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摘 要:苗族刺绣纹样承载着深厚的族群历史与自然崇拜,其蝴蝶纹、龙纹、几何纹等符号系统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新中式家具面临传统精神弱化与设计同质化的问题,亟须注入差异化文化基因。研究聚焦纹样在设计中的转化路径,提出符号简化、载体适配、工艺融合、色彩协调4类策略。设计师应提取核心纹样进行几何简化与元素解构,依据家具部件功能分区布局主题与边角纹样。传统刺绣技法可通过电脑绗缝、激光雕刻、UV喷印等现代工艺转译,结合硬质木材、金属、亚克力等材料创新应用。高饱和民族色彩需重组为单焦点或渐变体系,依托材质质感实现现代调适。该研究为非遗活态传承与家具设计创新提供了可行方案。
关 键 词:苗族刺绣纹样;新中式;家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38.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2096-3793.2025-17-002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ao Embroidery Patterns in the Design of New Chinese Furniture
MIAO Ying,GAO Yu,LIU Shujuan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98, China)
Abstract: Miao embroidery patterns carry profound ethnic history and natural worship, and their symbol systems such as butterfly patterns, dragon pattern, geometric pattern, etc. have unique cultural value. New Chinese style furniture is facing the problems of weakened traditional spirit and homogenized design, and urgently needs to inject differentiated cultural gene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patterns in design, proposing four strategies: symbol simplification, carrier adaptation, process fusion, and color coordination. Designers should extract core patterns for geometric simplification and element deconstruction, and layout themes and corner patterns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zoning of furniture components. Traditional embroidery techniques can be translated through modern techniques such as computerized stitching, laser engraving, UV printing, and combined with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hard wood, metal, acrylic, and other materials. Highly saturated ethnic colors need to be reorganized into a single focal point or gradient system, relying on material texture to achieve modern adapt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feasible solutions for the activ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in furniture design.
Key words: miao embroidery patterns; new chinese style; furniture design
