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期刊

家庭生活

婚姻情感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2025年4月第4期

陈赛娟院士与丈夫:医学界的“神雕侠侣”


  他们始终在各自领域互相鼓励,不断进取,比翼双飞。




本文主人公

  2024年10月26日,陈赛娟参加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从只有初中文化的纺织女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的经历充满传奇。她是我国著名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在治疗白血病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其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陈赛娟的丈夫也是一名院士,两人师出同门,在实验室里相识、相恋;婚后的生活中,他们更是苦辣酸甜齐分担。

实验室除了细胞,还能培养感情

  1951年,陈赛娟出生在上海。17岁时,她不得不中断学习,来到上海第五丝织厂当了一名工人。两年后,她被推荐到上海第二医学院读书,后来成为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1978年全国高校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陈赛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年,向来要求严格的王振义教授只招两名研究生,一个是陈赛娟,另一个就是陈竺。陈赛娟和陈竺的爱情,就源自实验室,准确地说,缘于导师的一句话。

  陈竺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医学世家。王振义曾预言:“赛娟不逊于陈竺,不远的将来,她肯定也会成为一名院士。”陈竺不服,心想:看谁比谁强,走着瞧!他的小心思,自然被陈赛娟看在眼里,但她只是报之一笑。

  当时的陈竺话不多,有些深沉,闲暇时就默默看书。尽管陈赛娟长相靓丽,在学校以气质典雅、相貌清秀著称,可陈竺最初见到她时却非常平淡。

  教授只带了他们两个研究生,工作之余陈赛娟想和陈竺聊聊天,令她失望的是,陈竺只知道埋头做实验,或者读外文专业期刊,压根没有聊天的意思。陈赛娟觉得陈竺就是个书呆子,也没有和他说话的必要,后来就形成两人一起看书,谁也不说话的尴尬局面。

  王振义教授发现了这个情况,他感到有些奇怪,自己的这两个学生虽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可平时都像闷葫芦似的,实验室里也未免太沉闷了。于是,王教授私下告诉陈竺不要太拘束,平时要多和陈赛娟聊聊天。再说,互相交流沟通,经常讨论问题,也有利于共同进步。

  陈竺恍然大悟,从此开始主动和陈赛娟讨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两人之间的话也慢慢多起来,话题甚至拓展到电影、足球等。时间一长,陈赛娟发现陈竺不仅不刻板,还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两人结束实验室的工作后,陈竺主动邀请陈赛娟坐在实验室门前的小院里乘凉。他们一起看着圆圆的月亮,喝着清茶,各自说起过去。那是他俩在工作之外的第一次长谈。陈竺真诚地告诉她,其实自己的起点并不高,条件甚至比她还差。他初中毕业后插队落户时,通过自学才考取中专文凭。他的朴实和坦诚,给陈赛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人一起上研究生专业课,一起看显微镜,渐渐地无话不说。由于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他们在实验室里说话的机会并不多,但经常挂念着彼此。实验之余,陈竺管不住自己的眼睛了,有事没事都往陈赛娟这边瞅。有一次,就连王教授都看出了名堂,马上轻咳一声,要他专注于实验,闹得陈赛娟腾地脸红了。陈赛娟很害羞,陈竺却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只要有时间和机会,就拉着陈赛娟去听音乐会,或到外滩散步。导师对于他们谈恋爱也很宽容,从不干预。

  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陈赛娟和陈竺都留校工作。此时,他们的爱情也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吵架”是常事,皆因学术问题

  陈竺的父亲陈家伦担任上海内分泌研究所所长、《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主编,母亲许曼音是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主任。婚后,陈赛娟与公婆相处得非常好,关系一直很融洽,置身于大家庭浓浓的科研学术氛围里,生活得非常温馨。

