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传统行业的融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纺织服装企业的融资策略为研究重点,全面介绍互联网金融及融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纺织服装企业融资现状,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融资策略,为纺织服装企业融资提供参考。
关 键 词:互联网金融;纺织服装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2096-3793.2025-17-004
Research on Financing Strategies of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Finance
TIAN Renwei
(Xuha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in China, the financing models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re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inancing strategies of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finance,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theories related to Internet finance and financing,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financing situation of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and finally proposes targeted financing strategi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inancing of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Key words: internet finance; textile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financing
作者简介:田仁伟(2003-),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与管理,203451726@qq.com.
引言
在新的金融环境下,探索互联网金融赋能纺织服装企业融资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为背景,从理论出发,分析其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融资策略建议。
1 互联网金融及融资相关理论
1.1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
互联网金融,亦称网络金融,是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融合的新型业态。它主要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重构传统金融资源配置模式,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与投资服务。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于2000年前后,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等模式相继涌现,政策监管与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方面:(1)P2P网络借贷。即个人对个人的网络信贷服务平台,通过撮合借款人和出借人实现直接融资,具有门槛低、效率高、去中介化的特点。虽然该模式曾因风险频发遭遇整顿,但其核心理念仍对当前金融创新有重要启示;(2)众筹融资。包括股权众筹、回报型众筹和公益众筹等,是通过网络平台聚集大量小额资金,帮助企业实现初始融资。纺织服装企业可通过众筹平台发布新款产品或环保系列,既能获得资金,又能进行市场测试;(3)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依托,通过上下游企业的贸易关系提供融资服务。依托电商平台、物流数据等构建信用机制,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在链条中话语权弱、信息不对称严重的问题;(4)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不仅简化交易流程,也通过积累的消费和经营数据,为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和贷款提供数据支持,成为互联网金融生态中的基础设施[1]。
1.2 企业融资理论基础
企业融资理论包括以下方面:(1)MM理论。由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认为在无税和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影响企业价值。然而,在现实中,税收、破产成本及融资摩擦的存在使得资本结构具有现实意义;(2)权衡理论。认为企业应在负债的节税利益与财务困境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对于纺织服装企业而言,过高的负债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尤其是在订单不稳定的情况下;(3)优序融资理论,该理论强调企业融资有明确顺序,首先使用内部资金,其次为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小企业为何偏好短期银行贷款或依赖自身资金运作;(4)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实现资金有效配置的重要中介。但中小企业在信用评级和抵押物方面存在劣势,往往难以获得传统金融中介的充分支持;(5)信息不对称理论。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提高融资效率与透明度;(6)委托代理理论。指出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在融资过程中,外部投资人也面临信息不对称和监督难题。规范企业治理结构,提升透明度,是优化融资结构的重要保障[2]。
2 纺织服装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2.1 行业基本情况概述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吸纳就业最多的轻工业部门。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行业整体正处于由“制造驱动”向“品牌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数字化、个性化、柔性生产等新趋势推动企业不断调整战略方向。同时,绿色环保政策的实施也促使企业增加技术改造和环保投入,从而对融资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纺织服装产业链通常包括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服装制造及终端销售六大环节,具有链条长、上下游依赖度高的特点。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中下游企业的成本结构,而下游市场需求变化又反作用于上游产能安排,导致整个链条对资金周转效率要求较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众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统计,中小企业约占行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这些企业多集中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地区,具有“小而散”的典型特征。由于缺乏品牌力和市场定价能力,这些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弱、资金链紧张等问题[3]。
2.2 纺织服装企业融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纺织服装企业的融资渠道仍以传统银行信贷为主,辅以部分政策性资金和内部积累资金。大型企业可通过股权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多元化渠道获得长期资本支持,而中小企业则多数依赖于短期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受制于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和抵押物缺失,中小企业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难以获得稳定融资。由于企业信用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需要提供高额担保或支付高利率,融资成本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市场环境变化快、订单周期短也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一旦销售不达预期或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极易引发资金链断裂,形成系统性风险。银行对中小纺织企业普遍持审慎态度,主要出于以下几个考虑:(1)企业缺乏稳定的现金流和长期合作的核心客户;(2)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审计机制不完善;(3)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构成信贷保障。即便获批贷款,审批流程也较长,不利于企业快速把握市场机会。此外,传统银行缺乏行业专属的风险评估模型,也限制了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
