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实用文,能促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锻炼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并认识世界。针对实用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教师应分清任务要求,精准定位信息;针对文体特点,训练语言表达;挖掘深层意蕴,走进现实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增强问题意识,以此增强实用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实用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2020年委托课题项目“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研究”(WT135-78)。
一、小学实用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人类社会自迈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在各个社会公共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导致人们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作为信息载体之一的实用文,对人们获取信息,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阅读实用文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6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力图通过该任务群的学习,“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1]对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实用文阅读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一,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四要素是一体四面、不可分割的关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和“中心”,其他三要素在该要素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提升[2]。尽管与极尽雕琢的文学作品相比,实用文在表达上追求让人一目了然地读懂信息,谋篇布局有固定的套路和格式,语言较为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实用文就没有语言学习的价值。相反,实用文在语言表达上严谨准确,在文章体式上逻辑清晰,学生能在阅读实用文的过程中感知准确的用词,了解多样的说明方法,厘清交织的推理线索,不断积累语言素材,丰富语言形式,真正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二,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一般来说,诗歌、童话、神话、散文等文学作品会通过生动鲜明且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字,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促进学生情感的产生和升华。因文学作品所带有的浓厚的个人色彩、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使其具有能够发展学生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共性特征。实用文在描述对象时,则力求让阅读者能分清主次,读懂其中所传递的信息,接受所表达的观念和态度。因此,实用文的语言不会过于朦胧和隐晦,更讲究准确和简洁,即实用文的“所指”和“能指”趋于一致,“所言即所得”。这种消解想象、情感及个人色彩,常用概念、命题进行推理的表达特征,使实用文散发出理性的光辉,更加注重解释是否清晰、语言文字是否明了、论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严密等。因此,实用文的阅读教学,能帮助学生有效锻炼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第三,帮助学生初步产生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于重在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实用文涉及的人、事、物更多,应用的范围更广。随处可见的标牌、图示能帮助学生找到到达目的地的最优路线;时政、文化、环境等新闻报道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各领域的新鲜事物和最新进展;科普文、调查报告、时评能让学生增加对科学技术、社会现象的认识;操作手册、书信、倡议书、策划书能让学生熟悉操作流程,与人顺畅地沟通交流,提前了解未来工作中可能用到的文章体式。实用文拓宽了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加了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夸张地说,可能不是所有小学生在未来都会学习语言和文学的相关专业,但大部分小学生在未来都要借助实用文不断了解和认识世界,运用实用文完成某项工作。
二、实用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一)不能准确获取信息,易受其他信息干扰
实用文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文中的信息,以及根据需要处理所获取的信息。而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坚守信息的准确性。信息的准确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取信息时,要尽可能地遵从文本的意思,避免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二是获取的信息必须与任务的要求或需要相匹配,不能偏离获取的目的。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千年梦圆在今朝》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一般会让学生按照“时间、事件、取得的成就”三个方面阅读课文并获取相应的信息。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完成。比如,学生在获取“神舟五号”上太空的相关信息时,就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因为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出现了“1992年9月21日”“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三个不同的时间点,事件所取得的成就“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也没有在本段出现,而是在后面的第六自然段中。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稍不注意就会找错“时间”,找不到“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导致所获取的信息不准确。
另外,学生获取的信息必须与特定的任务和需要相匹配。比如,教师教学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篇非连续性文本时,如果布置了“介绍最大的金字塔”的任务,学生就要根据“最大”的关键点找准信息。但是,学生可能习惯用线性思维从头到尾重读文本,无法跳跃地找到契合“最大”这个关键点的相关信息,导致在介绍时,依旧会说明建造金字塔的时间、建筑材料及其他神奇之处等,从而出现获取信息不准确的情况。
(二)语言分析的着力点混乱,易忽视文体特性
