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年末到现在,无数同行为同一件事情激动并焦虑:AI大规模地、不可阻挡地来了。
大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是音乐制作者普遍欢呼,终于又有一个称手并现代的工具了,可以缓解繁重的劳作解放出时间和双手,让工作效率倍增,效果显著;二是焦虑并沮丧的更多的是创作者,作曲家、文字从业者忧心忡忡。如果音乐AI软件大范围使用,作曲家是还要连续一两个月地闭门、日夜颠倒地熬夜?
历经多次剧烈的争论、吵嚷,但大多数人的结论还是乐观的。人类重要的是思想,艺术家重要的是高质量的创作和作品,那种从灵魂和大脑中像海蚌生珠一样生发出来的勇气、才华和美轮美奂的表现手段是重要的。所以艺术家不用担心,AI可能只是一种手段,就像纸张替代竹简、活字替代雕版、数码替代刻印,是技术的进步,是时代的必然。我们生产的是内容,内容依赖传播手段,传播手段的无限更新带来的是好的结果,传播得更快,价值更丰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内容生产得更好、更多。也许AI只是一种平台,或者手段。
我不知道大家在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心理上是不是很踏实,就像互联网刚兴起时众人齐声欢呼那样笃定的踏实。
果然,很多音乐制作者马上就加入到学习和使用的进程,晚一天都怕落伍。我也亲自感受过,刚刚把一首完整的歌谱交给合作的编曲老师,深夜十二点便传过来人声齐备的音频作品,结构清晰、完善妥帖、演唱到位。听完之后,惊奇地问:“你找的哪个歌手?”“AI啊。”对方说。
冷汗一下子就上来了。
其实编曲上机、脑机结合早就是行业常态,但这次还是被惊到了。国外一些音乐软件更加完善,效率的提升更加惊人,作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人工作品。
打不过就加入吧。为了不落后于时代。前几日试着用一个软件写了一段音乐会的主持稿。完成后,两个感觉:第一,真快啊;第二,还得自己写。
是的,速度是无敌的,但就文艺创作来说,结果还得自己动手。
艺术是什么?是感情,是思想,是细节,不是框架,也不是模块。
需要真正的艺术创作时,人脑和机器仍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
我们现在所能做的,还是老老实实地坐下,学习、创作。
就像春天来了你要把种子种下去,秋天才能收获。
本期推出的艺术家是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崔光丽、四川老一辈音乐教育家艺术家常苏民、年轻的歌唱家唐翰章。三位在各自的舞台上经年不息地耕耘、努力、奉献的艺术家,走进《音乐世界》,呈现出他们各自华丽饱满的生命样态和瑰丽丰硕的艺术人生。他们在舞台的追光中倾情创作,激情绽放,但在这追光之外,是四季辛劳,挥汗如雨。
时代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偶然。不管外部如何变化,做好自我,倾尽全力,便是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完美闭环。
春天来了,你所要做的还是一个农夫,耕种如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