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期刊

休闲娱乐

旅游摄影

旅游纵览2025年6月第6期

线上线下融合的地方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黔西南 562400)

  摘 要:“课程思政”是全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和创新路径。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当避免强行灌输式教学,需立足于学科内容本身,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合适的教学设计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文章结合地方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专业相关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通过制定思政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依托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所辖地质博物馆平台,通过多个教学实例,将家国情怀、资源守护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通过多元化考核,教师持续改进等方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文章旨在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浸润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为地方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旅游资源;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24年省级“金课”《旅游学概论》(2024JKXX0211);贵州省教育厅2024年省级“金课”《旅游地理学》(2024JKXN0044)。

  作者简介:杨炀(1984—),女,贵州兴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山地旅游。

  通信作者:廖浚伶(1983—),女,贵州兴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三叠纪地质遗迹研究。E-mail:37628162@qq.com。

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重任,大学阶段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认同仍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启中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化改革。课程思政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1],其中的“思政”主要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包括专业课和通识课)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2]。其本质上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现理念与价值的传递,重点在于以学生职业生涯为导向,找准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课程思政更应立足于资源禀赋,从地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新局面。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在《“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其被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发展趋势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旅游专业人才供给的主体,高校应肩负起塑造大学生正确三观的使命。当前,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环境,海量碎片化、未经验证的信息持续冲击着大学生的认知体系,这些问题在旅游领域也较为突出。网络空间中混杂的片面解读与失真信息产生许多认知陷阱,部分自媒体对历史文化内涵的刻意弱化,更加剧了大学生认知浅层化。基于时代的挑战和对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在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刻不容缓。而如何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成为高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依托兴义独特的资源禀赋,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专业实践领域上具有显著优势。本文以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实践对象,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同类院校相关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旅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契机

  (一)课程内容简介

  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资源综合调查等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涉及地质学、生物地理学、美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对学生的空间思维和计算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旅游者行为、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资源的分布规律与成因、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合作等知识展开。其研究对象为旅游系统,即研究系统内部人、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旅游资源作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状态具有显著的环境依赖性。自然旅游资源存在生态脆弱性特征,人文旅游资源则表现出深刻的环境响应机制,旅游活动则通过对环境的反向输出来影响环境。旅游开发能促进旅游中心城市的绿化工作,不当的旅游活动则可能造成环境破坏。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契机

  中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自然地理基底与人文响应特征。从宏观地形来看,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结构构成基础框架。第一级阶梯(海拔>4 000米)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由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及横断山脉等巨型山系构筑生态屏障;第二级阶梯(海拔1 000~2 000米)经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断裂带过渡;第三级阶梯(海拔<1 000米)则展现冲积平原与低山丘陵交织的东部季风区景观。在此地势结构下,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塑造出喀斯特、丹霞、黄土、山岳、冰川及海岸等特色地貌体系,与跨热带至温带的三级气候带共同构成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纵向维度上,中国西高东低的三级地形台阶控制着水热组合,青藏高原高寒少雨造就了冰雪大世界,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形成大漠绿洲,东部平原湿润气候滋养着万亩良田。横向维度上,秦岭—淮河地理界线划分南北两大系统:北方以温带大陆气候塑造的高原阔野孕育出黑龙江的冰雪世界、内蒙古的草原游牧和陕西的黄土窑居等刚性景观;南方则以亚热带季风涵养出喀斯特地貌、水网圩田、干栏建筑等。这些资源无声地传递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先民智慧,阐述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

二、课程思政的融入

  (一)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融入设计

  “立德树人”是大学生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应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将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及坚定学生政治信仰、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作为旅游专业课程思政的首要目标。通过资源的展示,帮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感受山河的壮丽与文化的深厚,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对宝贵资源的珍惜之情,从而厚植守护和传承之心。从旅游资源的视角出发,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线下课堂及线上视频双线并轨呈现自然资源的魅力。例如,东北地区长白山垂直景观带展现火山地貌奇观,东南地区武夷山的丹霞赤壁讲述亿万年地质的沧桑变化,西北地区的雅丹城堡诉说风蚀故事,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演绎溶蚀秘境,青藏高原的圣湖冰川则谱写冰缘之歌。当转向人文旅游资源模块时,则通过对比中西方古建筑文化揭示文明差异。例如,凡尔赛宫将自然切割为精确的几何模块,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阁楼式木结构建筑,历经多次地震和战火洗礼而屹然不倒,其木塔建造技术展现了先民的智慧。

  (二)教学模式创新

  在课程教授中,可以采取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六要”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和全过程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等策略[4]。在提升学生内驱力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在线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实物和声音等形式传递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依托贵州兴义旅游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线上教学中,利用平台上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后完成知识的巩固。同时,结合学院构建的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在“交互式教学”中提高对复杂空间的认知。教师可充分利用“任务驱动,项目完成”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完成任务,并加深其对多门学科知识点的理解。这种引导式教学可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让工匠精神落于实处。通过“虚—实—虚”的闭环设计,打破时空界限,完成专业培养与价值塑造同步的教学目标。

三、思政元素融入旅游专业课程的实践案例

  旅游环境承载、资源分布规律与成因和旅游资源的分类等章节是旅游专业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其中地质遗迹在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通过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贵州兴义拥有喀斯特地貌和兴义动物群化石核心资源,2024年,贵州兴义国家地质公园获批世界地质公园,园区内涵盖古生物化石、地貌、地层、岩石、矿产、构造、水体七大类地质遗迹。因此,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开设的旅游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上确实具有资源优势。