作者简介:缪莹(1995-),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407468435@qq.com.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新中式家具设计呈现文化内涵浅表化的倾向。大量产品因堆砌传统符号导致审美疲劳,地域特色缺失问题值得关注。苗族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纹样体系蕴含万物有灵的哲学与生命礼赞,艺术特征鲜明。将此类活态文化基因导入家具设计,既可突破同质化困局,亦能拓展非遗保护路径。现有研究多侧重纹样本体分析,缺乏与现代家具制造适配的系统转化方法。本次研究立足设计实践视角,探索苗族刺绣纹样从文化符号到家具设计要素的转译机制,重点解决纹样提取逻辑、空间布局规则、工艺材料结合及色彩协调等关键问题,为新中式家具注入地域文化深度提供方法论支持。
1 苗族刺绣纹样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纹样是刺绣品表达主题与审美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载体,苗族刺绣纹样多装饰于衣服的袖、领、肩、裤边等位置,或出现于背带、围腰等部件装饰中。纹样题材丰富,涉及动物、植物、人物及少量汉字;图形或具象描绘,或抽象为线条、块面或几何形式,元素与形态的相互杂糅,构成了苗族独特的纹样样式。动物纹样中出现较多的如鸟、苗龙、蝴蝶、蛇、蝙蝠、牛、狮子、鱼、喜鹊、蜈蚣、蟾蜍等;植物纹样包括:石榴、葫芦、桃花、藤蔓,锯齿形花叶等样式;抽象几何纹样则包括:山形、井字纹、万字纹、三角纹、几何状动物纹、太阳纹等。此外还有较为常见的人首兽身、蛇头龙、鸟头龙等,或者人物与动物造型组合的样式,多为表达生殖和抗争等生命意象的一种形式;人物纹样通常不单独使用,多配以骑驭、驱使、伴随为主的动态与动物纹组合[1]。这些纹样共同构成了一套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无声地诉说着苗族的迁徙历史、对故土的怀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苗族人相信刺绣具有护佑功能,特定图案的服饰被视作护身符,寄托着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朴素愿望。
苗族刺绣的艺术特征鲜明而独特,形成了一套成熟且极具辨识度的视觉语言。色彩运用大胆而和谐是其显著特点。苗族尚青,黑色或深蓝色常作为绣地底色,象征土地和沉稳。绣线色彩则极为丰富艳丽,尤其偏爱饱和度高的红色、绿色、黄色、蓝色和白色。配色遵循特定法则,既有强烈的冷暖对比,也讲究明暗层次和色彩呼应,整体效果既浓烈奔放又协调统一。纹样造型高度程式化并富有想象力。工匠不追求对自然物象的写实摹仿,而是通过大胆的提炼、夸张、变形和重组,创造出既源于自然又超越现实的意象化图形[2]。动植物、人物、器物乃至抽象概念都能被转化为极具装饰美感的刺绣纹样。这些图案通常以对称、均衡、重复的构图方式组织在服饰的特定部位,如衣襟、袖口、肩部、背部和裙摆,形成强烈的视觉秩序感和节奏感。刺绣工艺技法精湛繁复,种类多样。常见的技法包括平绣、绉绣、辫绣、锁绣、打籽绣、破线绣、贴布绣等。不同技法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例如平绣细腻平滑,绉绣立体饱满,破线绣光泽华丽。一件精美的苗族刺绣盛装往往融合多种技法,需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才能完成,体现了苗族女性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耐心。纹样布局遵循严格的传统范式,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苗族有着相对固定的图案组合和装饰部位,成为识别其族群归属和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
2 新中式家具的设计演变与当代需求
新中式家具的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复兴到融合创新的清晰轨迹。早期新中式设计较多聚焦于对明清经典家具形式的简化与再现。设计师提取明式家具的简约线条、清式家具的局部雕饰,运用现代木材加工技术进行复制或简化处理。这一阶段的作品虽然保留了传统韵味,但在形式语言和功能适配性上与现代生活场景存在一定差距[3]。随着探索深入,新中式设计理念逐步摆脱了单纯的形制模仿。当代设计师更注重领悟传统家具的内在精神,如对自然材料的尊重、对榫卯结构的智慧体现、对比例尺度的精妙把握以及对空间意境的营造追求。设计实践开始转向核心要素的提炼与转化。传统家具中经典的构件元素,如圈椅的椅圈、官帽椅的搭脑、案几的翘头、罗汉床的围子等,被抽象、解构或重组,融入全新的家具形态中。传统符号如回纹、云纹、冰裂纹、如意纹等,也不再是表面的雕刻堆砌,而是通过更简洁的线面切割、镂空处理或金属镶嵌等方式,成为现代造型的点睛之笔。
