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持续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起凌厉攻势,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3.7万起,抓获一大批违法犯罪嫌疑人,自2023年8月以来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连续下降,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公安部持续部署开展“长城”“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组织区域会战和集群战役,依法严厉打击为境外诈骗集团提供推广引流、转账洗钱、技术开发、组织偷渡等非法服务的涉诈黑灰产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7.9万名,其中包括诈骗集团幕后“金主”、头目和骨干263名;组织开展“鄂湘鲁豫”区域会战,共捣毁诈骗窝点1800余个,实现规模打击效能最大化;针对涉诈黑灰产链条,组织发起打击涉诈固话语音专线、简易组网GOIP、跑分洗钱等各类集群战役277起,取得了显著战果。
同时,先后派出工作组赴泰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开展国际执法合作,捣毁一大批境外诈骗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3000余名,形成强大震慑。
缅甸向中方移交4.1万名电诈嫌疑人
针对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峻形势,公安部部署云南等地公安机关深入推进边境警务执法合作,持续开展多轮打击行动,坚决铲除诈骗窝点,依法缉捕涉诈人员。特别是针对缅北果敢自治区多个家族犯罪集团大肆组织开设诈骗窝点,公开武装护诈,长期对中国公民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等情况,在掌握相关犯罪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浙江、辽宁、福建、重庆等地公安机关先后对明学昌、白所成、魏怀仁、刘正祥等缅北果敢自治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重要头目进行公开悬赏通缉。在缅甸各方的大力配合下,2023年共有4.1万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移交我方,以明学昌为首的家族犯罪集团重要头目明国平、明菊兰、明珍珍被缉拿归案,首犯明学昌畏罪自杀,一大批境外诈骗窝点被成功铲除,狠狠打击了境外诈骗集团的嚣张气焰。
切实运用好法律规定
在依法严厉打击的同时,部署全国公安机关统筹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贯彻实施工作,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进一步完善“两卡”犯罪法律适用标准,严格依法办案,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全面提升打击质效,形成有力震慑。
2023年11月,经充分调研论证,公安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起草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规定了金融惩戒、电信网络惩戒、信用惩戒以及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惩戒措施,对于因实施电诈及其关联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惩戒期限为3年;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认定的惩戒对象,惩戒期限为2年。
根据相关负责人的介绍,惩戒办法征求意见稿列出针对哪些人实施惩戒、针对哪些行为实施惩戒,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公众清楚认知实施电诈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行为将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实现警示教育、预防犯罪的效果。
“断卡”行动以来,一些诈骗窝点出现“卡荒”,导致有人因利益诱惑,铤而走险出租出借出售个人银行卡、电话卡给电诈犯罪分子。出台联合惩戒措施,将有助于社会诚信建设,警示因贪图利益出租出借出售个人“两卡”的人,防止他们成为电诈犯罪的“帮凶”。
为体现惩戒的适度性,征求意见稿规定,支付账户余额可以转出、提现,为惩戒对象保留一张非涉案电话卡等,保留惩戒对象基本的金融、通信服务,确保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深入推进源头治理防范
依托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科技支撑、强化预警防范,坚持系统观念、深入推进行业监管源头治理,努力构建更加严密的防范治理体系。公安部指导各地公安机关建立分级分类预警劝阻机制,推动“厦门经验”在全国落地生效,截至2023年12月底,国家反诈中心累计向各地下发资金预警指令940万条,公安机关累计见面劝阻1389万人次,会同相关部门拦截诈骗电话27.5亿次,短信22.8亿条,处置涉诈域名网址836.4万个,紧急拦截涉案资金3288亿元。人民银行深入推进“资金链”治理,支付行业常态化治理格局持续完善,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协助公安机关阻断大量涉诈资金转移,挽回大量人民群众损失。工信部持续推进“断卡行动2.0”,开展“不良App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实名制,全力整治虚商卡,对短信端口、语音专线、云服务等重点业务加大清理整治力度,不断提升全流程及时反制能力。中央网信办集中整治互联网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器托管、App制作开发、网络直播、引流推广等涉诈重点领域,约谈曝光问题突出企业,网络生态环境不断得到净化。
加强宣传提升防骗意识
加强对易受骗群体、案件高发行业和重点地区的精准宣传,联合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组织各类反诈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活动2万余场次,发送反诈宣传短信30.7亿条,国家反诈中心官方政务号发布短视频9800余条、播放量超52亿次,形成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