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创意时代下,探索如何将AI技术有效融入非遗数字文创设计中。通过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利用AIGC技术辅助设计,实现泥泥狗非遗的创造性转化,重塑其可持续活化路径。通过收集、预处理泥泥狗非遗文化数据,借助AIGC技术生成泥泥狗Lora模型并进行图像生成,深入剖析了AI技术在数字文创设计中的应用路径与效果。AI技术能够显著提升非遗数字文创的设计效率与创意水平,并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广泛传播,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AIGC;数字文创;淮阳泥泥狗;非遗文化;数字创意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5)12-0010-05
Abstract: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AI technology into digit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of non-heritage in the era of digital creativity.Through questionnaires,field surveys,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e AIGC technology is used to assist the design,realiz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Mud Dogs' non-heritage,and reshape its sustainable revitalization path. By collecting and pre-processing the non-heritage cultural data of mud mud dog,generating mud mud dog Lora model and image generation with the help of AIGC technology,the application path and effect of AI technology in digit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are analyzed in depth.AI technolog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esign efficiency and creativity level of non-heritage digital cultural creations,and realize wide dissemination through digital platforms,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on-heritage culture.
Keywords:AIGC;Digital arts and culture;Huaiyang Mud Dog;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gital creativity
引言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精湛技艺与匠心精神。随着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全球正迅速迈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新时代。在AI技术赋能下,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演进。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给予高度重视,特别在非遗领域,提出了“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的要求,以数字赋能推动非遗文化的高质量发展[1]。在人工智能数字时代,如何利用AIGC技术实现非遗的创造创新性发展,及如何将人工智能有效融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重塑其可持续活化路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AIGC概述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海量数据生成文本、图片、视频等创意内容的应用[2]。作为人工智能的分支,AIGC依赖深度学习算法,使计算机能够根据丰富的数据知识库自主生成富有创意、贴近人类认知的内容。其内容生成模式涵盖多个维度,包括文本生成、图片生成、语音生成、视频生成以及多模态生成等。近年来,Chat GPT、Stable Diffusion、文心一言、Kimi AI等基于AIGC技术的软件应运而生。对于传统文化而言,AIGC技术不仅丰富了素材资源库,还为当代青年提供二次创作素材,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赋予传统更多现代科技元素。在应用层面,AIGC广泛渗透于内容创作、文本撰写、广告创意、游戏设计、新媒体运营等多个领域,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市场上涌现出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成式AI”产品。
二、基于aigc的非遗数字文创
(一)数字文创概述
数字文创产品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以虚拟空间为主要场所,对传统文创设计进行革新,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全新的设计形态[3]。与传统文创相比,数字文创属于内容驱动的信息产品,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App、微信小程序和H5网页等新媒体技术,构建主题文化的展示与体验[4]。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文创产品通过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创新了非遗文化表现形式,并赋予非遗文化“个性化”传达。与传统文创的数字化转型不同,数字文创更加注重参与式的数字化传承模式,其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此外,数字文创具有衍生性,使其成为确保非遗多样性和独特性延续的重要手段。
