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荡秋千。荡进云,荡进山,荡出快乐的小神仙……
小小的秋千从美丽而梦幻的童年一路荡来,荡进丰腴的唐诗,掠过清秀的宋词,点染活泼的元曲,荡出了“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精彩。
古老的岁月和着这悠悠荡起的秋千,让我们看到了那清幽的山、细弱的花,还有那依依飘动的柳……

荡之欢
春意盈盈的远山,金灿灿的阳光和着轻柔细滑的风,高高的大树、长长的秋千绳,紫紫绿绿,煞是好看。长绳灵动地悬在高高的横枝上。稚气未脱的少男少女们分站两边,孩子们身着轻薄的衣裙……在唐代诗人王建的笔下,一场紧张激烈的荡秋千比赛正在进行着:“长长丝绳紫复碧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双手向空如鸟翼。”。随着高高荡起的秋千,孩子们舒展自己的身体,把双手伸向高空,就像展翅欲飞的小鸟……双手向空的帅气剪影,是比赛的规定动作吗?抑或是快乐使然,情不自禁的写意?还是在高高荡起的秋千上,那紧握长绳的定格?欢快而略带静谧的现场气氛,又怎能不让人心咚咚地跳,眼波追随着起伏的秋千呐?
罢之趣
荡罢秋千,从秋千上站起来,“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汗轻衣透。”。
懒懒地揉搓着纤细的小手,环视左右,见细弱的花枝上,小小的花苞挂满晶莹的露珠,薄薄的罗衣已经被香汗浸透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细致刻画了荡罢秋千的情景。词人没有描写荡秋千的快乐,而是将笔触转到荡罢秋千后,那汗津津的薄衣,还有那双麻麻的小手,无不在说荡得欢畅、荡得尽兴。尽管疲惫不堪,眼睛可是繁忙依旧,这不转瞬就又被小花小草所吸引,转而向它了。直到家里来了客人,还没有穿鞋,情急之下,只穿着袜子羞涩地跑开了,金钗也跑掉了。一句“见客入来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袜刬金钗溜””把现场妙趣横生的细节刻画得精妙至极。
观之味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小桥流水飞红。”。远山、春光、和暖的风,站在楼阁之上卷起帘栊,凭栏远眺,满眼的青青的杨柳,还有那院中摆动的秋千。跟随着元曲大家白朴的《天净沙·春》,我们仿佛置身于融融的春光中,感受着小院的幽静雅致。小黄莺嘤嘤鸣叫,时而飞来时而飞去的小燕子,小桥之下,流水潺潺,一片落花飘然而下。曲中只写了秋千,并没有写荡秋千的情景及秋千上的人,但空气中却回荡着那古老时光里咯咯的笑声。
小小的秋千载着千年的风,在日子中轻灵穿梭,似刚刚别过,又恰恰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