  然而,事业与家庭两全其美并不容易。虽然两人平时都是脾气很好的人,但也难免磕磕碰碰。陈赛娟和丈夫的争论甚至吵架,都不是因为生活琐事,而是因为学术问题。由于他们研究的领域很接近,想法却经常不一致,再加上陈赛娟事业心强、性子急,“吵架”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实验室里的争论,往往会带回家。一旦有不同的观点,两人都寸步不让,经常争得一塌糊涂。

  为了保证在家里有片刻的放松,后来夫妻俩只好约法三章:在家不准争论科研上的事。渐渐地,他们发现,只有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学术上的分歧,放下争执,用数据和结论审视自己的观点,才能让彼此充满同进退的激情。

  一次,陈赛娟向丈夫报喜:“血癌细胞发现了一个染色体新的畸变。”陈竺听后满腹怀疑:“你搞错了吧?从没见到文献上有此报道。”陈赛娟很不高兴地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丈夫固执地认为,这是常见畸变的不典型表现。陈赛娟一听就火了:“你睁大眼睛看看!”可他还是不信。后来经过两个人反复求证,最终陈竺认输说:“祝贺你!”

  一旦遇到工作上不顺利的事,陈赛娟就和丈夫一起到公园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赏花,听鸟叫。感觉生活单调时,夫妻俩就去听音乐、看电影,放松一下。

  陈赛娟和丈夫虽然常因学术问题争执,但在科研工作中互相又是好帮手。一次,陈竺在实验时因操作不慎,导致一个数据出现错误。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一个数据结果,由于极度兴奋,陈竺没有细加考虑,便马上对外发布这一“重大发现”。然而,进一步核查这些最新数据却发现,这个结果,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污染”造成的。学术上一贯精益求精、人格上力求完美的陈竺感到无地自容,他陷入深深的自责中,非常痛苦。

  陈赛娟和丈夫聊了一整晚。在妻子的鼓励下,陈竺解开心结。从此他以更加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投入到科学实验之中,不断涌现出新成果。

  陈竺大事认真,生活马虎。陈赛娟怀孕的时候,他的注意力还是在研究上。后来儿子出生,由于科研任务重,儿子刚满月陈赛娟就上班了。在生活中,陈赛娟一直想当个好妻子,她总是尽可能早些带儿子回家,让陈竺留下来做实验。

  陈竺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语、法语两门外语的优势,来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两年后,陈赛娟狠心与不到两岁的儿子分离,也来到陈竺在法国学习、工作的研究所,攻读细胞遗传学博士学位。

  当时,陈赛娟接手了一个高深的细胞遗传学课题,研究了半年,未见一丝成功的曙光,陈竺前来助战。此后两年,研究中心的人都知道,“半夜还亮着灯的实验室,一定是陈竺的。”可是,正当夫妇俩在新课题上大有进展时,导师却让陈赛娟把它交给一位新来的人。陈赛娟夫妻俩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开始了又一轮“地下工作”。半年后,那个新人一无所获,而陈赛娟和陈竺夫合作发表了6篇论文,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令西方同行们咋舌!

  1989年,他们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不顾法国导师挽留,毅然回到上海瑞金医院。夫妻俩在法国学的是分子生物学,恰逢国内这个领域刚起步。当时的条件仍然十分艰苦,陈竺曾经骑着自行车运送“贵重娇嫩”的标本,陈赛娟心疼地看着从国外带回来的试剂,因没有低温冰箱而报废……

  此后几年里,陈赛娟夫妇中标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包括尖端的“863”国家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比翼双飞,医学界的“神雕侠侣”

  多年来,身兼数职的陈竺太忙太累,身体一直不太好,高血压、糖尿病伴随着他。在生活上,陈赛娟尽可能体贴入微地照顾丈夫。即使研究最忙的时候,她也会关心丈夫是否吃药,承担起“家庭营养师”的责任。

  2000年,陈竺升职调往北京工作,陈赛娟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中国唯一提名,夫妻俩彼此照亮。此后陈竺一直在北京,夫妻俩只能靠每晚一个长途电话联系。没有了和丈夫的争论,陈赛娟反倒觉得有些寂寞。

