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第9期起,本刊聚焦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和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名单,挑选了一批先进典型开展题为“他们作出了好示范”的系列报道,旨在深入展现广东各地在“百千万工程”中涌现出的生动实践。至今为止,已连续报道了25个“示范镇”。这些“示范镇”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好示范。
从佛冈县水头镇以“水头模式”实现华丽转身,到揭东区埔田镇立足“中国笋乡”打造特色小镇,再到连平县忠信镇坚持产城深度融合,致力打造“县域副中心”。这些南粤小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将“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施工图”转变为“实景图”,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展现了卓越的创新能力。
许多老区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而是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如高州市根子镇、信宜市钱排镇、电白区沙琅镇,茂名市这三个示范镇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让特色文化资源“活起来”、文创产品“火起来”,走出一条具有茂名特色的文旅体融合发展之路。
又如广东省最古老的茶区—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近年来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旅游风情小镇”“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年均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通过发展文旅产业,不仅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文旅小镇建设是老区镇域发展的重要抓手,城乡融合更是老区振兴的“加速器”。如汕头市隆都镇聚焦“特色旅游、现代农业、集镇商贸”三大主攻方向,推进大健康食品产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湛江市龙门镇围绕“航空小镇、交通枢纽中心镇、旅游大镇、商贸强镇”的定位,不断提高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水平,为广袤土地上绘出一幅幅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
这些示范案例,展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给老区带来的新气象、新活力,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一个缩影,为老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他们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老区振兴大有可为,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挑战,就会获得成功!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他们作出了好示范”专题系列报道。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老区镇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涌现出更多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例,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这些示范力量,将如同星星之火,点燃希望,照亮乡村振兴的道路,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东源县顺天镇西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