(二)AIGC对非遗数字文创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AIGC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传承和保护已跨越传统媒介的束缚,迈入数字创意新纪元。在此趋势下,数字技术渗透非遗的各个维度,推动了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同时也重塑了非遗活化和传承的路径。当前非遗创新设计面临着开发模式僵化、风格趋同化以及缺乏精神互动等诸多挑战,致使非遗文化难以顺应数字浪潮,其传播范围受到严重制约。AIGC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有效提炼非遗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化元素的智能提取与融合,从而展现了其在传统文化数字创新领域的巨大潜能。更重要的是,AIGC不仅是非遗文化内容的生成式工具,还可以辅助非遗从业者提升创作能力,在显著提升设计效率与创造力的同时降低了设计生产成本[5]。综上所述,AIGC技术在非遗数字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数字文创产业的繁荣注入了新活力(图1)。

图1 数字创意三元模式图
三、基于aigc的非遗数字文创设计路径
依托数字化平台搭建,开发传统非遗文化文创产品已经成为非遗发展的新趋势[6]。在AIGC技术赋能下,非遗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可细分为两大研究内容:基础研究和数字应用。两部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基于AIGC的非遗数字文创设计路径(图2)。

图2 基于AIGC的非遗数字文创设计路径
(一)明确设计核心:确定非遗主题
设计伊始需开展全面且广泛的非遗文化数据收集工作,明确非遗项目的具体类型和名称,如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美术等形式。数据收集的途径应多样化,除了官方网站、新媒体账号等线上资源外,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档案馆等线下资料库,同时借助权威学术数据库深入挖掘相关资料和文献。其次,开展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或深度访谈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领域内专家及学者,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所搜集的非遗信息进行系统性分类与整理,依据纹样特征、装饰造型、风格流派和技艺特点等维度进行归档,为设计师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与创意素材。最后,借助数字化技术,对整理完毕的文献档案、图像资料及视频素材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存储,包括扫描、信息录入、数据存储等一系列操作,构建起一个高效、便捷、易于检索的数字资源库。这一步骤不仅提升了资料管理的便捷性,更为非遗元素在数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高效融合与创新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二)技术赋能创意:构建AI图像生成模型
生成式AI根植于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通过模型训练总结学习模式和规律进而创造出全新的内容[7]。在数字技术赋能阶段,首要任务在于整合收集到的数据,训练集中的数据图像需要进行预处理,具体包括筛选高质量数据、统一尺寸、缩放处理、去噪优化以及色彩平衡校正等,旨在确保图像数据能被AIGC技术更精确且高效地解析与处理。
随后,在数据标注(Tag)环节可采用人工标注或利用AIGC自动生成,从而生成标签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生成大模型(checkpoint),并对模型参数进行精细配置。在使用AIGC软件进行创作时,输入特定的提示(prompt),遵循“主体+环境+标签+参数”结构。具体而言,主体部分聚焦于创作对象的身份描述,如性别、服饰等;环境部分则涵盖物品、背景等场景元素;标签部分用于明确画质、艺术风格以及镜头效果(例如全景、构图、镜头角度和特写等);参数部分则涉及图片比例、分辨率和渲染指令等。
在设定描述性提示词(Prompt)与否定性提示词(Negative Prompt)后,还需进行权重调整,并明确采样方式、采样步数以及生成图像的数量等关键参数。在模型构建完成后,需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测试,具体表现为生图测试。若测试结果存在偏差,则需根据反馈进行针对性调整,直至模型输出的图像达到预期视觉效果。最后,为进一步提升图像质量,还需对生成的图像进行细节优化处理,包括调整部分参数、重新绘制或涂鸦修改局部细节,从而呈现出最终的效果。
(三)创意转化实践:设计数字非遗文创衍生品
从非遗数字化传播视角出发,将AI融入文化创作领域,不仅能极大丰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有助于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赋予其更强传播生命力[8]。在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中,IP作为核心要素,通过借助AIGC辅助设计,能够将非遗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转化。在后续的设计阶段,基于已确立的IP,制作与之相关的宣传海报,并进一步开发出具有创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文创衍生产品,如办公用品、T恤衫、玩具等,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整个设计流程中,还需着重强调与IP相关的文化场景构建。最终创作出既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广泛市场吸引力的数字文创及其衍生产品,从而实现了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力反哺和推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借助AIGC技术,数字文创互动体验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四)拓宽传播渠道:数字平台应用