  陈赛娟担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的第二年,又担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尽管家里家外地忙,她依然甘之如饴。

  2004年,陈赛娟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9年前陈竺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振义教授当年就预言她会成为院士,如今预言成真。令陈赛娟颇感惊喜的是,丈夫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发来电子邮件,“祝贺你,你行!”看着这句话,她满脸泪水,因为这些年,她在科研路上的付出实在太多。

  经过多年努力,陈赛娟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把毒药砒霜转化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良药,在治疗白血病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为国际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成功典范。

  2015年7月,陈赛娟和丈夫共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他们采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绘制出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基因组学图谱。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国际知名的《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褪去科学家的诸多光环,陈赛娟还是一位好妈妈。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天蒙蒙亮就骑自行车出发,身后驮着刚上小学的儿子陈硕。他们的家远在市郊,实验室一切由零开始,工作与生活永远都像在打仗。每天下午,总是同事轮流帮陈赛娟接孩子,然后让陈硕在实验室做功课。因为出门早,一天的课上下来,小家伙常常写着写着就睡着了。

  为了弥补昔日对儿子照顾不够,陈赛娟有时去外地开会,也会带上这个“小尾巴”。开会时,六七岁的儿子在后排打瞌睡,只有开会期的最后一两天,陈赛娟才有时间带他到处走走。同时,她对儿子读书、生活自理上要求都非常严格。陈硕小学五年级时,考取了上海外国语学院附中预备班,一直住校,每周末返家,都是自己乘公共汽车。

  令陈赛娟欣慰的是,儿子考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还拿过好几个全国和市级竞赛的奖项,如今已是一名研究生物医学的优秀科研人员。

  2023年11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办了一场简朴又隆重的生日会,王振义院士迎来了从医执教75周年和99岁(虚岁100岁)生日,他的学生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到现场为老师庆生。

  陈赛娟的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团队。陈赛娟在学术界的地位,早已得到国际的广泛承认。她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称号。

  2024年10月26日,陈赛娟参加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

  这对院士夫妻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20多年,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共同发表了大量重要的科研成果。他们一起联手在白血病的治疗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贡献,在世界抗癌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医学界的“神雕侠侣”。

  如今,无论事业还是生活,陈赛娟和陈竺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他们始终在各自领域互相鼓励,不断进取,比翼双飞。

期刊简介

       《恋爱·婚姻·家庭》杂志创办于1987年,由安徽省妇联主办,创刊以来严格遵守办刊宗旨,不追风,不媚俗,坚持高品位,高格调,以精品力作吸引读者。本刊栏目有:社会篇、婚恋篇、家庭篇、文化篇、成才篇、情感篇、生活篇、理念篇等。96以来内部不断深化改革,发行量不断扩大,月发行量达50万份,91年以来本刊多次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期刊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一等奖,99年被国家出版署评为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使本刊步入品牌期刊行列。

过往期刊更多过刊..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2025年9月第9期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2025年8月第8期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2025年7月第7期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2025年6月第6期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2025年5月第5期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2025年4月第4期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2025年3月第3期

阅读排行TOP10

品牌推荐

快乐老人报2025年10月第1604期快乐老人报
2025年10月第1604期
中国家庭报2025年10月第963期中国家庭报
2025年10月第963期
知音(上半月)2025年10月第10期知音(上半月)
2025年10月第10期
知音(下半月)2025年10月第10期知音(下半月)
2025年10月第10期
知音(月末版)2025年10月第10期知音(月末版)
2025年10月第10期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2025年10月第10期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2025年10月第10期
伴侣2025年10月第10期伴侣
2025年10月第10期
家庭2025年9月第18期家庭
2025年9月第18期
家庭文摘报2023年12月第1511期家庭文摘报
2023年12月第1511期
东方太太2020年5月第3期东方太太
2020年5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