2.3 纺织服装企业融资需求特征分析
纺织服装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普遍面临原材料采购、人工成本、租金、运输等方面的流动资金压力,尤其在销售淡季,企业需提前储备库存,导致短期资金紧张。同时,为实现设备更新、环保改造、品牌建设及电商渠道拓展,企业还需持续投入大量长期资本。因此,企业融资呈现出高流动性与长期性共存的复合特征。与重资产行业相比,纺织服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产较轻,单笔融资金额有限,但融资频率高、周转周期短。例如,中小企业往往每隔1―3个月便需进行一次原材料采购或设备升级,其间需依赖信用付款、预付款等手段维持现金流。这种“短、频、小”的融资模式决定了企业更需要灵活、快速响应的融资工具。此外,因订单量、交货期和客户要求变化频繁,企业需要具备较高的资金应变能力。一旦在高峰生产期资金供应不及时,可能错失市场机会,甚至面临违约风险。因此,融资产品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核心诉求。
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纺织服装企业的融资策略
3.1 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成熟的背景下,纺织服装企业有机会跳出传统银行信贷路径,探索更为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从而满足其“短、频、小”的融资特征和流动性需求:(1)众筹投资。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创新形式,已广泛应用于新产品发布、品牌营销和项目融资等领域。纺织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回报型众筹、股权众筹等方式,向公众筹集资金。回报型众筹如京东众筹、淘宝众筹等平台,特别适合中小服装企业开展新品预售,不仅解决了初期资金需求,还可借此测试市场反应。股权型众筹则适用于具备一定成长潜力和规范治理结构的企业,通过让投资者以资金换取股份,获得较大额度的融资支持;(2)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信用背书,借助金融科技平台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纺织服装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众多小型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商和代工厂缺乏单独获得贷款的能力,但可通过与核心品牌企业、平台方建立合作关系,从而获得平台提供的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等。如京东供应链金融、蚂蚁链供应链平台等均可实现以数据驱动的信用贷款和融资撮合;(3)互联网贷款。互联网贷款是指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企业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及管理的一种数字化信贷模式。典型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为小微企业提供免抵押、信用类的经营性贷款。该类产品审批速度快、放款灵活,极大提高了企业应对临时资金需求的能力。纺织服装企业可以结合经营流水、线上销售数据等信息,申请定制化互联网信贷服务,提升融资效率;(4)商业保理。商业保理主要用于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互联网平台的介入提升了其服务效率和风控能力。中小纺织企业可将其对大型品牌客户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公司,实现账期内的现金流变现。借助区块链和电子发票系统,保理平台可以验证交易真实性,从而降低融资门槛和风险。
3.2 构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融资难的根源在于“信用难”,尤其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在传统信贷体系中信用记录薄弱、信息披露不足,严重制约了其资金可得性。互联网金融以数据为基础,提供了构建新型信用评价体系的可行路径。借助大数据技术,金融平台可对企业历史交易记录、客户评价、发票数据、社交媒体声誉、供应链协作情况等进行多维度采集,形成企业的“信用画像”。纺织企业可主动对接阿里云、腾讯云等第三方数据平台,构建自身“数据资产”,提高在金融机构眼中的信用等级。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经营的服装企业,其交易活跃度、客户好评率、退货率、经营稳定性等指标,可作为贷款平台的信用依据。电商平台与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建立信用评价系统,能够实现对企业授信的精准评估,大大缩短融资审批周期。区块链技术可用于企业财务数据、订单、合同和供应链信息的可信记录。通过上链机制,企业的经营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有助于金融机构更真实地评估企业信用水平。例如,蚂蚁链已广泛应用于供应链金融中,实现多方数据共享与验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用透明度和融资信任基础。
3.3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
即便在互联网金融条件下,企业本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与透明度依然是能否获得优质融资的关键。因此,纺织服装企业必须从内部提升管理水平,为融资创造良好基础。许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账实不符、混同经营、信息滞后等问题,导致银行及平台难以准确评估风险。企业应规范会计准则、推行电子化账务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及时、可审计,提高融资机构信任度。企业应定期向金融机构、合作平台披露经营数据、财务状况、发展规划等信息,特别是在申请互联网金融产品时,主动提供透明数据可提升审批通过率。通过建立良好的信用行为历史(如按时还款、合作记录优良等),可逐步构建稳定融资关系。企业管理者应提升金融素养,了解各类融资工具、成本结构、风险特征,理性选择融资产品,避免盲目扩张或过度负债。同时,应建立内部风险预警机制,如设置财务预警指标、监测客户订单集中度、提前制定应对策略等,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3.4 政策支持与平台构建建议
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的融资问题,政府和行业协会应从以下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可设立中小纺织企业互联网融资专项资金,对使用互联网贷款、供应链金融等新型融资方式的企业给予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同时,建立纺织行业信用担保基金,提供信用增信机制,缓解企业无抵押融资难题。借助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力量,建设纺织服装行业专属金融服务平台,集成银行、保理、互联网贷款等多方资源,打造信息撮合、信用评价、融资对接一体化的金融生态系统。例如,可在地方服装产业集群中设立“产业金融超市”,集中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推动互联网金融与纺织服装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应明确网络借贷、数据使用、众筹融资等新兴模式的法律边界,保护企业数据与融资权益,构建安全稳定的融资环境。
4 结语
本文围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纺织服装企业的融资问题,分析了行业融资现状与特点,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纺织服装企业融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多元化融资策略。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与信用体系,推动互联网金融在行业中的深度融合,以有效缓解纺织服装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莉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纺织服装企业营销优化策略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5,54(05):94-96.
[2] 沈徐媛,吴雪青.数字化转型对纺织服装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绿色创新的中介效应[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5(02):111-118.
[3] 魏青琳,王一帆.金融助力纺织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5,5(0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