数字产业革命受益于数字技术的持续进步,催生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数字文创产品,如何提升文创产品的展示效果与消费体验成为当下的迫切需求[9]。在互动体验升级阶段,数字技术以其独特优势颠覆了传统的推广模式[10]。数字文创的跨界性、传播性等特性使其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上传播文化信息更便捷和高效,可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进而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11]。以数字文创为载体,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视觉设计巧妙应用于数字平台,例如微信小程序、App平台、数字游戏、数字博物馆等。数字文创通过数字平台、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有效削弱了传统文化在传播中存在的时空限制,打破了原有相对单一的传播媒介,赋予文化更大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
四、基于AIGC的非遗数字文创设计实践—以淮阳泥泥狗为例
在豫东地区有一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泥塑叫作“泥泥狗”[12],其造型怪异,色彩鲜明,极具豫东地域特色,是豫东地区人文精神的浓缩。在AIGC技术支持下,以文化三层次理论为基础,将抽象的非遗文化形态与具体的产品进行融合,以创新出具有鲜明地域符号、兼具功能与内涵的数字文创产品。
(一)“泥泥狗”非遗文化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为全面深入探究“泥泥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首先从网络平台出发,广泛收集与“泥泥狗”相关的起源传说、制作工艺、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信息。进而从官方网站及权威机构获取传承人信息、相关政策等关键数据。同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学术数据库,查阅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把握“泥泥狗”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趋势。为进一步深化调查,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走访淮阳太昊陵、“泥泥狗”文化馆等相关场所,深入了解其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及其文化内涵。
基于上述收集的信息,从视觉表现、行为方式、文化内涵3个维度对“泥泥狗”进行深入剖析,基于文化层次理论将其划分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3个部分[13](表1)。其中,物质层指能直接作用于视觉的要素特征,行为层涉及行为动作所传达的文化寓意,而精神层则是指长期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的精神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泥泥狗”数据进行了细致的提炼与整理。同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进行统一的尺寸调整以适应后续处理需求,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如杂点、模糊区域等,以提高图像质量,并利用Photoshop等设计软件去除图像中的文字、无用信息等干扰因素,将图像背景统一为白色或其他纯色,减少背景对图像处理的干扰,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二)AIGC工具的选择和应用
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上涌现出一系列智能绘画工具。其中,liblib AI作为中国本土领先的AI绘画模型分享平台之一,备受瞩目。liblib AI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用户无需在本地安装任何软件,仅需通过浏览器即可轻松访问,这一特性极大降低了对硬件资源的依赖,显著提升了平台的易用性。对于非遗文化传承者而言,liblib AI的易用性和界面友好性尤为关键,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操作体验。在图像创作引擎方面,liblib AI推出了腾讯最新混元DiT图像创作技术,满足了不同场景的开发应用需要。此外,liblib AI还提供了丰富的模型素材和原创AI模型分享的社区互动功能,这些特色使得其在AIGC工具的选择与应用中独树一帜,成为众多用户的首选平台。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工具的运行方式及非遗文化主题资料,本文选择以liblib AI为主要图像生成工具,并以最新混元DiT为基础大模型,以期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设计路径构建与设计实践
此设计以泥泥狗非遗文化元素为例,结合AIGC工具,对“泥泥狗”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实践,提出AIGC辅助生成非遗文创的路径思路,为数字文创设计与AIGC技术的结合奠定了基础(图3)。
1.在数据准备与整理阶段,基于图像的清晰度、丰富性、典型性和传承性,共收集了55张“泥泥狗”的图像,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互联网,且以手绘形式为主,充分展现了“泥泥狗”的造型、纹样、色彩等艺术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42张高质量图像作为训练集。所有原始图像均经过统一处理,调整为512×768px的尺寸规格,文件大小控制在100-200KB范围内,同时确保分辨率为300DPI,并且均为无背景的透明位图。在这一阶段,借助AI自动生成标注后进行人工标注补充,从而提高标注效率。
2.在训练模型阶段,大模型选择腾讯混元DiT模型。调整模型参数,单张次数Repeat设为20,循环轮次Epoch设为8,最终生成8个lora模型。在生图测试环节,以“造型多样、图像清晰、凸显内涵、效果优良”为原则,对生成的8个lora模型进行了比较测试。测试基于统一的描述性提示词(Prompt)与否定性提示词(Negative Prompt),并从视觉识别性、边缘模糊程度和是否具有泥泥狗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评估,最终选定表现最佳的模型lora01进行进一步生成(见图4)。

