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华获2024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40年间,她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拓荒者,围绕有色冶金过程高效转化控制技术的系列“卡脖子”难题,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项项关键技术。她推动着冶金产业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开辟出一条有色冶金智能化转型的新路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些奖项,正是对她40年坚守最好的肯定。
她就是中南大学教授、自动化学院院长、工业智能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阳春华。
工科领域绽芳华
1965年,阳春华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1981年,年仅16岁的她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原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从此,与有色冶金自动化领域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988年硕士毕业后,阳春华毫不犹豫地选择留校任教,投身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教学与科研。
1985年的那个夏天,还在读研究生的阳春华第一次走进冶炼工厂,那是她从未见过的场景:车间里粉尘弥漫,像一张无形的灰网笼罩着每个角落,操作师傅们穿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脸上、身上沾满煤灰,守在滚烫的冶炼炉旁重复着铲煤、称重、化验等工作,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沉重。“当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阳春华回忆道,“他们也是别人的父亲、丈夫、儿子啊!作为一名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就在想,一定要开发出一套自动化配煤系统,让他们不再这么辛苦,从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1988年夏,刚拿到硕士学位的阳春华,二话不说就穿上沾满油污的工作服,戴上安全帽,进入株洲冶炼厂。车间里闷热难耐,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她却毫不在意。她跟着工人们登高铺设电缆,蹲地调试设备,工作服被汗水浸透了,又被高温烤干,留下一圈圈白花花的汗渍。这段摸爬滚打的经历,让她摸透了有色冶金生产的每个细节,为她后来破解节能降耗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国内冶金企业普遍面临能耗高、污染重、自动化水平低的困境。阳春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带着团队开启了全国调研之旅,北上鞍山钢铁厂,南下柳州钢铁厂,走访了数十家企业后,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引进美国一套最先进的集散控制系统,开发适合中国工厂的自动化配煤系统。可问题来了:这套系统是国内首批引进的设备,没人知道怎么用,仅英文说明书就堆了一米多高,像一座小山。“没人会,我们就自己学!”阳春华咬着牙,带领团队白天泡在车间观察生产流程,晚上就围在灯下翻译说明书,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夜。那段时间,他们跟着工人倒晚班、值夜班,车间的长椅成了临时床铺,泡面更是家常便饭。
经过整整7年的刻苦钻研,无数次的数据分析、可靠性测试和工业试运行,1995年,国内第一套全自动化配煤系统终于成功落地。车间里,铲车、磅秤和工人忙碌的身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电子操控平台。工人只需轻轻按下按钮,系统就能按照焦炭质量要求自动配煤,准确率高达96%。从此,工人们再也不会变成“黑脸”了,大家亲切地称这套系统为“白脸”。更让人欣喜的是,焦炭质量跃升至特级焦,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本文主人公阳春华
开创一片“新天地”
1999年,比利时鲁汶大学向阳春华递来橄榄枝,邀请她前往从事合作研究工作。要知道,鲁汶大学是欧洲顶尖高校,那里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学术资源。但就在此时,母校传来消息:国家863项目进入攻坚阶段,急需她牵头攻关。一边是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一边是国家急需的科研项目,阳春华没有丝毫犹豫:“国家需要我,我必须回去。”2001年,她提前结束合作,毅然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项目攻关中。
那段日子,她带领团队吃住在实验室,针对锌电解过程中的能耗问题反复试验。经过上千次的参数优化和系统调试,“锌电解过程综合优化控制系统”终于成功运行——这套系统能根据电网负荷自动调节用电,实现了高峰少用电、低谷多用电,既保证了电解生产高效稳定,又大幅降低了能耗。2004年,这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奖零的突破。
阳春华深知,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必须落在工厂的土地上才能生根发芽。为了改变我国有色冶炼“大而不强”的现状,她带领团队常年扎根工厂一线。有一次,某企业引进了一套国外先进装备和控制系统,却因“水土不服”频频出问题,生产效率大打折扣。阳春华便带着团队住进了工厂附近的简陋宿舍。白天,他们顶着高温在车间记录数据、找症结;晚上,就在宿舍里画图、编程、讨论方案。那段时期,她常常凌晨还在和团队开视频会议,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参数和改进思路。凭借着一股冲劲,他们终于研发出符合我国资源特点的控制系统,让国外设备在中华大地上高效运转。
这些年,阳春华提出的大型有色冶金炉窑精准控制技术,让炉温控制精度提高了30%;湿法冶金多反应器协同调控技术,让资源回收率提升了5%;“供应链—物质流—生产链”智能协同技术,让整条生产流程像钟表一样精准高效。2020年和2023年,她凭借这些突破性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如今,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已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阳春华站在智能工厂的中控室里,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各项最优参数,自豪地说:“我们正在测试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宽。”

阳春华在“中南大学研究生研讨会”现场

阳春华获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小女人的大格局
每天清晨,阳春华总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梳理当天的工作:哪个项目需要协调,哪位同事的科研工作需要帮忙,哪个学生的论文该修改了……她都记在心里。
在每周的研究生研讨会上,她不只盯着科研进展,更注重引导学生。她常对学生说:“做事业要勤勉敬业、甘于奉献;做人要大气,要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
有一次,博士生小王因实验数据不理想而情绪低落,阳春华特意找他谈话,与他一起分析问题,还分享了她当年研发“白脸”系统时失败几十次的经历。“科研哪有一帆风顺的?摔倒了再爬起来,才算是真本事。”在她的鼓励下,小王重拾信心,实验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教40年,阳春华培养出55名博士、140余名硕士和近万名学士。无论多忙,她都会亲自指导每位学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汇报、预答辩和答辩,学生的论文稿她会逐字逐句审阅,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有一年冬天,她重感冒发烧到39摄氏度,却仍坚持参加学生的答辩会,结束后才去医院输液。她常说:“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我多花点心思,他们就能少走点弯路。”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不少人已成长为行业骨干。女博士张斌就是其中之一。当年报考研究生时,张斌偶然听到阳春华在工厂研发“白脸”系统的故事,深受触动,“原来女科学家可以这么厉害,既能做学问,又能解决真问题。”于是,她毅然报考了阳春华的团队。在导师阳春华的影响下,张斌潜心科研,如今已是国家级青年科技人才,还获得了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阳春华常说,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温暖的家庭。她的丈夫也是中南大学的老师,两人从相识到携手同行的几十年里,始终相互扶持。知道她忙,丈夫便主动包揽了所有家务活,还学会了做她爱吃的双峰辣酱;年迈的婆婆更是把她当作亲女儿,每天等她回家吃饭,不管多晚,都为她留着一盏灯;女儿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也非常理解支持她的事业。
2024年,阳春华的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要为国家做点事;作为女人,我要守护好我的家。”阳春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同年12月,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揭晓,阳春华的名字赫然在列。站在领奖台上,她眼里闪烁着光芒,“未来,我还要和团队一起,让有色冶金行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这位在有色冶金自动化领域耕耘了40年的拓荒者,用她的坚韧、智慧和情怀,谱写了中国女科学家坚守梦想、勇于担当的新篇章。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