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斌 央视体育记者、专栏作家
小德刚刚度过38岁生日,老而弥坚,身负24个大满贯赛事桂冠,外加在巴黎奥运会铸就而成的“金满贯”,依旧挥洒自如。挺进温网四强后,竟然可以引来近乎疯狂的预期,“三巨头”中最后驰骋疆场的战将能否在一届大满贯中接连斩阿尔卡拉斯和辛纳于马下?言下之意,这天下岂是晚生后辈所独有。岁月确也无情,辛纳一拍接一拍,击碎了前辈继续攀至巅峰的微弱的可能性。小德口头是服老的,但转念即是,明年再战!一把硬硬的老骨头。
败在未来巨头拍下前的一场较量,小德绝对还是网球世界的那个主宰。喜悦涤荡了辛劳,与看台上端坐的“三巨头”老大费德勒轻松互动,那种洒脱全拜岁月所赐。双排扣西装包裹下的优雅,征程汗水烘托的不老传奇,网球的荣耀让全球见证者无不感慨。此一刻,缺憾很明显,“三巨头”之纳达尔也应该置身于此啊,就像一个多月前的那个周日那般,并肩而立于罗兰加洛斯,惜别与重聚都会触发情绪的波澜。
六月的罗兰加洛斯,一场专属于红土之王的功成身退仪式。此前,在不止一个的赛场上,网球世界以各种语言在向其最伟大的选手之一道一声感谢,不想就此说再见,那巨幅的肖像或从天而降,或拔地而起,礼遇郑重周全。去年时近年末,戴维斯杯的西班牙队阵中,纳达尔依旧压阵出战,伤痛不再准许传奇永续,只待最合适的时机道一声别离。当然是罗兰加洛斯,让初夏的花都承载离愁别绪吧,在此14次夺冠,这几乎后无来者的辉煌霸业,当然促进了纳达尔成就网球历史上单一类型场地上无与伦比的统治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法网的传世基因。仿佛这一瞬间,也才全然体会到了法国人去年夏天奥运开幕盛典上为何要给予这位西班牙人如此之高的礼遇,从齐达内手中接过火炬,将奥林匹克的火焰和荣耀传递下去。
其实早在2021年,罗兰加洛斯便将纳达尔永载史册了,凡到法网的人一定会在球场外与三米高的“红土之王”不锈钢雕像相遇,据说几年来那已经成为园区内的最佳打卡点。冷峻的钢材在艺术家的造化之下尽显刚猛动感,“红土之王”万千次竭尽全力击球的标准动作自此永存。法国人对于“红土之王”的眷恋与深情还远不止于此,“三巨头”外加穆雷今夏齐聚法网中央舞台菲利浦·夏蒂埃球场,拂去那一层红土尘埃,金属质感的14次法网冠军脚印显露出来,纳达尔将以此种方式与红土网球的时光同在,凡是踏足于此的后辈球员经过这一荣誉所在,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块球场上镌刻的——胜利属于最坚韧不拔的人,而这句话显然可以专属于“红土之王”本人。
就在法网为纳达尔竖起雕像的那一年,《大师:罗杰·费德勒迈向巅峰的漫长征程和他美丽的运动》一书出版了,精准地在“大师”(The Master)渐隐于世的那段岁月里以文字为其树立起一座丰碑。“天王”显然是中国式的礼赞,而“大师”的韵味则愈加绵长。《大师》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克莱在网球报道的世界里素有名声,此生徜徉在职业网球的顶级赛场之间,与众多球星交好,达成宝贵如金的信任。《大师》算得传世之作,畅销和常销榜上的典型好书,在网球世界里求取精进的人们必然会将其置于床头,伴随一段段征程。克莱刚过花甲之年,职业生涯完整地与“三巨头”的成长与封神历程相融合,冷静旁观,细致开掘运动人生。
2022年,纳达尔在费德勒伦敦告别赛的场边哭成了泪人,甚至比主角的情感宣泄还要彻底一些。若说真能做到与“大师”共情者,少之又少,只有久在巅峰,忍痛退下的强者才知其中滋味吧。
The Last Days of Roger Federer(
《费德勒最后的日子》)作者杰夫·戴尔用其作品详尽记录了传奇最终离场前的种种努力甚至是挣扎,无论何等努力,无论多极致的自律,终究都是不再强大的身体做出了终极选择,戴尔有言——所谓退役,就是耗尽了所有的可能性。泪水奔流的纳达尔,那一刻也一定正在经历尝试所有可能性的最后阶段。就在那一刻,克莱开始酝酿最新的作品了,他伴着“红土之王”最后的球员岁月,在《大师》之后送上《勇士:拉法·纳达尔和他的红土王国》。三年时间,《勇士》成书,今年五月出版,静候“红土之王”在罗兰加洛斯翩然而去。勇士,The Warrior,简直就是纳达尔之魂魄,尽管这本书的中文版尚需等上一段时间,但“红土之王”的拥趸们已经在中文简体世界里开始传送这本书,有人建议“勇士”虽好,不如“战神”有气势。译者和出版机构会有考量的。
