装备技术体系、运营企业与市场培育、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路线、低空飞行保障标准与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瓶颈。

赛迪网官方微信

数字经济官方微信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概况
低空经济规模保持稳步增长。2024年,低空经济成为社会各界热议话题,包括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深化,核心产业保持中高速增长,eVTOL、无人机、通航等新产品日趋多样,适航取证产品逐步丰富,低空智联及低空安全产业加速孕育,2024 年整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根据赛迪顾问初步测算规模达 6000 亿元。
低空科技创新近年持续活跃。根据赛迪顾问不完全统计,中国低空经济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由 2014 年的 852 件增长至2024 年的 17480 件,增长约 20 倍,且近四年持续保持超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从细分领域看,我国航空动力电池相关技术高出国际平均水平,量产电池能量密度已超过 300Wh/kg,新型动力电池在商飞 CE-25A 全电飞机验证机应用,凝聚态航空动力电池正在开展实验室验证,航空电机及驱动系统将逐步投入量产,新型航空电机产品加速验证。
我国低空经济采购聚集在华东和中南地区。根据赛迪顾问统计,2024年在低空经济相关产品及服务采购中,华东和中南地区低空经济相关采购数量分别为5883次和5453次,占比全国合计超过50%。采购活动较为活跃的是湖南、新疆、江西、安徽、黑龙江、山东、四川、广东、江苏和浙江,其中湖南省低空经济相关采购活动数量达3163次。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器制造板块最为突出,其中低空运营服务在各省(区、市)的采购活动占比均超过一半,低空飞行器制造的相关采购活动占比约在30%~40%,此外,浙江省在低空基础设施和低空飞行保障板块的相关采购活动分别占比为15.4%和1.2%。
形成多各地加速入局低空经济的发展态势。根据赛迪顾问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有21个省(区、市)发布了26个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文件,有53个城市发布了71个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文件。在区(县)层面,深圳市南山区、广州市开发区、北京市延庆区、重庆市梁平区、上海市金山区、浙江省文成县等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
低空经济发展主要瓶颈
低空装备制造亟须面向规模应用优化技术体系。虽然我国在无人机、eVTOL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关键技术和装备体系尚不足以支撑低空装备大规模应用,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提升。无人机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在众多新兴场景,但失控、失联、炸机等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相比运输航空装备,低空装备的应用场景更加复杂多变,区域特征性较强,常态化运行风险也需进一步评估,规模应用仍需加强技术经验积累。
低空运营服务亟须加强企业与市场环境引导培育。低空运营服务环节的发展是反映飞行活动活跃度的关键,是拉动低空装备技术应用最核心的环节。目前我国低空运营服务市场尚未成熟,市场主体实力仍显薄弱,市场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受传统通航市场需求不稳定、市场规模小等因素影响,我国多数传统通航运营企业业绩亏损,未孕育出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相关飞行活动以培训为主,消费类飞行服务占比较低,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普遍60%以上的消费类飞行服务占比差距较大。而民用无人机中围绕轻小型无人机应用市场较为分散,大多数大中型无人机和eVTOL相关产品受适航进度影响尚未开展商业化应用。
低空新型基础设施亟待加强技术探索与路线研究。大规模的低空运行场景逐步显现,随着无人机的低空飞行活动日益增加,网联安全和数据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均对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监管服务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构建空、天、地多网融合,通信、导航、监视、服务一体的智能网联低空产业新型监管和服务模式,亟待加快低空智能网联技术突破。同时,新型低空装备也对起降场地、配套服务、维修保障等提出新需求,亟须有序高效推进起降点、充电设施、维修保障、气象服务等基础设施和资源保障能力的布局与建设。
低空飞行保障亟须跟进标准与检测体系建设。低空装备加快应用,特别是各类无人驾驶航空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产品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周期较传统通用航空装备明显提速,各类产品频出使得适航认证需求快速增长,现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难以满足产品监管要求,面临严峻挑战。工业标准、适航要求等管理体系建设亟须跟进,特别是围绕民用无人机和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工业标准与适航要求亟待形成有效衔接、相互支撑。
低空经济发展意见建议
加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谋划,探索低空经济产业组织模式,统筹空域、市场、技术、政策、金融等关键要素,推进低空装备技术、低空智联网、安全技术设备和低空工业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探索低空经济产业组织模式。加强要素统筹,促进低空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加强空域、市场、技术、政策、金融、安全等关键要素统筹,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把握全国空域要素化进程、有效市场环境与潜在市场培育、技术供给能力与创新、安全发展与监管平衡、国家政策供给与区域政策引导、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动。谋划低空场景,打造低空经济样板。聚焦航空应急救援、低空消费、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强央地联动。面向国家重点区域、重点省市,逐步形成各类低空运营服务市场统筹推进,重点场景差异化引导应用,形成特色场景培育模式。
加快完善低空关键技术体系。加强低空关键产品与技术创新。加强定位、感知、避障、自主飞行与集群作业等核心技术攻关。针对低空绿色化与电动化需求,加强高效储能、能量控制与管理、减排降噪等关键技术攻关,兼顾混合动力、氢动力、可持续燃料动力等技术路线。针对低空安全发展需求,加强失效管理、坠落安全、数据安全等技术,提升民用无人机探测与反制等技术攻关。
加强低空网络技术应用。围绕低空智联网推动5G-A、低轨卫星、北斗应用等在低空领域相关技术研发与融合应用。
完善低空标准体系与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进机载、任务系统和配套设备标准化模块化发展。结合应用需求,加快推进统标统型,发展模块化和标准化任务系统,提升产品互换性和市场兼容性。加快工业与适航标准体系衔接。围绕低空产业工业检验检测能力,建立贯穿低空装备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标准体系,联合有关部门推动建设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建立涵盖多种应用场景、各类装备的标准体系,加强工业标准制定单位与民航适航体系建立单位的交流沟通与协作,协调推动工业标准与适航体系衔接。
责任编辑:孙姗姗 投稿邮箱zhouhl@staff.ccid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