图3 基于AIGC的泥泥狗非遗图像生成模型流程图

图4 LORA模型测试对比
3.在效果图阶段,调整了提示词引导系数、采样方法、迭代步数等数据,经过若干次实验,发现在参数设置方面,将迭代步数定为28,提示词引导系数(CFG scale)设定为4.5,随机数种子(Seed)为-1,能够更精确地控制图像生成过程中细节的展现。选择的采样方法为“Euler a”,此方法在生成的图像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和符合预期效果。此外,还需对生成图像进行二次调整和修改,可利用“图生图”“局部重绘”等模块对细节进行下一步处理。在最终阶段,借助Photoshop等软件调整图像的颜色、对比度、亮度、复杂度等参数,对精细度、光影等细节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生成图像的质量,最终生成一系列符合要求的泥泥狗典型形象图像作品。
(四)数字文创应用
在前期AI效果图的基础上,开展数字创意衍生应用探索,借助Photoshop、Nomad、Procreate以及Adobe Illustrator等前沿技术工具,为用户提供一套以数字应用为展示平台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案,深度探索了传统非遗泥泥狗与现代AIGC技术的完美融合(图5)。在数字化平台方面,可以设计开发“泥泥狗”专属的App及微信小程序等新型传播载体,旨在以数字化手段进一步弘扬非遗文化。

图5 AIGC生成数字文创产品实践路径
“豫见泥”App是基于“泥泥狗”非遗文化而设计的一款App手机应用程序(图6)。作为数字文创的重要传播媒介,该App的推出旨在加强用户与非遗文化的联系,依靠数字手段为用户提供了解非遗文化及便捷购买相关文创的平台。
1.在物质层面,“豫见泥”App的设计属性主要体现为视觉特征。该应用的界面设计充分融合了AIGC生成的国潮风格泥泥狗插画,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打破传统“泥泥狗”形象所传递出的庄重严肃感,赋予其更加轻松与现代的视觉风格。整体页面的设计注重大面积的留白处理,营造出活泼、潮流的氛围,使得用户在视觉上能够感受到舒适与愉悦。该应用的功能界面被划分为四大模块:①首页—推送与“泥泥狗”相关的知识或热点资讯,使用户能够及时了解“泥泥狗”的最新动态;②游览页—推荐与“泥泥狗”相关的热门打卡地,帮助用户探索与“泥泥狗”文化相关的旅游目的地;③商城页—提供“泥泥狗”特色商品的购买服务,包含NFC数字藏品、文创产品等,为用户带来独特的购物体验;④我的主页—用户可查看购买记录及进行个人设置,进一步增强了应用的互动性和个性化服务。在主视觉设计里,巧妙选取“泥泥狗”经典形象作为主体元素,这一设计不仅突出了“泥泥狗”的文化符号,同时也融入了其标志性黑色的主色调,进一步强化了品牌形象。为了使视觉效果更具层次感和吸引力,在配色上使用高饱和度的红、黄、蓝、绿等色彩,这不仅还原了“泥泥狗”五色之美,也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视觉舒适度,避免过于刺眼或不协调的色彩组合。此外,图标设计紧密结合“泥泥狗”的经典造型,尽显非遗魅力,极大提升了视觉识别度。在布局设计上,App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形式符合视觉美学的原则,使得整体界面更加和谐、平衡,进一步增强了视觉效果的饱满度和用户的沉浸感。

图6 豫见泥APP数字文创设计

图7 豫见泥系列文创设计
2.在行为层面,设计属性涉及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祈福等行为。这些行为作为“泥泥狗”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活动与信仰实践。“豫见泥”App在互动体验的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这些文化元素,从而有效地营造了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祈福行为的氛围。界面设计上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简约易懂,通过视觉元素的结合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度。此外,在“豫见泥”App中提供导览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一指滑动迅速浏览豫东地区的美食、娱乐及景点信息,便捷地进行个性化的旅游规划。这一功能不仅使用户可以轻松游览与泥泥狗相关的文化馆、博物馆、工作室等地,还能够带动用户深入了解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各种景点和活动,进一步增强其文化体验。为了提供更加直观的引导,App还整合了地图导航功能,用户能够根据需求迅速找到并前往心仪的打卡地点,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与效率。该应用还设有商城栏目,提供文创产品购买与定制服务。展品详情页以高清图片配合详尽解说,并辅以3D模型和VR观展技术,使用户能够在此处找到与泥泥狗相关的各类精美礼品,如手机壳、文具、背包等(图7)。这一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增强了用户的沉浸感,还为他们提供了个性化定制的选项,包括填色游戏DIY功能,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定制文创产品或贺卡。这种互动式媒体技术可以加强文创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紧密互动,使用户成为创作的共同参与者,从而实现了创意与传统文化的共生与传承[14]。通过这一系列功能设计,“豫见泥”App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还促进了创意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共生。

3.在精神层面,设计属性包括崇拜观念和祈福观念,强调“泥泥狗”文化精神的延续。设计主题围绕祈福文化和崇拜文化展开,深入挖掘其内在要素,并将其具体化为太昊陵建筑、泥泥狗、庙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视觉符号。这些元素旨在体现人们追求和和美美、子孙满堂、幸福美满的精神内核。通过主题内容,用户既能满足对于泥泥狗的精神寄托,又能联想到太昊陵的一系列祈福活动体验。作为一款结合教育、科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多功能App,“豫见泥”在设计上突出创意主题和多元互动的结合,力求满足用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这不仅是一个传递文化和知识的平台,更承载着用户美好祈愿的象征,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豫东地区独特的“泥泥狗”文化。此外,“豫见泥”还通过创新的方式赋予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通过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互动功能,用户能够在轻松愉悦的使用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全新的使用体验,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价值,也为“泥泥狗”这一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化传承开辟了崭新的路径。