克莱笔耕不辍,为《纽约时报》贡献体育报道超过三十年,阅人无数,懂得冷暖,专注于文字塑造运动伟大,至少应该还有十年的创作,“三巨头”最后离场的小德会不会也在其心愿之内呢?大概率会的。《勇士》一书,克莱自言与纳达尔自是有缘,与法国妻子携手度过大半生,常居巴黎,子女皆是法美双重国籍。夏日里,一家人会端坐于罗兰加洛斯看台上,以各种方式与“红土之王”相遇,情感上更接近于放过人对“红土之王”的浓情蜜意,在他们心中,“红土之王”也该是“巴黎之王”的。因缘还不止于此,克莱居然西班牙语说得不错,这大大帮助他有效地叩开纳达尔心扉,与“三巨头”的另外两位相比,“红土之王”的英语表达并非冠军级别的,因此在英语语境之中,他缺了些风采和锐度。来到其自在的母语语境之中,我们会一道遇见另外一个“红土之王”的。
《勇士》一书总计二十章,有心人会发现,作者克莱为每个章节起的标题都是两个单词构成,比如The Monument(纪念碑)、The Code(密码)、La Primera(第一次)、The Founders(创建者)等等。这不仅是作者的修辞偏好,更是一种超越《大师》对于伟大球员的独特结构方式,日后有机会细致读过,才能体悟到克莱的苦心。无论以何种方式解构伟大,最终都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纳达尔何以独一无二?与常人一样,打动克莱的就是那个不可思议的“14”,这个数字将作为成就与纪录永久注入每一个爱网球人的意识之中。心心念念要写一本《罗兰加洛斯传》的克莱最终坚定要通过塑造“红土之王”来达成心愿,百年间,若论球员,只有纳达尔最配得上对法网有“物质上和象征意义上的改变”,只有这片红土算是给予了当年那个西班牙网球少年无尽的可能性,也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契合以及超过二十年的完美风暴。从神童到法网的某种象征,纳达尔赢得了无尽的宠爱,2009年法网,他意外败给了索德林,现场观众完全不顾胜者的观感,执意将欢呼和掌声送给原本有些失落的“巴黎之王”,就是如此偏疼偏爱,背后隐含的就是对于荣耀和极致努力的尊崇,纳达尔自然是这块红土之上长久的最优之选。
走近纳达尔,克莱见识到的“红土之王”比概念的英雄或巨星形象多了几重侧面,深入接近内心。凡是迈上竞技巅峰之人,一定可以做到在常人认知复杂艰险情境中做到相对的游刃有余,纳达尔在网球制胜方面便是活脱脱的明白人,早早便找寻到了自己网球生命的无尽驱动力到底源自哪里。至于红土之上的成就那更是将这一神秘土质彻底归于其自由境界层面,那就好似水之于菲尔普斯,腾跃空间之于拜尔斯,皆妙不可言。接触时间长了,克莱也能体察到纳达尔精神中有趣的一面,他更愿意将这种独特精神脉络归结于“红土之王”故乡的马洛卡精神谱系之中。举个例子,如果你夸耀纳达尔为“人类发明切片面包”以来最伟大的网球运动员,他一定会谦逊否认;但如果你转而告诉纳达尔,他绝对算不得最伟大的网球选手,那他会当即与你争论起来。这就是多元一体的“红土之王”,雄心万丈,谦逊有度。
读过《勇士》的朋友们应该对第八章《风暴》中的一段话有些感触,2008年前后,“三巨头”概念开始出现,纳达尔一度与费德勒竞争至白热化,偶尔纳达尔轻松取胜过后,内心会有些异样,用其教练、精神偶像以及教练托尼的话说,“越艰难才越美丽”。托尼早年间作为球员,球场奋斗以失意而告终,但他之于自己亲侄子则算得上一所厚重的网球大学,这句决定“红土之王”一生网球乃至人生态度的警句被其本人演绎为“相较于胜利本身,也许我更迷恋于艰苦奋战后赢得的胜利。”这可能便是纳达尔的精髓所在,他不像费德勒担当诠释运动优雅,他更执着于展现更为纯粹的网球竞技状态,奋勇执着。克莱认为,小德之所以至今留恋赛场,除了还能品味搏击的乐趣之外,其本人是迷恋于对世界做出些证明的,38岁高龄至今未曾放弃对于24+1的执着,定要在大满贯赛事冠军数量上完成他人难以超越的巅峰成就。这便是小德,目前身体尚能成全其行至迫近巅峰的位置。而纳达尔更倾向于向自我做出证明,向世界证明,可以有终点可言,而向自我证明,则永无终点。看过托尼笼罩下的训练,对于纳达尔的极限奋争一定印象深刻,他要将自己逼向极致。不幸的是,他耗尽了所有可能性,只能开启人生新阶段,放下所有关于网球的执念,散淡下来,在家乡的高尔夫球场上挥杆,完成老鹰球,参加业余公开赛,让身心陶然。
“三巨头”彼此倾慕,但并没有聊天群,只是纳达尔与费德勒平日里交流密切些,毕竟都已经归隐于山水间,不必再为目标而奋进。2025年的夏天,纳达尔觉得好长,他想在马洛卡岛上悠闲度过,不去温网凑热闹,最郑重的时刻不过是从国王手中接过嘉奖,这更像是一份国民责任。“红土之王”更无暇顾及麦肯罗的暴论,阿尔卡拉斯和辛纳早已超越同年龄段的“三巨头”,这还重要吗?一切皆可抛在脑后,纳达尔只知道自己离开赛场的第一个月,脚疼得完全无法走路,已经付出到了极致。运动何止网球,作为F1电动赛艇队的新晋老板,他会随着自己的队伍四处走走,自由自在实在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