实用文在语言表现形式方面没有过多的留白,“能指”与“所指”基本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实用文的阅读教学可以把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核心目标抛在一边,反而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实用文中的语言分析着力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出现忽视实用文的体式特征,把握不准着力点的情况。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虽然该篇课文的语言风格生动、活泼,但依然具有说明文语言准确、条理性强的特点。比如,文中用限定词“经常”说明松鼠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活动的习性,进一步补充说明松鼠不爱接近低矮的宅子和小树丛,还说明只有风大了,松鼠才会从树上下来的例外情况。这些都与松鼠“经常”在高大的树上活动的习性一致,如若去掉“经常”,就会出现介绍不准确的问题。又如,文中说松鼠的窝口“很”狭窄且“勉强”能进出,用“很”“勉强”准确地修饰了窝口小的特点。在这篇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俯拾即是,教师如若不关注语言背后传递的信息,抛开科学准确的语言特征不谈,仅在课堂上聚焦赏析生动形象的描写,积累优美的词句,则会背离实用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全文按照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逻辑,脉络清晰地展现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特征。文章所举的三个事例,是对观点的解释与证明。有教师可能看见波义尔的事例中有动作和心理描写,便难以摆脱思维定式,沿用教学文学作品的一般方式,对科学家的动作、表情、心理进行详细分析,而没有把握住议论文教学应帮助学生透过语言区分事实和观点、弄清论证过程的教学重点。
(三)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缺乏批判性思考
实用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读懂文本传递的信息,包括说明的对象,报道的事实,以及蕴含的价值观念,等等。然而,实用文的阅读教学不应该止步于此。多年来,实用文阅读仅被认为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而获取信息又被简单地理解为记住一些现成的事实性知识,以为阅读是一件外在于自己的事,而不是为了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3]当前,不少教师总是将教学停留在读懂文本本身上,甚至过于讲究“记住”和“理解”文本的事实性信息,不能将实用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是实用文阅读教学的一大困境。
统编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一篇介绍太空生活的科学小品文,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尤为注重对“失重、特制的扶手、密封浴桶”等术语和知识的解释,导致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引领学生探索太空,让学生在宏大的宇宙观中稍微加深一点对人类的渺小与伟大、社会科技的发展、保护地球环境等议题的认识。四年级上册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介绍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最后说科学技术会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隐藏着赞颂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取向。然而,科学技术是不断“改善”还是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否只会给人类带来积极影响,这些与学生生活和当今社会息息相关的问题似乎更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
三、实用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分清任务要求,精准定位信息
学生在阅读实用文时,面临着因无关信息干扰、相关信息杂沓所导致的获取信息不准确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掌握区分不同信息、判断所获信息与需要是否一致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任务的要求,明确找到的信息“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的区分包括事实性信息的内在区分,以及事实性信息与价值性信息的区分。比如,《千年梦圆在今朝》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事实性信息。教师可以明确告知学生:“事件”是标志性事件,而不是普通事件;“时间”是标志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必须与标志性事件相互对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意识地避开“1958年、1992年、刚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等无关信息。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之间的关联,及时思考“针对任务的要求,我们还有哪些遗漏”。比如,有学生介绍“最大”的金字塔时,也介绍了金字塔的不可思议之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排除与“最大”这个点无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回到文本,跳跃式阅读,查漏补缺,发现与“最大”相关的信息到底有哪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联图文、语段,发现图中的“146米”与“50层楼高”都是讲塔高的,“约5.3万平方米”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都是讲面积的,且这些信息都与“最大”密切相关,从而发现信息间的关联。
最后,小学阶段的学生难以在一次阅读后准确获取信息,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次进入文本,通过充分阅读发现自己的问题,纠正自己的误判,总结提高获取信息准确率的方法,为他们展开深入思考打下基础。
(二)针对文体特点,训练语言表达
根据任务要求,准确把握实用文的关键信息,是实用文阅读教学的共性特征。为了破解语言分析着力点混乱的难题,教师还要关注实用文中不同文体的个性特征,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确定语言分析的着力点。
一方面,科普文、说明文要把语言的准确性和介绍事物、原理的方法作为语言分析的着力点。比如,科普文的行文中处处体现出科学的求真精神——为了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科普文的语言准确而严谨——为了向一般读者普及科学知识或科学原理;科普文具有清晰明了的逻辑顺序,且会使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解释晦涩的术语或概念。在教学科普文时,教师要在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上下功夫,在解释现象和说明事物的方法上加以提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学生在学习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时,可以体会“一支、一些”“大约、应该、可能”“数千万年、亿万年前”等词语,明白这些词语所含有的推测意味,体会这些词语的准确性;将不熟悉的事物“第一种恐龙”与熟悉的事物“狗”联系起来,迅速明白“第一种恐龙”到底有多大的表达效果;体会第四自然段中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分号的用法。
另一方面,议论文、演讲的教学要把语言的“劝说”性、号召性,语言背后的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以及推理所使用的表示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等等,作为语言分析的着力点;通知、书信、倡议书、策划书、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的教学,要把语言的条理性和通俗性,谦敬用语,可套用的句式及病句,等等,作为语言分析的着力点。如《为人民服务》中的大量短句且具有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增强了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教师只有不断提升学理修养,丰富对不同实用文文体特点的认识,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实用文的语言,并使他们最终完成从语言学习到语言运用的转换。