  (一)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保护

  在讲授旅游资源景观成因时,以“中国最美峰林的评选”为切入点,通过兴义万峰林被误认为是桂林山水的趣事,指出锥状喀斯特地貌和塔状喀斯特地貌的区别在于前者边坡小于45°,后者边坡约为90°。在激发学生兴趣后,指出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水的影响而出现溶蚀、崩塌及堆积等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独特地貌[5]。在讲解地貌成因的过程中,将“自然造物的复杂性”初步融入课程思政。同时,引入戴维斯(Davis)地貌演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地貌从幼年阶段、青年阶段,演化至壮年阶段、老年阶段,从低至高,演化过程中存在发育序列,以此说明兴义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兴义也同时存在壮年期峰丛和老年期石林,这两个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有效驳斥了戴维斯(Davis)地貌演化理论的部分说法,借由兴义喀斯特地貌的同期异形,揭示地貌的演化并非只是单一模式。

  (二)资源的珍贵与保护职责

  兴义地质公园博物馆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实习基地。该馆主要展示保存完好、种属丰富的三叠纪动物化石群。该动物群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中—晚三叠纪从浅海爬行动物到深海爬行动物的演化,为三叠纪生态系统在拉丁期由辐射发展阶段转为完全复苏阶段的说法提供了支持。例如,贵州鱼龙作为深海爬行动物代表,可以其胃容物展开,讲述顶级捕食者的故事,借此提高教学科学性和趣味性,并为实践教学做铺垫。在实践教学时,以贵州鱼龙的挖掘、搬运、展示以及修复过程为主要内容,传递修复师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感受化石修复过程中的艰辛与默默奉献,由此延伸出旅游从业者能力培养的框架,如文化遗产活化的创造力和守护遗迹的伦理自觉性。来自于中—晚三叠世的贵州龙化石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为浅海爬行动物的典型代表。贵州龙归属于鳍龙类,最早发现于贵州兴义,兴义因此被誉为“龙的故乡”,兴义地质博物馆入口处的“旅美贵州龙”标本承载着跨国情感交流,该标本曾流失海外,经以色列收藏家保存,最终在多方协调下,才得以回归。“旅美贵州龙”的归乡之旅既彰显了国际社会对自然遗产保护的共识,也实证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日臻完善。

四、结论

  课程思政不仅是政策要求,也是时代进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旅游资源、旅游主体和旅游行为等要素展开,在思政教育上与专业课程有天然的融入优势。地方高校可依托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思政浸润的旅游景观与切入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专题拟定、线路调整、执教能力提升和教学经验分享上下功夫。成功的思政元素融入案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厚植家国情怀,还可以增强学生“保护资源从我做起”的责任感。“线上”和“线下”双轨并行的教学改革,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核心价值观和专业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换言之,地方高校可通过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在清晰的教学目标指引下,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多元化考核,最终达到育才和育德相统一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2] 吴静.课程思政走入高校西班牙语课堂之探索[J].科教导刊,2021(20):105-107.

  [3] 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5-20.

  [4] 赵莹莹.贵州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策略研究[J].贵州教育,2022(12):40-44.

  [5] 廖浚伶,吴凯,彭纪超,等.贵州兴义喀斯特地貌的同时态演化——纳灰峰林子系统和西侧峰丛子系统[J].贵州科学,2022(6):83-86.

期刊简介

       《旅游纵览》杂志创刊于199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总署批准,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河北省旅游协会、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奥地利奥中科技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联合协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过往期刊更多过刊..

旅游纵览旅游纵览
2025年6月第6期
旅游纵览旅游纵览
2025年5月第5期
旅游纵览旅游纵览
2025年4月第4期
旅游纵览旅游纵览
2025年3月第3期
旅游纵览旅游纵览
2025年2月第2期
旅游纵览旅游纵览
2025年1月第1期
旅游纵览旅游纵览
2024年12月第12期

阅读排行TOP10

品牌推荐

摄影世界2025年10月第10期摄影世界
2025年10月第10期
摄影之友2025年10月第10期摄影之友
2025年10月第10期
旅游会展2025年10月第10期旅游会展
2025年10月第10期
大理文化2025年10月第10期大理文化
2025年10月第10期
中国旅游2025年10月第10期中国旅游
2025年10月第10期
青岛画报2025年10月第10期青岛画报
2025年10月第10期
畅游行2025年10月第10期畅游行
2025年10月第10期
旅读2025年10月第10期旅读
2025年10月第10期
度假旅游2025年10月第5期度假旅游
2025年10月第5期
照相机2025年9月第9期照相机
2025年9月第9期
色彩2025年7月第7期色彩
2025年7月第7期
宁夏画报 2025年6月第6期宁夏画报
2025年6月第6期
布达拉2025年6月第6期布达拉
2025年6月第6期
旅游世界 2024年12月第12期旅游世界
2024年12月第12期
阿拉宁波2024年3月第3期阿拉宁波
2024年3月第3期
青岛画报·今日青岛2023年12月第6期青岛画报·今日青岛
2023年12月第6期
中国花卉报2023年2月第4228期中国花卉报
2023年2月第4228期
中国温泉旅游2023年2月第2期中国温泉旅游
2023年2月第2期
青岛画报·新青岛2022年9月第5期青岛画报·新青岛
2022年9月第5期
海峡旅游2022年7月第7期海峡旅游
2022年7月第7期
旅游2021年12月第12期旅游
2021年12月第12期
影像视觉 2021年12月第12期影像视觉
2021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