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间,线下商业街区流量与人气的凋敝,几乎在任一城市都能寻到踪迹。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步行街是都市老牌商圈辉煌远去的典型。
当然,这些承载了上百年历史记忆、具有时代意义并占据城市黄金地理位置的商业地带,必不会被放任落寞。王府井自2019年起,在北京市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了传统商圈的改造提升。
小吃街关停,东安商场升级转型,apm品牌焕新,及至如今的新燕莎购物中心关闭改造两年后,以“王府井喜悦”重新归来。这条不到两公里的商业街上,目前标志性建筑几乎已经换血一半,仍未完待续。
2023年12月30日正式营业的王府井喜悦,是对“换血”的一次短暂检验。在官方定义里,这座商场要做的是:新国潮主理人互创共生项目。
商场共引入了THE WALL ROOM音乐厂牌、左右艺术商店艺术厂牌、止痒商店商业贩售厂牌等6家厂牌。总体来看,这座商场有较明显的问题,即过分“潮”和过分“年轻”。它不仅一股脑引入如此多同质化的潮店铺,而且这些店铺多以开放式形态布局,且在空旷地带搭建起大面积的小摊位型市集,与原本的潮店铺们争抢消费者注意力。
这其实值得思考:做一家“年轻”的商场,是否就必须拥有100%的年轻元素?而年轻的元素,究竟由什么样的年轻人定义?
存量商业地产改造,尤其在北上广深这些超一线城市,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和桥机构联合出品的《后疫情时代存量商业调改升级与创新研究报告》中就提到:一方面,商业地产行业面临城市发展阶段上客观用地的限制,以及自身在规划设计、业态组合上的老旧、不时髦;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在更新升级,Z世代消费者成为主流,更加看重体验感和情感上的满足,对商业场景创新的速度和形式有更高的要求。
但很难否认,这样的转型浪潮下,如王府井步行街一般隐隐陷入改造窠臼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如上海南京路的改造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东路626~636号项目会打造成沉浸式文商综合体,引入特色餐饮、主题餐厅等沉浸式食集;南京东路558号项目以“策展型综合商业体”为目标,用于品牌发布、潮流展示、快闪活动等;而沈大成、三阳南货店等老字号主打新国潮。
这当中新国潮、潮流展示、策展等关键词,与王府井这条北方的“中华第一街”路径相同。
这其实值得让人深思:轰轰烈烈的存量商业地产项目年轻化改造浪潮,十年之后,何尝不是另一种雷同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