(三)挖掘深层意蕴,走进现实生活
实用文是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重要途径。实用文阅读不应该只停留在获取信息、分析语言的层面。实用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理解——理解原文的内涵,之二是批判——批判原文的内容与形式。[4]一方面,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不会盲目接受实用文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站在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另一方面,在理解实用文的内容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信息、立场、取向、形式等做出审辨和批判,从而产生与自身相关的对世界的认识,种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
换句话说,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已有认知和经验,而非想当然地、被动地接受文章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又要引领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的桎梏,挖掘文本之于自己还有哪些深层意蕴。这种意蕴既可以是与自己人生和现实生活相关的,也可以是与人类社会、时代风貌等更宏大的命题相关的。只有当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的超越,建构出文本之于自身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实用文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为学生生活服务的价值。
对实用文文本内容方面的反思,包括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围绕实用文介绍的事实、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实用文论述的观点进行理性批判,对实用文呈现的信息,如策划书的具体项目、步骤、程序、分工等,进行可操作性方面的评估,逐渐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助力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比如,对于前面提到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回到文本,边读边思考自己对文中提到的议题有哪些深入的体会,是否认同文中提到的观点,文本的取向是否与自己所想完全相悖,等等。然后,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宏大的宇宙观、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未来生活等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讨论,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五年级上册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厘清风向袋制作要点和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和思考怎样操作可以让风向袋的制作更加便捷,某些步骤是否可以省略,某些材料是否可以被替代,等等。
对文本形式方面的反思包括引导学生就实用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文章的结构特征、逻辑推理的过程等,进行进一步讨论和探究。不过,对小学生来说,这方面的要求不宜过高。学生如果有这方面的反思,值得鼓励;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反思,也不必强求。
(四)创设真实情境,增强问题意识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实用文的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不应仅把实用文阅读学习看作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应正确认识实用文“为实现与读者良好沟通”的写作目的,让学生明确阅读实用文的目的,为他们增强“阅读实用文实际上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此,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为完成某个真实的任务,或为真正地解决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而阅读实用文。甚至,可以让学生利用实用文所提供的信息,或根据实用文的文章体式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而有效实现实用文阅读与实践运用的联结。
所谓“真实情境”,指的是在生活中或社会上真实存在的,学生随时可能会遇到的情境。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使学生获得实际生活需要的实用语文能力,而不是“屠龙之术”——练了半天,生活中根本遇不到。[5]实际上,统编教科书已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比如,三年级下册《赵州桥》的课后练习题“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课后练习题“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教师教学时,可以破除先学课文再做课后练习题的思维定式,将这些带有真实情境的课后练习题前置,让学生先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阅读实用文。此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即综合考虑本单元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分解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的要求阅读、学习实用文。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提出了两个任务——给别人讲解一处地方和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可以将完成这两个任务作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为解决“如何向他人介绍一处地方”的问题,自主学习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提升其学习的“实战感”。
除了教科书提供的情境,教师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实地考察、情感迁移等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不能一味地追求“真实情境”,而忽略了前述所提及的精准获取信息、训练语言表达、发展思维能力等教学目标,将语文教学复杂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
[2]向瑞.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点认识[J].小学语文,2020(7/8):14.
[3]王荣生,陈隆升.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4]池国龙,章建春.“理解”与“批判”比翼齐飞:浅谈实用文阅读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4(9):26.
[5]吴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语文建设,2019(15):6.
(作者向瑞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编辑。)
(责任编辑:邝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