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编辑总监
李君

不久前,我与来自全球重要地区的《ELLE DECORATION》主编们召开了一次线上会议。屏幕那头的欧洲主编们热烈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假期。作为唯一参会的亚洲地区编辑总监,我不禁有些“嫉妒”。
每到夏天,欧洲人总能心安理得地进入长达数周的休假状态,对在国内继续忙碌工作的我们来说,确实会带来些不便。但有时我也会想,也许正是那种从容的工作节奏,才使他们拥有足够的松弛感与创造力,去孕育那些看似随意、实则隽永的灵感。这也是今年我在米兰参观Patricia Urquiola为意大利版《ELLE DECOR》35周年策划的展览后(《设计“炼金术”》P12)的最大感受。
初中时读梁实秋,除了他笔下对“吃”的津津乐道,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人类最高的理想,应是人人能有闲暇”——这在当年的中国语境里,几乎显得格格不入。如今,“有闲”更是一种奢侈。我们被日常的琐碎裹挟前行,有时甚至忘了“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最近在香港,我与设计师André Fu时隔多年重逢。他邀请我到他远离都市喧嚣的居所(《乡间慢歌》P80)小坐,房子不大,却被花园、泳池、湖水环抱。对他来说,真正的尺度来自自然,而非建筑本身。他比过去更松弛,眼神里也多了从容。他说,设计也需要适时的留白——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在北京,演员霍思燕向我们打开了她家的花园大门(《盛放的日子》P68)。那日,她像一位美丽又专业的园丁,娓娓讲起月季的品种、施肥的时机与花期的节奏。原来,是父亲的离世让她重新审视“家”的意义,暂停工作,投入到家庭生活中。从剧组到花园,她完成了一次静水流深的转换。
梁实秋还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这,或许就是“有闲”的意义——不是逃离,而是投入生活本身;不是懒散,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安排。
也因此,我向总部申请,在这个夏天引入了法国《ELLE à Table》的内容理念,在平面与数字平台推出同名栏目(《风味旅行》P24),以美食为切口,探讨更贴近日常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人而言,“吃”永远不是小事,它藏着人情世故,也关乎四季轮转。
愿这个夏天,无论你身在旅途中、花园里,还是一张熟悉的餐桌前,都能拥有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有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