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0)
摘 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意识的提升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2023年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对拥有非遗的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将以庄河市为例,探讨庄河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路径及策略,旨在为庄河非遗的保护、传承以及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非遗;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庄河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在提高中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三大重要理念的推动下,“非遗+旅游”的新模式应运而生。
庄河市为大连市下辖的重要县级市,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近年来,庄河市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体验亲手制作剪纸、石雕画的乐趣,深入了解庄河的非遗文化,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庄河非遗资源概况及特征
(一)概况
庄河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 000余人,代表性传承人26人[2]。庄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如表1所示。庄河非遗项目类型多样,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曲艺、民俗等,充分体现了庄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同时,庄河的非遗项目与当地的民俗生活紧密相连,展现了庄河人民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这些非遗资源不仅是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征
1.历史底蕴深厚
庄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庄河剪纸,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开始流行,到清末民初比较盛行,是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瑰宝。
2.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非遗项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如庄河剪纸就包括窗花、棚花、团花、墙花、喜花及单纯的剪纸画等多种类型,通过对民间生活的记录,反映人们吉祥传统理念[3]。
3.技艺精湛,独具特色
庄河的非遗项目在技艺上精湛绝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庄河皮影戏,其表演形式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4.与民俗生活紧密结合
庄河的非遗文化与当地的民俗生活紧密相连,如“庄河二月二习俗”,人们在这一天有理发“剃龙头”、吃猪头肉“挑龙头”“点香鸡儿”等习俗,展现了庄河独特的民间风情。
二、庄河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与规划
在庄河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与规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为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制定了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提供了政策指导,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这些文件为庄河市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庄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和规划,如《庄河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等,这些政策为庄河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措施,成为庄河非遗旅游的政策保障。
(二)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
庄河非遗与旅游融合模式已初步成型,成果较为丰硕。庄河市通过节庆活动、景区非遗展示等方式,初步实现了非遗与旅游的结合。2024年4月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公示大连市第一批市级非遗与旅游体验基地名单,庄河市占据五个基地中的两个,分别为星空部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和蛤蜊岛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此外,庄河还开发了多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如“青山秀水二日游”“品鲜民俗二日游”,将非遗文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大大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游客更深入地感受非遗文化,庄河推出了多种体验式旅游项目。在非遗体验馆和工坊中,游客可以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自参与剪纸、陶艺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庄河市设立了非遗传承体验馆和研学基地,定期举办非遗表演和教学活动,让游客在互动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在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庄河市文化馆推出非遗作品展览“弘扬非遗文化,喜迎国庆佳节”等活动,接待游客52.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8亿元,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4]。
(三)宣传与推广
庄河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非遗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庄河还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非遗旅游的知名度。例如,庄河每年举办的“非遗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媒体关注,成为展示庄河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庄河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非遗资源挖掘与保护不足
尽管庄河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在实际开发中,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仍显不足。一些非遗项目因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投入而面临技艺失传、文化内涵淡化等风险。根据隋婷婷的统计结果,庄河市皮影戏、庄河谱绣、庄河单鼓舞一度出现生存濒危的现象,庄河民间故事和张宝粟雕刻生存现状较差[5]。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一些非遗项目在开发运营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导致其文化内涵有所淡化。
(二)旅游产品创新性不足
目前市场上的非遗旅游产品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展示和体验活动,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在“非遗少年行”活动中,仅有非遗体验、非遗展示和非遗讲座三个环节,缺乏深度、个性化的非遗文化体验,亟须开发创新旅游产品。
(三)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在推广层面,当地主要依赖“节庆式”短期传播,缺乏系统性数字营销布局。以抖音平台为例,2023年庄河非遗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不及同期泉州簪花非遗传播量的1/10。在品牌建设方面,未构建差异化价值标签。对比景德镇“陶瓷之都”的精准定位,庄河非遗仍停留在“东北民俗”的模糊概念,未提炼出类似佛山“醒狮文化”的超级符号。
(四)非遗传承人与旅游人才短缺
庄河非遗传承人普遍面临老龄化严重、创新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年轻传承人职业化发展渠道有限,市场化参与度较低。旅游人才方面,当地职业院校虽开设文旅相关专业,但课程体系中对非遗活态传承、文创产品开发等实践模块覆盖不足。景区导游、民宿经营者等一线从业者缺乏系统的非遗知识培训,导致旅游解说仍停留于浅层文化展示,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
四、庄河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一)以政策为引领,构建融合发展框架
庄河市政府应高度重视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出台政策措施,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旅游产业的创新升级提供有力保障。在政策层面应明确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通过制定专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为非遗旅游项目开发、非遗传承人培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为庄河市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资源整合为基础,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庄河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包括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曲艺、手工技艺等多个门类。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庄河市应积极整合,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深挖非遗文化内涵,结合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等资源,以形成差异化旅游产品。例如,可设计“非遗文化体验游”“传统手工艺研学游”“节庆民俗深度游”等主题线路,在景区、古村落、文化街区中嵌入非遗展示和体验场景。
(三)以体验为核心,创新旅游模式
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庄河市应继续注重以游客体验为核心,不断创新旅游模式。可通过建设非遗传承体验馆、研学基地等场所,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机会。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打造沉浸式非遗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互动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此外,可建立开放式非遗传承基地,引导游客参与剪纸、陶艺、布艺等制作过程;开发非遗主题夜游项目(如灯光秀+皮影戏表演),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四)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文创产业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非遗文创产业化。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应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并融入庄河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以获得游客青睐。同时,应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应打造“庄河非遗”区域品牌,统一标识和宣传形象,提升市场认知度。可通过直播带货、线上商城销售非遗文创产品,扩大消费群体。
(五)以传承为根本,强化人才支撑
为解决非遗传承断层问题并培养“非遗+旅游”复合型人才,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施传承人扶持计划,通过提供创业补贴、工作室场地等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将非遗文化融入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二是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开设非遗旅游课程,培养兼具文化素养和旅游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为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鼓励本地居民积极参与非遗旅游服务,通过亲身参与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五、结语
庄河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为庄河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及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庄河市可将非遗这一宝贵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展望未来,庄河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随着旅游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庄河应继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非遗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吸引力。同时,庄河也应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庄河的非遗文化在旅游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大,2022(21):6-21.
[2] 庄河市人民政府.庄河市政府网站—走进庄河—文化体育[EB/OL].(2024)[2024].http://dlzh.gov.cn/html/ZJZH_5 08.html.
[3] 孙旭.韩月琴剪纸艺术探析[D].锦州:渤海大学,2021:43.
[4] 庄河市文化和旅游局.52.62万人次!双节假期庄河游客太“汹涌”[EB/OL].(2023)[2024].https://mp.weixin.qq.com/ s/ylbb4HYMUSjdAdZqWfAFag.
[5] 隋婷婷.庄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57.
作者简介:孙己然(2004—),女,辽宁沈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