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世界便有了深浅不一的色彩。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主情的,诗歌尤是如此。诗歌撼动人心是靠什么呢?意象用得妙,正是诗歌能击中读者内心的基本因素。
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在读诗时,我们如何能更好地将诗中的意象具体化、生动化、情感化呢?我们的思绪不要只停留在诗歌景象的表层,而要在深入的想象中抵达诗歌深处。
诗人的“意”不可直白表达,须与诗歌的感性内容紧密相连,融为一体;“象”,就是物象,即作为诗歌表现的外在客观事物。于是,意象就有“神与物游”和“神用象通”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意象使无形的心意情趣得到有形的固定,物象也因融注了诗人的心意情趣而灵动。另一方面,意象也是诗人与读者感情沟通和认识的桥梁。在“意象与物象”的相互交融中,我们感受到诗歌鲜活的意境。
品读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囚歌》,叶挺将军先从“门”和“洞”两个意象写起,又通过两种自由的对比,充满想象,直抒胸臆,这样深刻的情感才能让我们感悟到革命者坚强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囚歌》是叶挺将军对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分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境况直陈出来。诗中的“人”在这里指坚贞不屈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从“紧锁”“敞开”中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对比,从“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中,我们能想象出敌人引诱革命者投降的语气。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样的结尾慷慨而悲壮。上文的“渴望”表现革命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深深地知道”是说彻底、真正地懂得,革命者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最后,叶挺将军高歌“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我们听到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可想而知,诗歌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意象凸显出来的。
诗人总是通过意象这个构成诗作的基本元素来表情达意,向我们发出鉴赏导向的信息。至于对作品的“意会”,即贴切地领会或扩展地领会,都是从诗中意象生发的。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的阅读,从而营造出审美意象,而阅读则是意象导引下的创作,从而发掘诗人的心意情思。
了解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与物象后,先冷静思考和总结,便能体会到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在生活中发现感动、捕捉感动,进而把生活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蓝图。诗意叩击着我们的心门,接下来小试身手,写出自己感人的诗篇吧。
【仿写】
……
我渴望
但我深深
【孩子的诗】
向日葵
文/林葵(10 岁)
为什么眉心紧锁着
是夜幕降临的垂头丧气
还是风雨中的有气无力
我渴望朝着堤岸迎接第一缕晨光
舒展金黄的花瓣,从稚嫩走向成熟
但我深深知道:敢于站立风雨中
才能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写的诗吗?投到这个邮箱:zhsn61@126.com吧,主题请标注“诗心”,你的诗作就有机会和读者见面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