当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变迁对新中式家具提出了明确而多元的功能与审美需求。现代城市居住空间普遍紧凑,传统中式家具的庞大体积难以适应。市场强烈呼唤尺寸适度、比例精巧的新中式家具,既能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又能有效节省空间,避免视觉上的拥堵感。功能复合化成为重要趋势,例如兼具储物功能的家具、可灵活组合的模块化家具、适应小户型的多功能家具等需求旺盛。舒适性成为不可妥协的硬指标。传统硬木坐具的舒适度常被诟病,新中式家具必须引入符合人体工学的现代坐卧设计理念,优化靠背角度、坐垫软硬、扶手高度等细节,选用高弹海绵、优质皮革或布艺等现代软包材料,提升长时间使用的舒适体验[4]。在材料运用上呈现开放包容态度。优质硬木如黑胡桃木、白蜡木、樱桃木、柚木等因其纹理美观、质感温润等特点仍被广泛青睐,但不再局限于红木范畴。金属材料、竹集成材、高品质环保板材、编织材料等现代材料与传统木材的结合日益普遍,丰富了产品的质感和表现力。材料的选择也更注重可持续性,环保认证成为重要考量。审美层面,当代消费者追求的是“神韵”而非“形似”。家具需要传递宁静、雅致、内敛的东方美学意境,同时具备简洁、干净、流畅的现代造型语言,避免繁复雕琢带来的陈旧感或过度符号化导致的庸俗感。
3 苗族刺绣纹样在新中式家具中的设计转化路径
3.1 纹样提取:符号简化、元素解构与再创造
设计师应聚焦苗族刺绣的核心文化符号实施精准提炼。纹样提取需分三步推进:(1)执行符号简化。选取蝴蝶纹、龙纹、菱形纹等典型纹样,剥离繁复细节,保留本质特征。蝴蝶纹可简化为对称几何骨架,龙纹转化为流畅S形曲线,菱形纹提炼为框架线条,确保简化后仍传递生命崇拜、自然力量、家园归属的原始寓意;(2)进行元素解构,拆解纹样中的独立单元。刺绣中的单朵花卉、鸟羽局部或藤蔓片段具有独立装饰价值,解构时需维持花瓣弧度、叶脉走向等关键形态美感;(3)实现再创造。融合现代设计语言重构传统元素。几何纹样可结合平面构成原理,例如螺旋纹转化为同心圆嵌套结构;具象纹样可抽象处理,鱼形纹演变为圆弧三角组合,鸟形纹压缩为动态流线。再创造过程需平衡文化基因延续与视觉创新性。
3.2 载体适配:纹样在家具部件中的布局逻辑
纹样在家具载体上的布局需匹配现代功能与视觉逻辑。核心视觉面应优先承载主题纹样,椅背板、柜门面板、桌面中心区适合布置简化的核心符号。布局比例需精细控制,椅背纹样高度建议占板面1/3至1/2,避免压迫感。边角结构适用于解构后的局部元素,家具腿部端头、抽屉边框、扶手侧面可点缀藤蔓片段或几何切片。点缀元素需保持母题统一性,同一件家具的边角装饰应源自同一原始纹样。线性部件需采用连续性纹样设计,床榻围板、长案边棱、沙发底座边缘可采用二方连续简化纹样。传统回旋纹可转化为波状带,单位纹样长度宜匹配家具模块尺寸,例如每30cm设置重复单元。转角处需特殊处理纹样衔接,采用渐变过渡或转角适配图形消除生硬断裂。
3.3 工艺融合:刺绣技法与现代材料/技术的结合
传统刺绣技法需通过现代工艺转译实现家具量产适配。手工肌理效果可借技术模拟,绉绣的立体感通过电脑绗缝技术在皮革坐垫实现凹凸压纹,打籽绣的颗粒感改用热转印点状涂层呈现,破线绣的丝光效果借鉴金属粉末喷涂工艺。材料应用需突破布料限制,硬质材料表面采用浅浮雕雕刻模仿平绣效果,木材雕刻深度宜控制在0.5mm内维持细腻度。金属部件运用蚀刻或激光切割再现镂空纹样,0.2―1mm厚度的铜片、不锈钢片适合作业藤蔓曲线。透明亚克力板结合UV喷印可模拟破线绣透光感,叠加磨砂与光面处理增强层次。复杂刺绣部件应设计为可替换模块,坐垫、靠背板等易损部位应预制刺绣嵌板,通过磁吸或卡扣连接主体。模块化设计可以降低维护成本,支持用户个性化更换[5]。
4 结语
苗族刺绣纹样在新中式家具中的应用,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对话。研究证实,纹样解构策略需平衡符号识别度与简约美感,载体布局应遵循视觉焦点分级原则。工艺融合须借助现代技术模拟手工肌理,同时开发可更换模块提升实用性。色彩重组通过底色控制与材质互动化解民族艳俗感,使纹样成为空间中的文化点睛而非视觉负担。该转化路径既延续苗族纹样的生命崇拜内核,又契合当代居住的简约需求与量产条件。未来实践需注意避免因纹样滥用导致的语义混乱,持续探索不同支系刺绣特色与家具品类的精准匹配。
参考文献:
[1] 王晨雪,蔚世聪,周卿.丹寨苗族蜡染元素在家居产品中的设计应用实践[J].工业设计,2024(08):125-128.
[2] 樊卓,王瑾琦.苗族百鸟衣中的融荣表征在桂式家具及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网印工业,2024(07):63-65.
[3] 王建华,桂亚昕,李鹏辉.苗族蜡染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7):41-45.
[4] 董玥,陈波.基于设计方法论研究的苗族纹样在软装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1(08):86-88.
[5] 王美银.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解析——以苗族元素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0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