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艳
现任Fastmarkets RISI China(纸业联讯) 总监,从事中国浆纸行业研究工作已近15年,并连续多年主持编撰《中国浆纸行业全景报告》《中国箱板瓦楞纸报告》《中国回收纸报告》。
过去数年,中国包装纸产业遭遇了价格暴涨暴跌、进口废纸政策调整、中美贸易摩擦、消费量下降等多种挑战。行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暴露出纤维供应短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体量悬殊、印刷包装企业过于分散等一众问题。2020年伊始,一场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国。和其他制造业一样,中国造纸产业在这场疫情中也遭受到冲击。疫情考验之下,包装纸行业原本亟需调整的短板更加凸显。
国废供应成为产业瓶颈
疫情爆发后,全国多地开启了一级响应,采取了严格的人员流动和交通限制措施。这些措施严重影响了国废回收前端工作的恢复,特别是居民社区渠道的废纸回收几乎完全停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下 旬,华东、华北多地的国废打包厂日回收量较正常水平减少了75%。据称造成回收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手不足和物流不畅。
作为中国造纸产业最主要的纤维来源,国废回收的短缺对后端箱板瓦楞纸、白纸板、双灰纸、新闻纸等再生纸种的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国废供应成为疫情中再生纸产业恢复的最大瓶颈。
相较于再生纸厂遇到的原料困境,以木浆为主要原料的白卡纸、铜版纸、生活用纸等纸厂的节后复工显得更为顺畅。木浆供应链的稳定在其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木浆供应商规模大且集中,且以进口浆为 主,受此次疫情影响较小。另外,纸厂的木浆库存一般多在1~2个月,足以应对短期物流危机。
与木浆相比,国废固然因为其非正常品的特性,而存在回收途径分散、不易存储等客观问题。但不得不说,前端打包厂规模小、数量多,无法应对疫情这样的突发危机状况也是造成国废回收恢复迟缓的重要原因。
疫情之后,相信此次掣肘于国废供应问题的再生纸生产企业会更加慎重考虑纤维原料布局问题。
行业再现投机心态
从生产复工角度来看,中小规模纸企受疫情影响更大。从春节前疫情爆发至今,无论是纤维原料和人力的供给还是防疫控制措施的实施,大型纸企都凸显出更大的优势,复工效率也显著高于中小纸企。复工情况和纤维原料供应的不同,导致不同纸企对待成品纸销售的心态出现分化。
在以木浆为主要原料的纸种领域,开工情况更好的大型纸企在市场中占据了更大优势。但是在整体开工率较好,反而下游出货受阻的情况下,白卡纸、铜版纸、双胶纸等原生纸厂颇为谨慎。
在以废纸为主要原料的再生纸市场,情况显著不同。由于废纸供应受限,箱板瓦楞纸成品市场供应也日趋紧张。部分中小纸厂开工不足,仅维持库存销售,进而大幅提价。截至2月底,个别纸厂瓦楞原纸售价竟较节前上涨了900元/t。
中小纸企迅速提价的底气一方面是因为2月市场供应吃紧,另一方面也是投机心态使然。2月底3月初,部分小厂纸价冲高后又快速回落。相比于中小纸厂的激进,大型箱板瓦楞纸生产商较为保守稳健。
终端纸箱供应仍有不确定风险
2—3月受到疫情影响,下游终端纸箱消费需求有所压抑。随着后期疫情控制局势的好转,终端纸箱包装消费需求预计将有一波集中性反弹。需求反弹的速度短期内势必会快于供应链上游开工率的提升速度,因此在疫情消退后的一段时间内,纸箱包装供应链终端或将再度面临纸箱供应压力。
纸箱供应的不稳定和纸价的大涨大跌,固然有疫情这个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根源上也是因为纸箱包装供应链不平衡问题仍未得到改善。
在原纸生产端,企业规模庞大,而且近几年行业集中度仍在快速提升,在供应链中占有较强的话语权。在包装加工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非常分散。业内排名前十的大包装加工企业的市场份额总和不及全国总量的10%。包装加工企业对原纸价格的话语权非常弱,只能被动接受纸厂提价。另一方面,面对下游也较为强势的终端消费客户,包装加工企业向客户传导成本上涨的速度较慢。在此情况下,降低开工率、减少供货很可能成为包装加工企业的无奈选择。
供应链整合机遇
危机之下往往凸显机遇,从积极的角度考量,2020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相信会对中国包装纸行业整合起到加速推动。在新一轮的市场激荡中,业内相关企业若想在未来拥有更大立足之地,除了苦练自身内功之外,还应抓住机遇,向纤维端、包装加工端以及海外市场布局拓展。