五、实验评测
刘晓天认为文创产品不仅需承载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教育民众以及启发思考等多重功能,还应兼具良好的设计感与体验感,实现氛围营造、美学展现、符号寓意与文化意义的深度融合[15]。此实验以AI赋能下淮阳“泥泥狗”非遗文化数字文创为研究主题,以“豫见泥”App及其文创设计为研究对象,依据文化层次理论,从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及整体满意度4个维度综合评估非遗数字文创的效能。
实验通过线上调查问卷,运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数据搜集和测评,旨在验证“泥泥狗”非遗数字文创是否符合公众的发展期望。问卷首先向受访者展示一定数量的“泥泥狗”AIGC生成图像、文创衍生产品图片以及“豫见泥”App的部分设计界面,随后要求受访者针对预设的测试指标进行评分。本次评测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数据分析表明,用户反馈的AIGC生图、文创设计、App设计各项数据平均值为4.16、4.18、4.21,其中,生成图案的艺术识别性、审美特征、文化内涵以及传承意义等方面的平均分均超过4.3分。综上所述,“泥泥狗”AIGC生成图像、“豫见泥”App验证了AI赋能下“泥泥狗”非遗数字文创设计的可行性。这表明,基于AIGC模型的创新图案设计,“泥泥狗”在继承传统非遗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实现了数字化发展,满足了新时代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如表2。
结语
本研究聚焦于AI赋能非遗数字文创设计,以淮阳“泥泥狗”为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构建AI图像生成模型,结合数字平台应用,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广泛传播。实验评测结果显示,基于AIGC技术的“泥泥狗”数字文创设计在艺术识别性、传承意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均表现出色,且具备较高的用户满意度。这一研究成果不仅验证了AI技术在非遗数字文创设计中的可行性,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非遗数字文创设计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传承贡献更多力量。
基金项目:2020福建省社科联省部级规划项目“基于非遗创新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J2020C058);2020集美大学社会科学校启项目“基于设计思维的传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项目编号:Q202005)
参考文献
[1]全小国,程波涛.逻辑理路与策略路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到系统性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24,37(04):142-151.
[2]孙守迁,罗凌颖,乔显越,.AIGC赋能创新设计的新动能和新路径[J].艺术设计研究,2024(02):69-76.
[3]张帆,张家榜,曹天一,等.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综述[J].包装工程,2023,44(12):1-15+117.
[4]刘媛霞,殷俊.基于文化转译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数字文创设计[J].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5]刘知明,孙晗,彭志军,.AIGC视域下非遗文创产品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包装工程,2024,45(S1):147-153+159.
[6]刘晓天.“双创”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思维与发展路径研究[J].设计,2024,37(02):128-130.
[7]李莉,毛子晗,吕思奇,等.生成式AI在民族纹样设计中的实验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4,43(09):84-90+102.
[8]贾菁.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进阶路向[J].当代传播,2020(01):98-101.
[9]张懿心,罗春燕,钟亿琼,等.岭南农耕文化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4,45(S1):382-387.
[10]赵欣.数字媒体艺术助推乡村文创产业发展——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07):109+120.
[11]颉蓉,曹夕蕾.“互联网+”背景下天水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4,58(08):152-154.
[12]张迎甫.淮阳泥泥狗“纪念碑性”的流传与嬗变研究[J].装饰,2015(05):130-131.
[13]刘潇,周欣越.基于新文创视角的文化IP体系构建[J].包装工程,2022,43(10):183-189.
[14]李伟.数智化环境下红色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39(01):95-99.
[15]刘晓天.“双创”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思维与发展路径研究[J].设计,2024,37(0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